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头戴式耳机,其包括:用于套设在耳朵上的第一耳机壳体和第二耳机壳体、连接该第一耳机壳体和第二耳机壳体并用于戴在头上的头带、以及固定在所述头带上并位于第一耳机壳体或第二耳机壳体侧的支臂,所述支臂包括:软管、分别与该软管两端连接的上底盖和下底盖、与该上底盖连接的上面盖、以及与该下底盖连接的下面盖、以及位于所述软管内的两根鹅颈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软管内放置两鹅颈管,软管的侧边呈凹凸的锯齿状,能够实现对支臂的角度调整,又提高支臂的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头戴式耳机,其包括:用于套设在耳朵上的第一耳机壳体和第二耳机壳体、连接该第一耳机壳体和第二耳机壳体并用于戴在头上的头带、以及固定在所述头带上并位于第一耳机壳体或第二耳机壳体侧的支臂,所述支臂包括:软管、分别与该软管两端连接的上底盖和下底盖、与该上底盖连接的上面盖、以及与该下底盖连接的下面盖、以及位于所述软管内的两根鹅颈管。本技术通过在软管内放置两鹅颈管,软管的侧边呈凹凸的锯齿状,能够实现对支臂的角度调整,又提高支臂的强度。【专利说明】头戴式耳机
本技术属于一种耳机,尤其涉及一种头戴式耳机。
技术介绍
随着数字电子设备和网络技术的进步,数字电子设备变得易于享受多种类型的内容,包括录制在光盘上或经由网络传播的音乐内容和视频内容。例如,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用户即使在户外也可以享受多种类型的内容。随着通过数字电子设备获得的内容的不断改善,存在用户对希望享受更好音质的内容的需求。通常,头戴式耳机用于在户外观看或收听内容。头戴式耳机甚至还可用于在室内环境中,用于在室内观看和收听内容期间寻求更好的音质。现有头戴式耳机可能对佩戴头戴式耳机的用户造成不舒服的感觉的情况。故,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头戴式耳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对支臂的角度调整、又提高支臂强度的头戴式耳机。本技术提供一种头戴式耳机,其包括:用于套设在耳朵上的第一耳机壳体和第二耳机壳体、连接该第一耳机壳体和第二耳机壳体并用于戴在头上的头带、以及固定在所述头带上并位于第一耳机壳体或第二耳机壳体侧的支臂,所述支臂包括:软管、分别与该软管两端连接的上底盖和下底盖、与该上底盖连接的上面盖、以及与该下底盖连接的下面盖、以及位于所述软管内的两根鹅颈管。其中,所述软管侧边呈凹凸的锯齿状。其中,所述软管内部设有纵向贯穿该软管的两开孔,所述鹅颈管收容固定在对应的开孔内。其中,所述软管一端延伸设有第一衔接部,所述软管另一端也延伸设有第二衔接部,所述第一衔接部由所述上底盖和所述上面盖包覆,所述第二衔接部由所述下底盖和所述下面盖包覆。其中,所述第一衔接部和上面盖均设有相对的至少一个孔,所述第二衔接部和下面盖也均设有相对的至少一个孔。其中,所述孔有两个。其中,所述上面盖设有卡持在所述上底盖上的第一卡扣,所述下面盖设有卡持在所述下底盖上的第二卡扣。其中,所述上底盖和上面盖均靠近所述头带的中心,所述下底盖和下面盖均靠近所述第一耳机壳体或第二耳机壳体侧。其中,所述支臂相对该支臂上的原点位置在X轴、Y轴、以及Z轴自由旋转正负10度。其中,所述原点位于所述软管的中间位置。本技术通过在软管内放置两鹅颈管,软管的侧边呈凹凸的锯齿状,能够实现对支臂的角度调整,又提高支臂的强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头戴式耳机的主视图;图2为图1所示头戴式耳机的支臂的结构分解图;图3为图2所示支臂的软管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所示头戴式耳机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2所示头戴式耳机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头戴式耳机100,其包括:用于套设在耳朵上的第一耳机壳体10和第二耳机壳体20、连接该第一耳机壳体10和第二耳机壳体20并用于戴在头上的头带30、以及固定在所述头带30上并位于第一耳机壳体10或第二耳机壳体20侧的支臂40 ο其中,第一耳机壳体10戴在左耳朵上,第二耳机壳体20戴在右耳朵上。在最佳设施例中,所述支臂40设置在第二耳机壳体20侧,该支臂40相对该支臂40上的原点O位置在X轴、¥轴、以及Z轴自由旋转正负1度。本头戴式耳机为智能头戴式耳机,其支臂40具有调节耳机音量或接收频等功能。请参阅图2至图4所示,所述支臂40包括:软管41、分别与该软管41两端连接的上底盖42和下底盖43、位于所述软管41内的两根鹅颈管44、与该上底盖42连接的上面盖45、以及与该下底盖43连接的下面盖46,其中,,其中,所述上底盖42和上面盖45均靠近所述头带30的中心,所述下底盖43和下面盖46均靠近所述第一耳机壳体或第二耳机壳体侧。其中,所述软管由热塑性弹性(TPE,Thermoplastic Elastomer)材料制成,该TPE材料是一种具有橡胶的尚弹性,尚强度,尚回弹性,又具有可注塑加工的特征的材料。其中,所述软管41侧边呈凹凸的锯齿状,便于人工手动调整该支臂的角度。其中,所述原点O位于所述软管41的中间位置。其中,所述软管41一端延伸设有第一衔接部411,另一端也延伸设有第二衔接部412,所述第一衔接部411设有两个贯穿孔413,所述第二衔接部412也设有两个贯穿孔414。所述上面盖45设有与第一衔接部411的两个贯穿孔413对应的两个通孔451,所述下面盖46设有与第二衔接部412的两个贯穿孔414对应的两个通孔461。其中,所述软管41内部设有纵向贯穿该软管41的两开孔415,所述鹅颈管44收容固定在对应的开孔415内。其中,所述上面盖45设有卡持在所述上底盖42上的第一卡扣452,所述下面盖46设有卡持在所述下底盖43上的第二卡扣462。其中,鹅颈管为金属软管的一种,通过所述鹅颈管44加强所述软管41的强度,以达到所述支臂40相对软管41的中心在X轴、Y轴、以及Z轴自由旋转正负10度。组装时,首先将所述鹅颈管44收容在对应的软管41的开孔415内,通过注塑成型,将该鹅颈管44固定在所述软管41的开孔415内。然后,将所述上底盖42卡持在所述软管的第一衔接部411上的上部分,所述下面盖45卡持在所述软管的第一衔接部411上的下部分,再通过两螺丝47穿过所述下面盖45的通孔451、软管41的贯穿孔413并定位至所述上底盖42的内部,实现软管41的第一衔接部411由所述上底盖42和所述下面盖45包覆。采用相同的方法,将所述下底盖43卡持在所述软管的第二衔接部412上的上部分,所述下面盖46卡持在所述软管的第二衔接部412上的下部分,再通过两螺丝48穿过所述下面盖46的通孔461、软管41的贯穿孔414并定位至所述下底盖43的内部,实现软管41的第二衔接部412由所述下底盖43和所述下面盖46包覆。本技术通过在软管内放置两鹅颈管,软管的侧边呈凹凸的锯齿状,能够实现对支臂的角度调整,又提高支臂的强度。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头戴式耳机,其包括:用于套设在耳朵上的第一耳机壳体和第二耳机壳体、连接该第一耳机壳体和第二耳机壳体并用于戴在头上的头带、以及固定在所述头带上并位于第一耳机壳体或第二耳机壳体侧的支臂,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臂包括:软管、分别与该软管两端连接的上底盖和下底盖、与该上底盖连接的上面盖、以及与该下底盖连接的下面盖、以及位于所述软管内的两根鹅颈管。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长毛,郑文龙,陈让兵,
申请(专利权)人:何长毛,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