牙髓腔模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632628 阅读: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02 14:35
提供一种牙髓腔模型,其能够形成期望形状的模拟牙髓腔,且能够容易地制造。该牙髓腔模型(1)具有:由透明部件构成的牙体部(10);和形成在牙体部(10)上的模拟牙髓腔(30),牙体部(10)具有:第1主体部件(11),其具有第1抵接面(12);第2主体部件(21),其具有与第1抵接面(12)抵接的第2抵接面(22);和牙髓腔槽(13、23),其形成于第1抵接面(12)以及第2抵接面(22)中的至少一方,且与模拟牙髓腔(30)的形状对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牙髓腔模型,其具有牙体部和形成在该牙体部上的模拟牙髓腔。
技术介绍
以往,在牙科医疗
中使用各种的人工牙。例如提出了如下的牙髓腔模型,其具有由透明树脂构成的牙体部和形成在该牙体部上的模拟牙髓腔,并用于针对发展至牙髓的虫牙来进行的治疗训练等(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这样的牙髓腔模型通过如下方法来制造:在成形牙体部的成形模具中配置模仿牙髓形状的模拟牙髓,然后,在该成形模具中充填树脂并使其固化,在树脂固化后抽出模拟牙髓。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第2012-6860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像这样,在以往的牙髓腔模型中,由于从固化的树脂成形品抽出模拟牙髓而形成模拟牙髓腔,所以对于模拟牙髓的形状存在限制。即,在以往的牙髓腔模型中,无法形成形状弯曲得大的模拟牙髓腔或者形状为从基端侧向着前端侧一端变粗后再变细的模拟牙髓腔。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牙髓腔模型,其能够形成期望形状的模拟牙髓腔,且能够容易地制造。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牙髓腔模型,其具有:由透明部件构成的牙体部;和形成在该牙体部上的模拟牙髓腔,所述牙体部具有:第1主体部件,其具有第1抵接面;第2主体部件,其具有与所述第1抵接面抵接的第2抵接面;和牙髓腔槽,其形成于所述第1抵接面以及所述第2抵
接面中的至少一方,且与所述模拟牙髓腔的形状对应。另外,优选为,所述牙髓腔槽具有:构成所述模拟牙髓腔的基端侧的牙冠部牙髓腔槽;和从所述牙冠部牙髓腔槽向前端侧延伸的根管腔槽,所述根管腔槽仅形成于所述第1抵接面或者所述第2抵接面中的一方。另外,优选为,所述第1主体部件的截面形成为所述第1抵接面成为端面的凸形状,所述第2主体部件的截面形成为所述第2抵接面成为底面的凹形状,所述第1主体部件与所述第2主体部件通过燕尾槽机构而结合,该燕尾槽机构能够沿所述模拟牙髓腔的延伸方向滑动而结合。另外,优选为,所述第1抵接面的宽度以及所述第2抵接面的宽度从所述模拟牙髓腔的基端侧向着前端侧逐渐变窄。另外,优选为,所述第1主体部件的凸形状部分的高度比所述第2主体部件的凹形状部分的深度稍高。另外,优选为,所述牙髓腔槽的宽度方向上的截面形成为多边形状。另外,优选为,所述模拟牙髓腔的前端部向外部开放。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牙髓腔模型,能够形成期望形状的模拟牙髓腔,且能够容易地制造。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牙髓腔模型的立体图。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牙髓腔模型的俯视图。图3是第1实施方式的牙髓腔模型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表示第1主体部件的俯视图。图5是表示第2主体部件的俯视图。图6是图2的A-A线剖视图。图7是图2的B-B线剖视图。图8是表示模拟牙髓腔的形状的一例的图。图9是表示模拟牙髓腔的形状的一例的图。图10是表示模拟牙髓腔的形状的一例的图。图11是表示模拟牙髓腔的形状的一例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牙髓腔模型的优选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牙髓腔模型1用于牙科医疗技术的研究、或者用于牙科学生或实习医生的实践学习,如图1所示,其具有由环氧树脂或者丙烯酸树脂等的透明部件构成的牙体部10和形成在该牙体部10上的模拟牙髓腔30。牙体部10构成与牙中的牙冠部以及牙根部对应的部分。模拟牙髓腔20构成与从牙冠部向牙根部延伸而形成的牙髓腔对应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模拟牙髓腔30具有:形成在与牙冠部对应的位置上的牙冠部牙髓腔部31;和从该牙冠部牙髓腔部31向着与牙根部对应的部分延伸的牙根腔部32。在本实施方式中,牙根腔部32在中途弯曲,并且该牙根腔部32的前端部向外部开放。如图1以及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牙髓腔模型1由第1主体部件11和第2主体部件21构成。如图3以及图4所示,第1主体部件11构成为俯视下矩形的板状。该第1主体部件11具有第1抵接面12和形成于该第1抵接面12的牙髓腔槽13。第1抵接面12构成板状的第1主体部件11的一个板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抵接面12构成为平面状。牙髓腔槽13从第1抵接面12的长度方向LD的一端侧向另一端侧延伸而形成。如图1~图3所示,该牙髓腔槽13具有牙冠部牙髓腔槽131和根管腔槽132。牙冠部牙髓腔槽131配置在第1主体部件11的长度方向LD的一个端部。如图1~图4所示,该牙冠部牙髓腔槽131形成为宽度从基端侧向前端侧逐渐变窄、且深度变浅的形状(半
圆锥状)。根管腔槽132以与牙冠部牙髓腔槽131的前端部连续的方式配置。如图4所示,该根管腔槽132形成为向第1抵接面12的长度方向LD的另一端侧延伸并在中途弯曲的形状。根管腔槽132的前端部延伸至第1主体部件11的侧面。更具体地说,在第1主体部件11的侧面上,形成有沿宽度方向凹陷的第1凹部14。而且,根管腔槽132的前端部与该第1凹部14相连。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以及图7所示,根管腔槽132的宽度方向上的截面构成为多边形状(在此为四边形状)。如图3以及图7所示,以上的第1主体部件11的宽度方向WD(与牙髓腔槽13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截面形成为第1抵接面12成为端面的凸形状。更具体地说,第1主体部件11的凸形状形成为前端部(第1抵接面12)的宽度W2比基端部的宽度W1宽的形状。此外,如图4所示,第1抵接面12的宽度从牙髓腔槽13的基端侧(牙冠部牙髓腔槽131侧、参照宽度W3)向着前端侧(根管腔槽132侧、参照宽度W4)逐渐变窄。如图3以及图5所示,第2主体部件21构成为俯视下矩形的板状。该第2主体部件21具有第2抵接面22和形成于该第2抵接面22的牙髓腔槽23。第2抵接面22构成板状的第2主体部件21的一个板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抵接面22构成为平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2抵接面22上,作为牙髓腔槽23仅形成有牙冠部牙髓腔槽231。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根管腔槽仅形成于第1抵接面12。如后所述,牙冠部牙髓腔槽231在第1主体部件11与第2主体部件21结合的情况下,形成在与牙冠部牙髓腔槽131相对的位置上。如图1~图3以及图5所示,该牙冠部牙髓腔槽231形成为宽度从基端侧向着前端侧逐渐变窄、且深度变浅的形状(半圆锥状)。如图3以及图7所示,以上的第2主体部件21的宽度方向WD的截面形成为第2抵接面22成为底面的凹形状。更具体地说,第2
主体部件21的凹形状形成为基端部(第2抵接面22)的宽度W2比前端部的宽度W1宽的形状。此外,如图5所示,第2抵接面22的宽度从牙髓腔槽13的基端侧(牙冠部牙髓腔槽131侧、参照宽度W5)向着前端侧(参照宽度W4)逐渐变窄。第2主体部件21的凹形状构成为与第1主体部件11的凸形状对应的形状以及尺寸。此外,第2主体部件21的凹形状的深度T设定得比第1主体部件11的凸形状的高度T稍低(例如低0.03mm~0.07mm)。此外,在第2主体部件21的侧面上,形成有沿宽度方向凹陷的第2凹部24。该第2凹部24在第1主体部件11与第2主体部件21结合的情况下,形成在宽度方向WD上与第1凹部重叠的位置上(参照图1以及图2)。第1主体部件11在模具中充填上述的树脂材料而成形,上述模具具有与第1抵接面12以及牙髓腔槽13对应的形状的模具面。同样地,第2主体部件21在模具中充填树脂材料而成形,上述模具具有与第2抵接面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牙髓腔模型,其具有:由透明部件构成的牙体部;和形成在该牙体部上的模拟牙髓腔,所述牙髓腔模型的特征在于,所述牙体部具有:第1主体部件,其具有第1抵接面;第2主体部件,其具有与所述第1抵接面抵接的第2抵接面;和牙髓腔槽,其形成于所述第1抵接面以及所述第2抵接面中的至少一方,且与所述模拟牙髓腔的形状对应。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1.27 JP 2014-0121941.一种牙髓腔模型,其具有:由透明部件构成的牙体部;和形成在该牙体部上的模拟牙髓腔,所述牙髓腔模型的特征在于,所述牙体部具有:第1主体部件,其具有第1抵接面;第2主体部件,其具有与所述第1抵接面抵接的第2抵接面;和牙髓腔槽,其形成于所述第1抵接面以及所述第2抵接面中的至少一方,且与所述模拟牙髓腔的形状对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牙髓腔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牙髓腔槽具有:构成所述模拟牙髓腔的基端侧的牙冠部牙髓腔槽;和从所述牙冠部牙髓腔槽向前端侧延伸的根管腔槽,所述根管腔槽仅形成于所述第1抵接面或者所述第2抵接面中的一方。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牙髓腔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尾濑和久贾晓春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日进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