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室外机及其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449854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01 20: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室外机及其换热器,换热器包括依次连接的三段分换热器,三段分换热器分别为第一段分换热器、第二段分换热器和第三段分换热器,且所述第一段分换热器和第三段分换热器位于所述第二段分换热器的同一侧,所述三段分换热器之间形成用于容置风叶的风叶腔;相邻的两段分换热器之间的折弯角度均指相邻的两段分换热器之间的朝向风叶腔内部的夹角,所述第一段分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段分换热器之间的折弯角度为88‑°110°,所述第三段分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段分换热器之间的折弯角度为88‑°110°。该换热器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解决解决风叶进风不对称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空调结构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空调器、室外机及其换热器。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的室外机换热器一般为L型,其包括依次连接的两段分换热器01,两段分换热器01垂直设置,风叶02位于两段分换热器01之间。然而如此设置,风叶两侧的换热器为不对称设置,导致了风叶的进风不对称,使得风叶电机支架受力不对称,震动较大且产生的噪音较大。
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地解决风叶进风不对称的问题,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解决解决风叶进风不对称的问题,本技术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换热器的室外机以及一种包括上述室外机的空调器。
为了达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换热器,包括依次连接的三段分换热器,三段分换热器分别为第一段分换热器、第二段分换热器和第三段分换热器,且所述第一段分换热器和第三段分换热器位于所述第二段分换热器的同一侧,所述三段分换热器之间形成用于容置风叶的风叶腔;
相邻的两段分换热器之间的折弯角度均指相邻的两段分换热器之间的朝向风叶腔内部的夹角,所述第一段分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段分换热器之间的折弯角度为88°-110°,所述第三段分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段分换热器之间的折弯角度为88°-110°。
优选地,上述换热器中,所述第一段分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段分换热器的之间折弯角度为88°-93°,所述第三段分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段分换热器的之间折弯角度为88°-93°。
优选地,上述换热器中,所述第一段分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段分换热器的之间折弯角度为90°-110°,所述第三段分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段分换热器的之间折弯角度为90°-110°。
优选地,上述换热器中,所述第一段分换热器和第二段分换热器的长度均为50mm-350mm。
优选地,上述换热器中,所述第一段分换热器与第三段分换热器之间的长度差值为10mm-150mm。
优选地,上述换热器中,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段分换热器的远离第二段分换热器的一端连接的第四段分换热器以及与所述第三段分换热器的远离第二段分换热器的一端连接的第五段分换热器,且所述第四段分换热器与所述第一段分换热器之间的折弯角度为170°-180°,所述第五段分换热器与所述第三段分换热器之间的折弯角度为170°-180°。
优选地,上述换热器中,所述第一段分换热器和第二段分换热器的长度均为30mm-300mm,所述第四段分换热器和第五段分换热器的长度均大于30mm。
优选地,上述换热器中,所述第四段分换热器与第五段分换热器之间的长度差值为10mm-150mm。
一种室外机,包括如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
一种空调器,包括如上述中所述的室外机。
应用本技术提供的换热器时,将风叶置于风叶腔中且其进风侧朝向第二段分换热器,第一段分换热器和第二段分换热器之间形成出风口,如此风叶的进风侧和左右两侧均具有分换热器,大大改善了风叶进气不对称的情况,风叶进气较对称,进而电机支架的受力较对称平衡,减小了震动降低了噪音。另外,第一段分换热器与第二段分换热器之间的折弯角度为88°-110°,第三段分换热器与第二段分换热器的之间折弯角度为88°-110°,申请人经过多次试验得出,如此设置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大大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为了达到上述第二个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室外机,该室外机包括上述任一种换热器。由于上述的换热器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具有该换热器的室外机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包括上述室外机的空调器,该空调器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提供一种类型的室外机及换热器的俯视图;
图3为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提供另一种类型的室外机及换热器的俯视图;
图4为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提供另一种类型的室外机及换热器的俯视图;
图5为本技术第二种实施例提供一种类型的室外机及换热器的俯视图;
图6为本技术第二种实施例提供另一种类型的室外机及换热器的俯视图;
图7为本技术第二种实施例提供另一种类型的室外机及换热器的俯视图;
图8为本技术第三种实施例提供一种类型的室外机及换热器的俯视图;
图9为本技术第三种实施例提供另一种类型的室外机及换热器的俯视图;
图10为本技术第三种实施例提供另一种类型的室外机及换热器的俯视图。
在图1中:
01-分换热器、02-风叶;
在图2-图10中:
1-第一段分换热器、2-第二段分换热器、3-第三段分换热器、4-风叶、5-风叶腔、6-第四段分换热器、3-第五段分换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本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解决解决风叶进风不对称的问题,本技术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换热器的室外机以及一种包括上述室外机的空调器。
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2-图1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包括依次连接的三段分换热器,依次连接的三段分换热器分别为第一段分换热器1、第二段分换热器2和第三段分换热器3,每段分换热器均为板状结构,第一段分换热器1和第三段分换热器3分别与第二段分换热器2的两端连接,三段分换热器首尾相连形成整体的换热器。其中,第一段分换热器1和第三段分换热器3位于第二段分换热器2的同一侧,三段分换热器之间形成用于容置风叶4的风叶腔5,即三段分换热器共同围成的空间形成风叶腔5。
相邻的两段分换热器之间的折弯角度均指相邻的两段分换热器之间的朝向风叶腔5内部的夹角,即相邻的两段分换热器之间的折弯角度为其中一段分换热器在风叶腔5内部折至另一段分换热器所经过的角度。
重点在于,第一段分换热器1与第二段分换热器2之间的折弯角度为88°-110°,即第一段分换热器1与第二段分换热器2之间的位于风叶腔5内部的夹角为88°-110°。第三段分换热器3与第二段分换热器2的之间折弯角度为88°-110°,即第二段分换热器2与第三段分换热器3之间的位于风叶腔5内部的夹角为88°-110°。
应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时,将风叶4置于风叶腔5中且其进风侧朝向第二段分换热器2,第一段分换热器1和第二段分换热器2之间形成出风口,如此风叶的进风侧和左右两侧均具有分换热器,大大改善了风叶4进气不对称的情况,风叶4进气较对称,进而电机支架的受力较对称平衡,减小了震动降低了噪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三段分换热器,三段分换热器分别为第一段分换热器(1)、第二段分换热器(2)和第三段分换热器(3),且所述第一段分换热器(1)和第三段分换热器(3)位于所述第二段分换热器(2)的同一侧,所述三段分换热器之间形成用于容置风叶(4)的风叶腔(5);相邻的两段分换热器之间的折弯角度均指相邻的两段分换热器之间的朝向风叶腔(5)内部的夹角,所述第一段分换热器(1)与所述第二段分换热器(2)之间的折弯角度为88°‑110°,所述第三段分换热器(3)与所述第二段分换热器(2)之间的折弯角度为88°‑11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三段分换热器,三段分换热器分别为第一段分换热器(1)、第二段分换热器(2)和第三段分换热器(3),且所述第一段分换热器(1)和第三段分换热器(3)位于所述第二段分换热器(2)的同一侧,所述三段分换热器之间形成用于容置风叶(4)的风叶腔(5);
相邻的两段分换热器之间的折弯角度均指相邻的两段分换热器之间的朝向风叶腔(5)内部的夹角,所述第一段分换热器(1)与所述第二段分换热器(2)之间的折弯角度为88°-110°,所述第三段分换热器(3)与所述第二段分换热器(2)之间的折弯角度为88°-1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分换热器(1)与所述第二段分换热器(2)的之间折弯角度为88°-93°,所述第三段分换热器(3)与所述第二段分换热器(2)的之间折弯角度为88°-9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分换热器(1)与所述第二段分换热器(2)的之间折弯角度为90°-110°,所述第三段分换热器(3)与所述第二段分换热器(2)的之间折弯角度为90°-11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分换热器(1)和第二段分换热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永前廖敏彭光前陈志伟陈英强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