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508482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10 19: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太阳能电池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其包括晶体硅片,依次位于所述晶体硅片的一侧上的第一本征层、第一掺杂非晶硅层、及纳米银线薄膜,以及位于所述晶体硅片的另一侧的背电极。上述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取消ITO层和栅线电极的设置,大大增加了太阳光的利用率,对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的提升极为有利;并且还取消了ITO层的沉积工艺步骤和栅线电极的印刷工艺步骤,极大简化了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制作工序,可大大降低生产成本。纳米银线薄膜具有良好的柔性,还可以应用于柔性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太阳能电池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其包括晶体硅片,依次位于所述晶体硅片的一侧上的第一本征层、第一掺杂非晶硅层、及纳米银线薄膜,以及位于所述晶体硅片的另一侧的背电极。上述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取消ITO层和栅线电极的设置,大大增加了太阳光的利用率,对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的提升极为有利;并且还取消了ITO层的沉积工艺步骤和栅线电极的印刷工艺步骤,极大简化了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制作工序,可大大降低生产成本。纳米银线薄膜具有良好的柔性,还可以应用于柔性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设及太阳能电池领域,特别是设及一种。
技术介绍
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化IT电池)是通过在渗杂非晶娃层与晶体娃衬底之间加入本征 层所构建的。异质结太阳能电池既具有晶体娃太阳能电池的高效率和高稳定性,同时由于 能耗小,工艺相对简单、溫度特性更好,在高溫下也能有较高的输出。近年来备受关注,已经 成为太阳能电池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由于渗杂非晶娃的导电性较差,所W在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制作过程中,在正电 极和渗杂非晶娃层之间加一层ITO(氧化铜锡)层,ITO层可W有效地增加载流子的收集。ITO 层具有光学透明和导电双重功能,对有效载流子的收集起着关键作用,还可W减少光的反 射,起到较好的陷光作用。 但是,ITO中的铜为稀有金属,价格昂贵,且铜具有剧毒。全球铜存量越来越少,且 价格节节攀高。另外,正电极一般呈栅线状,栅线部分会阻挡太阳能光进入异质结太阳能电 池中的PN结,从而影响太阳光的利用。 因此,亟需一种代替口 0且无栅线的新型的异质结太阳能电池。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的异质结太阳能电池中ITO及栅线导致的问题,提供一种 无口 0且无栅线的新型异质结太阳能电池。 -种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包括:晶体娃片;依次位于所述晶体娃片的一侧上的第一 本征层、及第一渗杂非晶娃层;直接位于所述第一渗杂非晶娃层上的纳米银线薄膜;W及位 于所述晶体娃片的另一侧的背电极。[000引上述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由于采用纳米银线薄膜直接覆于第一渗杂非晶娃层上, 从而取消ITO层和栅线电极的设置,没有电极栅线的遮挡,大大增加了太阳光的利用率,对 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的提升极为有利;并且还取消了 ITO层的沉积工艺步骤 和栅线电极的印刷工艺步骤,极大简化了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制作工序,可大大降低生产 成本;也避免了铜剧毒W及稀有且价格高的问题。另一方面,纳米银线薄膜的电阻率极低, 大约为ICT 6Q/cm,非常有利于将电池产生的电流引出,避免了因 ITO层所产生的损耗较大的 问题;且纳米银线薄膜的可见光透过率高达90%,进一提高可见光的利用率。另外,随着技 术的发展,异质结太阳能电池中衬底晶体娃片的厚度逐渐减小,并越来越展现出良好的柔 性,而纳米银线薄膜具有较好的柔初性,可进一步实现异质结太阳能电池柔性化生产;而不 会出现ITO薄膜用于柔性娃片材料而出现的碎裂的问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纳米银线薄膜的厚度为15~50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纳米银线薄膜中纳米银线的直径为50~200nm,纳米银 线的长度为20~200WI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晶体娃片为N型晶体娃片,所述第一渗杂非晶娃层为P 型非晶娃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异质结太阳能电池还包括位于所述背电极与所述晶体 娃片之间的加强电场单元;所述加强电场单元包括依次位于所述晶体娃片的另一侧上的第 二本征层、及第二渗杂非晶娃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背电极为纳米银线薄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背电极的厚度为15~50皿。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上述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 -种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晶体娃片的一侧形成第一本征层; 在所述第一本征层上形成第一渗杂非晶娃层; 在所述第一渗杂非晶娃层上形成纳米银线薄膜; 在所述晶体娃片的另一侧形成背电极。 上述制备方法,取消了 ITO层的沉积工艺步骤和栅线电极的印刷工艺步骤,极大简 化了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制作工序,可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纳米银线薄膜通过刮涂法形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纳米银线薄膜通过刮涂法形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渗杂非晶娃层上形成纳米银线薄膜的步骤包 括: 将纳米银线墨水刮涂到所述第一渗杂非晶娃层上,然后干燥;其中,所述纳米银线 墨水包括如下组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在所述干燥步骤之后,进行加热加压处理。【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W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 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W解释本专利技术, 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W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 或者也可W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W是直接连接 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 "右"W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 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 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 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参见图1,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异质结太阳能电池100,包括:晶体娃片110,依次位于 晶体娃片110的一侧(图1中的上侧)上的第一本征层121、及第一渗杂非晶娃层131、直接位 于第一渗杂非晶娃层131上的纳米银线薄膜161; W及依次位于晶体娃片110的另一侧(图1 中的下侧)的第二本征层122、第二渗杂非晶娃层132、及背电极162。 在本专利技术中,晶体娃片110与第一渗杂非晶娃层131构成PN结。晶体娃片110与第二 渗杂非晶娃层132构成加强电场(亦叫背电场)。通过加强电场可W进一步提高异质结太阳 能电池100的开路电压。当然,可W理解的是,也可W不设加强电场,也就是说不设第二渗杂 非晶娃层132。 在本实施例中,晶体娃片110为N型晶体娃片(n-c-Si ),对应地,第一渗杂非晶娃层 131为P型非晶娃层(p-a-Si),第二渗杂非晶娃层132为N型非晶娃层(n-a-Si)。当然,可W理 解的是,并不局限于上述形式,本专利技术的异质结太阳能电池中,还可W是晶体娃片110为P 型,对应地,第一渗杂非晶娃层131为N型,第二渗杂非晶娃层132为P型。 在本实施例中,晶体娃片110采用N型晶体娃片(n-c-Si),可使异质结太阳能电池 100的性能更加优越,能够克服采用P型的电池光致衰退现象,另外,其高效复合中屯、的密度 远低于P型,使得电子具有更高的寿命及扩散长度。具体地,晶体娃可W是单晶娃或多晶娃。 更具体地,本实施例的晶体娃片110为N型单晶娃片。 具体地,晶体娃片110的厚度一般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晶体硅片;依次位于所述晶体硅片的一侧上的第一本征层、及第一掺杂非晶硅层;直接位于所述第一掺杂非晶硅层上的纳米银线薄膜;以及位于所述晶体硅片的另一侧的背电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丽张闻斌王琪顾凯陆军威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协鑫集成科技工业应用研究院有限公司协鑫集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协鑫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