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漏针刺吸油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476132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05 15: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漏针刺吸油棉,所述吸油棉包括PE防漏层和吸油层,所述PE防漏沿吸油层的四周边缘复合固定,所述吸油层形成于PE防漏层表面,所述吸油层由吸油高分子纤维和热粘结纤维形成的长丝进行经向嵌织或经、纬向嵌织织造形成纤网,并对纤网进行针刺形成,所述针刺分为三步,三步中的针刺方式按序分别是垂直-斜向-垂直针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吸油棉结合针刺生产工艺,既具有良好的吸油特性,又增加了吸油棉的强度、韧性和耐磨性,且不掉毛、不分层、不脱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漏针刺吸油棉,所述吸油棉包括PE防漏层和吸油层,所述PE防漏沿吸油层的四周边缘复合固定,所述吸油层形成于PE防漏层表面,所述吸油层由吸油高分子纤维和热粘结纤维形成的长丝进行经向嵌织或经、纬向嵌织织造形成纤网,并对纤网进行针刺形成,所述针刺分为三步,三步中的针刺方式按序分别是垂直-斜向-垂直针刺。本技术吸油棉结合针刺生产工艺,既具有良好的吸油特性,又增加了吸油棉的强度、韧性和耐磨性,且不掉毛、不分层、不脱落。【专利说明】一种防漏针刺吸油棉
本技术涉及油污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漏针刺吸油棉。
技术介绍
当海面发生石油泄露,或工厂发生漏油对附件河道造成污染时,一般有三种去除油污的方法,一是分散法,即采用油分散剂,打碎油膜,使其变成微粒,分散到水相中去,油分散剂加快了油的微粒化过程,使油沿垂直方向扩散,不在水体表面形成油膜,从而不去粘附船舶,礁石和海岸线。使用分散剂增加了油的表面积,加速了油的生物降解。但分散剂往往毒性较大,溢油面积大时,化油效率不高,且仅适用于海面石油泄露的处理。二是凝固法,即采用凝油剂,迅速提高油的粘度,使浮油结成块状物,便于回收,凝固法不如分散法用的普遍,因为生产工艺复杂,成本高,回收困难。三是吸附法,即采用吸油材料将油吸附,从而达到清理油污染的目的。吸附法是解决油污染的根本方法,具有较好的处理油污染的效果,且吸附的油污还可通过加工回收。吸油材料的研究是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方法,经过科技的发展,在这一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原先研究的重点无机材料、天然有机材料由于吸油性较差,吸水量多而逐渐离开人们的视野,现在研究的焦点往往集中在功能高分子的制备上。目前,国内外均有合成吸油树脂的开发,但侧重点不同,其合成原料可以分为丙烯酸酯类和a_烯烃类。由于后者价格昂贵,故多使用丙烯酸酯类物质合成。现有的高分子吸油材料虽然很少吸水而且只选择性地吸油,但在使用过程中受压易漏油,造成二次污染。而且这些吸油材料在吸附油污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变化来指示吸附油污的多少,因而不能直观的判断吸油材料是否吸附饱和,实际使用中往往做不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吸油材料的吸附容量,造成浪费。另外,化学合成或化学改性的吸油材料存在严重的缺陷:(I)材料自身就是生物不可降解(或生物不可完全降解)的材料,清除油污的同时又再度污染环境;(2)产品制备工艺复杂,成本昂贵;(3)产品中常有副产物的残留,大部分副产物为表面活性剂,工业生产的废水自身就是危害环境;(4)传统吸油棉并不能防止静电,而在吸油棉中积聚的静电进行放电会使吸附的油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如何克服现有的吸油产品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生产工艺复杂、成本昂贵、易造成二次污染等缺陷,并且通过添加导电纤维使吸油棉具有防静电功能。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防漏针刺吸油棉,所述吸油棉包括PE防漏层和吸油层,所述PE防漏沿吸油层的四周边缘复合固定,所述吸油层形成于PE防漏层表面,所述吸油层由吸油高分子纤维和热粘结纤维形成的长丝进行经向嵌织或经、玮向嵌织织造形成纤网,并对纤网进行针刺形成,所述针刺分为三步,三步中的针刺方式按序分别是垂直-斜向-垂直针刺D进一步地,所述PE防漏层的厚度为1?30mm,所述吸油层的厚度为20?100mm。进一步地,所述吸油棉表面具有锥形孔。进一步地,所述吸油层内具有多孔结构,所述多孔结构与锥形孔相通,且所述多孔结构的孔的大小小于或等于锥形孔小孔孔径。进一步地,所述高分子纤维的原料为聚丙烯、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进一步地,所述针刺方式中,斜向针刺的倾斜角度为45°。进一步地,所述垂直针刺方式中选择多针板机进行针刺。进一步地,所述多针板机为对刺式针刺机,在对刺过程中选择同位对刺。进一步地,所述针刺机的植针密度为10000枚/m。本技术的防漏针刺吸油棉,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的吸油棉具有PE防漏层,有效防止了在使用过程中受压漏油而造成二次污染,所述吸油棉表面具有锥形孔,使得吸油棉吸油速率极大提高,且不易在吸油层表面造成堵塞状况。2、本技术的吸油棉的锥形孔为微米级别,极大提高了吸油棉的吸附表面积,使得吸油棉吸附容量增大。3、本技术吸油棉结合针刺生产工艺,既具有良好的吸油特性,又增加了吸油棉的强度、韧性和耐磨性,且不掉毛、不分层、不脱落。4、本技术的吸油棉可以重复使用,节约成本。【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防静电吸油棉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PE防漏层,2-吸油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一: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防漏针刺吸油棉,所述吸油棉包括PE防漏层I和吸油层2,所述PE防漏层I沿吸油层2的四周边缘复合固定,所述吸油层2形成于PE防漏层I表面,所述吸油层2由吸油高分子纤维和热粘结纤维形成的长丝进行经向嵌织或经、玮向嵌织织造形成纤网,并对纤网进行针刺形成,所述针刺分为三步,三步中的针刺方式按序分别是垂直-斜向-垂直针刺。所述PE防漏层I的厚度为10mm,所述吸油层2的厚度为20mm。所述吸油层2表面具有锥形孔。所述吸油层2内具有多孔结构,所述多孔结构与锥形孔相通,且所述多孔结构的孔的大小小于锥形孔小孔孔径。所述高分子纤维的原料为聚丙烯、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所述针刺方式中,斜向针刺的倾斜角度为45°。所述垂直针刺方式中选择多针板机进行针刺。所述多针板机为对刺式针刺机,在对刺过程中选择同位对刺。所述针刺机的植针密度为10000枚/m。实施例二: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防漏针刺吸油棉,所述吸油棉包括PE防漏层I和吸油层2,所述PE防漏层I沿吸油层2的四周边缘复合固定,所述吸油层2形成于PE防漏层I表面,所述吸油层2由吸油高分子纤维和热粘结纤维形成的长丝进行经向嵌织或经、玮向嵌织织造形成纤网,并对纤网进行针刺形成,所述针刺分为三步,三步中的针刺方式按序分别是垂直-斜向-垂直针刺。所述PE防漏层I的厚度为30mm,所述吸油层2的厚度为100mm。所述吸油层2表面具有锥形孔。所述吸油层2内具有多孔结构,所述多孔结构与锥形孔相通,且所述多孔结构的孔的大小等于锥形孔小孔孔径。所述高分子纤维的原料为聚丙烯、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所述针刺方式中,斜向针刺的倾斜角度为45°。所述垂直针刺方式中选择多针板机进行针刺。所述多针板机为对刺式针刺机,在对刺过程中选择同位对刺。所述针刺机的植针密度为10000枚/m。实施例三: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防漏针刺吸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漏针刺吸油棉,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油棉包括PE防漏层(1)和吸油层(2),所述PE防漏层(1)沿吸油层(2)的四周边缘复合固定,所述吸油层(2)形成于PE防漏层(1)表面,所述吸油层(2)由吸油高分子纤维和热粘结纤维形成的长丝进行经向嵌织或经、纬向嵌织织造形成纤网,并对纤网进行针刺形成,所述针刺分为三步,三步中的针刺方式按序分别是垂直‑斜向‑垂直针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菊华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贝多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