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空气调节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569193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21 10: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空气调节设备,并且其目的是在组装冷凝排放装置的排放软管期间防止所述排放软管的扭曲现象。为此,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空气调节设备,包括:空气调节外壳;蒸发器,所述蒸发器设置在所述空气调节外壳的内侧;以及排放软管,所述排放软管用于将所述蒸发器中生成的冷凝物排出到车辆车厢的外侧,其中在所述排放软管连接到所述空气调节外壳的排放端口以待组装的状态下,所述排放软管经由仪表板延伸到所述车辆车厢的外侧,并且所述设备包括连接器装置,所述连接器装置用于以可旋转的方式将所述排放软管连接到所述空气调节外壳的所述排放端口,当在所述排放软管的组装过程中所述排放软管纠缠并扭曲时通过允许所述排放软管相对于所述排放端口旋转而防止所述排放软管的扭曲。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空气调节系统。更具体地,本专利技术属于一种这样的用于机动车辆的空气调节系统,即其能够在组装冷凝水排放软管的过程中防止冷凝水排放软管的扭曲现象。
技术介绍
机动车辆设置有用于冷却或加热车室的内部的空气调节系统。如图1所示,空气调节系统包括空气调节器外壳10和安装在所述空气调节器外壳10中的蒸发器12。所述蒸发器12安装在所述空气调节器外壳10的内部通道10a中,并且被构造成冷却沿着所述内部通道10a吹动的空气。使冷却空气能被引入到车室中。所述空气调节系统进一步包括排放装置20,所述排放装置20被构造成排出在所述蒸发器12的表面上生成的冷凝水。所述排放装置20包括:所述空气调节器外壳10的漏斗型底表面22,所述漏斗型底表面22被构造成接收并收集从所述蒸发器12落下的冷凝水;排放端口24,所述排放端口24被构造成将落在所述底表面22上的收集到的冷凝水排放到外侧;以及排放软管26,所述排放软管26被构造成将从所述排放端口24排放的所述冷凝水引导并排出到所述车室的外侧。所述排放软管26经过仪表板30的通孔32延伸到所述车室的外侧。所述排放软管26用来将从所述排放端口24排放的所述冷凝水排出到所述车室的外侧。通常,当组装所述排放软管26时,所述排放软管26的基端部26a装配到所述空气调节器外壳10的所述排放端口24。所述排放软管26的所述远端部26b插入到所述仪表板30的所述通孔32中,并且被抽出到所述仪表板30的外侧。最后,所述排放软管26的所述远端部26b被拉动到所述仪表板30的外侧。在将所述排放软管26的所述远端部26b拉动并抽出到所述仪表板30的外侧的过程中,所述排放软管26可能歪曲和扭曲。这带来的问题在于,所述排放软管26由于其扭曲现象而被堵塞。特别地,所述排放软管26的扭曲现象主要发生在所述仪表板30的内侧。在这种情况下,在所述仪表板30外侧进行抽出工作的工人无法识别所述排放软管26的扭曲现象的发生。由此,所述排放软管26可能在扭曲状态下组装。这导致的问题在于,发生所述排放软管26的组装不良。所以,存在一种可能性,即所述排放软管26的内径减少,或者所述排放软管26被堵塞。结果是,所述冷凝水并未顺利排放,并且可能产生冷凝水的泄漏。
技术实现思路
待解决的问题鉴于现有技术所固有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空气调节系统,其能够在组装排放软管的过程中防止排放软管的扭曲现象。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空气调节系统,其被构造成在组装排放软管的过程中防止排放软管的扭曲现象,并且能够可靠地防止由于排放软管的扭曲导致的排放软管的堵塞现象和所产生的冷凝水泄漏。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了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空气调节系统,所述空气调节系统包括:空气调节器外壳,所述空气调节器外壳具有排放端口;蒸发器,所述蒸发器安装在所述空气调节器外壳内;排放软管,所述排放软管被构造成将所述蒸发器中生成的冷凝水排出到车室的外侧,所述排放软管连接到所述排放端口并且经由仪表板抽出到所述车室的外侧;以及连接器装置,所述连接器装置被构造成以可旋转的方式将所述排放软管连接到所述空气调节器外壳的所述排放端口,当在所述排放软管的组装过程中所述排放软管被扭曲时允许所述排放软管相对于所述排放端口旋转。在所述空气调节系统中,所述连接器装置可包括:旋转引导突起,所述旋转引导突起形成在所述排放端口的外周表面上;以及连接器,所述连接器牢固地固定到所述排放软管并且装配到所述排放端口的所述外周表面以沿着所述旋转引导突起旋转。在空气调节系统中,所述旋转引导突起可从所述排放端口的所述外周表面突出,所述连接器可包括端口连接部,所述端口连接部以可旋转的方式装配到所述排放端口的所述外周表面,并且所述端口连接部可包括旋转导轨,所述旋转导轨形成在所述端口连接部的内周表面上并且被构造成与所述排放端口的所述旋转引导突起接合,使得
所述旋转导轨沿着圆周方向滑动。在所述空气调节系统中,所述连接器可进一步包括开口部,所述开口部通过在所述旋转导轨附近割除所述端口连接部的一部分而形成,并且所述开口部可构造成允许所述端口连接部的具有所述旋转导轨的部分弹性地变形,使得当所述连接器的所述端口连接部装配到所述排放端口的所述外周表面时,所述旋转导轨沿径向向外弹性地变形。所述空气调节系统可进一步包括:密封装置,所述密封装置被构造成水密性密封所述排放端口与所述连接器之间的间隙。有利效果根据用于机动车辆的本空气调节系统,所述排放软管以可旋转的方式与所述空气调节器外壳组装。由此,提供的效果在于,能够积极应对在将所述排放软管抽出并组装到所述车室的外侧的过程中所述排放软管扭曲旋转的情形。此外,因为可以积极应对在将所述排放软管抽出并组装到所述车室的外侧的过程中所述排放软管扭曲旋转的情形,提供的效果在于,能够可靠地防止当在组装所述排放软管的过程中使所述排放软管扭曲地旋转时能以其他方式产生的所述排放软管的扭曲现象。此外,因为可以在组装所述排放软管的过程中防止所述排放软管的所述扭曲现象,提供的效果在于,能够可靠地防止由于所述排放软管的扭曲导致的所述排放软管的堵塞现象和产生的冷凝水泄漏。另外,经由所述连接器将所述排放软管以可旋转的方式与所述空气调节器外壳的所述排放端口组装。所述空气调节器外壳的所述排放端口与所述连接器之间的可泄漏水的连接部被所述密封装置水密性密封。由此,提供的效果在于,能够可靠地防止水在所述空气调节器外壳的所述排放端口与所述连接器之间泄漏。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用于机动车辆的传统空气调节系统的截面图。图2是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用于机动车辆的空气调节系统的截面图,在该视图中,以分解状态图示了主要特征化部分。图3是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用于机动车辆的空气调节系统的立体图,在该视图中,以分解状态图示了主要特征化部分。图4是图示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主要特征化部分的排放端口、连接器和排放软管被分解的状态的放大截面图。图5是图示图2中图示的排放端口、连接器和排放软管被组装在一起的状态的截面图。图6是图示图2中图示的排放端口、连接器和排放软管被组装在一起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是图示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主要特征化部分的排放端口、连接器和排放软管被组装在一起的状态的放大截面图。图8是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用于机动车辆的空气调节系统的截面图,在该视图中,以分解状态图示了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主要特征化部分的排放端口、连接器、排放软管以及排放端口与连接器的密封装置。图9是图示图8中图示的排放端口、连接器、排放软管和密封装置被组装在一起的状态的截面图。图10是图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系统的密封装置的第一修改例的截面图,在该视图中,以分解状态图示了排放端口、连接器、排放软管和密封装置。图11是图示图10中图示的排放端口、连接器、排放软管和密封装置被组装在一起的状态的截面图。图12是图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系统的密封装置的第二修改例的截面图,在该视图中,以分解状态图示了排放端口、连接器、排放软管和密封装置。图13是图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系统的密封装置的第二修改例的截面图,在该视图中,以分解状态图示了排放端口、连接器、排放软管和密封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空气调节系统,所述空气调节系统包括:空气调节器外壳(10),所述空气调节器外壳(10)具有排放端口(24);蒸发器(12),所述蒸发器(12)安装在所述空气调节器外壳(10)内;排放软管(26),所述排放软管(26)被构造成将所述蒸发器(12)中生成的冷凝水排出到车室的外侧,所述排放软管(26)连接到所述排放端口(24)并且穿过仪表板(30)抽出到所述车室的所述外侧;以及连接器装置,所述连接器装置被构造成以可旋转的方式将所述排放软管(26)连接到所述空气调节器外壳(10)的所述排放端口(24),使得当在所述排放软管(26)的组装过程中所述排放软管(26)被扭曲时允许所述排放软管(26)相对于所述排放端口(24)旋转。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1.20 KR 10-2014-0006596;2014.01.20 KR 10-2011.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空气调节系统,所述空气调节系统包括:空气调节器外壳(10),所述空气调节器外壳(10)具有排放端口(24);蒸发器(12),所述蒸发器(12)安装在所述空气调节器外壳(10)内;排放软管(26),所述排放软管(26)被构造成将所述蒸发器(12)中生成的冷凝水排出到车室的外侧,所述排放软管(26)连接到所述排放端口(24)并且穿过仪表板(30)抽出到所述车室的所述外侧;以及连接器装置,所述连接器装置被构造成以可旋转的方式将所述排放软管(26)连接到所述空气调节器外壳(10)的所述排放端口(24),使得当在所述排放软管(26)的组装过程中所述排放软管(26)被扭曲时允许所述排放软管(26)相对于所述排放端口(24)旋转。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所述连接器装置包括:旋转引导突起(40),所述旋转引导突起(40)形成在所述排放端口(24)的外周表面上;以及连接器(50),所述连接器(50)牢固地固定到所述排放软管(26)并且装配到所述排放端口(24)的所述外周表面以沿着所述旋转引导突起(40)旋转。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所述旋转引导突起(40)从所述排放端口(24)的所述外周表面突出;所述连接器(50)包括端口连接部(54),所述端口连接部(54)以可旋转的方式装配到所述排放端口(24)的所述外周表面;并且所述端口连接部(54)包括旋转导轨(60),所述旋转导轨(60)形成在所述端口连接部(54)的内周表面上并且被构造成与所述排放端口(24)的所述旋转引导突起(40)接合,使得所述旋转导轨(60)沿着圆周方向滑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所述连接器(50)进一步包括开口部(70),所述开口部(70)通过在所述旋转导轨(60)附近割除所述端口连接部(54)的一部分而形成,并且所述开口部(70)被构造成允许所述端口连接部(54)的具有所述旋转导轨(60)的部分弹性地变形,使得当所述连接器(50)的所述端口连接部(54)装配到所述排放端口(24)的所述外周表面时,所述旋转导轨(60)沿径向向外弹性地变形。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所述开口部(70)包括一对开口部(70),该一对开口部(70)对称地形成在所述端口连接部(54)中以面对彼此。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所述旋转导轨(60)是从所述端口连接部(54)的所述内周表面沿径向向内突出以具有三角形横截面并且在圆周方向上延伸的肋,并且所述旋转导轨(60)的从所述端口连接部(54)的所述内周表面突出的突出高度(A6)被设定成大于所述旋转引导突起(40)相对于所述排放端口(24)的所述外周表面的突出高度(A1),使得在将所述连接器(50)的所述端口连接部(54)装配到所述排放端口(24)的过程中,在所述端口连接部(54)的所述内周表面与所述排放端口(24)的所述旋转引导突起(40)之间形成间隙(C)。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形成在所述端口连接部(54)的所述内周表面与所述排放端口(24)的所述旋转引导突起(40)之间的所述间隙(C)的大小等于所述排放端口(24)的外径(A2)的1/10。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所述旋转引导突起(40)的从所述排放端口(24)的所述外周表面突出的所述突出高度(A1)等于所述排放端口(24)的所述外径(A2)的1.5/10。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所述空气调节系统进一步包括:止动器(80),所述止动器(80)形成在所述排放端口(24)中,使得在装配到所述排放端口(24)的所述连接器(50)沿插入方向移动超过正确组装位置时与所述连接器(50)干涉而约束所述连接器(50)的过组装。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所述连接器(50)包括:软管连接部(52),所述软管连接部(52)装配到所述排放软管(26)的孔(26c);并且所述软管连接部(52)包括多个联接突起(52a),所述多个联接突起(52a)形成在所述软管连接部(52)的外周表面上并且沿着圆周方向以规则的间隔配置,以与所述排放软管(26)的内周表面接合。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所述联接突起(52a)沿着所述圆周方向以曲折图案布置在所述软管连接部(52)的所述外周表面上。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所述联接突起(52a)从所述软管连接部(52)的所述外周表面突出以具有三角形横截面,并且所述联接突起(52a)
\t中的每个的突出高度(A3)等于所述排放软管(26)的壁厚(A4)的1/3。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从所述软管连接部(52)的所述外周表面突出的所述联接突起(52a)中的每个均与所述软管连接部(52)的终端间隔开至少5mm的距离(A5)。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所述空气调节系统进一步包括:密封装置,所述密封装置被构造成水密性密封所述排放端口(24)与所述连接器(50)之间的间隙。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所述密封装置与所述排放端口(24)和所述连接器(50)中的至少一者一体地形成。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所述密封装置包括:所述连接器(50)的终端部(90),所述终端部(90)沿着圆周方向延伸;以及突出部(92),所述突出部(92)沿着所述圆周方向连续地形成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在原尹曙俊洪淳莱韩成锡金容浩
申请(专利权)人:翰昂系统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