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长小蠹科昆虫引诱剂,其包括以下活性组分:6‑甲基‑5‑庚烯‑2‑醇,正己醇,6‑甲基‑5‑庚烯‑2‑酮和乙醇;每种活性组分分别置于独立的缓释载体内。本发明专利技术进一步提供了所述引诱剂的制备方法与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引诱剂可对长小蠹科不同属的昆虫均具有高效诱捕能力,使用所述引诱剂将会大大降低外来长小蠹对珍贵进口木材的危害,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引诱剂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长小蠹科昆虫的引诱剂。
技术介绍
长小蠹类昆虫隶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长小蠹科Platypodidae,全世界目前已报道的有40余属1500余种,主要发生于热带、亚热带和接近亚热带的温带区域,并以赤道为中心向南、北扩展呈梯形分布,但越偏离赤道,种类数量越少,甚至没有分布。中国现有文献记载5属40余种,主要分布在海南、云南、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等省、自治区,其中以长小蠹属Platypus最多、分布最广,占全科数量一半以上,其次为异胫长小蠹属Crossotarsus。长小蠹主要入侵长势衰弱、濒死树、新倒木或潮湿的原木,可危害整个木质部,钻蛀若干孔洞,严重降低木材使用价值,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是世界范围内森林中最重要的害虫之一。长小蠹科昆虫常用的有两类信息素:聚集信息素和植物信息素,全世界有6种长小蠹已明确了其信息素成分。长小蠹聚集信息素的诱集效力高,但专化性较强,植物信息素的诱集效力相对较低,但专化性低。在检疫、森林等工作环境经常多种长小蠹同时出现,需要同时对多种长小蠹进行监测、治理,高效的广谱性的长小蠹属诱剂成为工作必需,但目前市场上尚未见长小蠹科昆虫引诱剂相关的任何产品。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长小蠹科昆虫的引诱剂,对长小蠹科不同属的昆虫均具有高效诱捕能力。具体而言,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长小蠹科昆虫引诱剂,其活性成分包括以下组分:6-甲基-5-庚烯-2-醇,正己醇,6-甲基-5-庚烯-2-酮和乙醇;优选其活性成分由6-甲基-5-庚烯-2-醇,正己醇,6-甲基-5-庚烯-2-酮和乙醇组成。为了使各活性组分缓慢释放,并协同发挥作用,本专利技术所述各种组分分别置于独立的缓释载体内。即,所述引诱剂包括若干个缓释载体,每个缓释载体内含有一种活性组分;盛放各种活性组分的缓释载体合并在一起,如用线绳、铁丝等串在一起,构成引诱剂。所述缓释载体优选为缓释袋,进一步优选为丝聚乙烯缓释袋。所述缓释袋中可包含脱脂棉,用于吸收活性组分,确保其缓慢释放。本专利技术对所述引诱剂中各组分的释放速率进行控制优化,以实现最佳引诱效果。具体而言,所述6-甲基-5-庚烯-2-醇、正己醇、6-甲基-5-庚烯-2-酮和乙醇的释放速率分别为5~16mg/d、7~35mg/d、6~35mg/d和150~750mg/d。为了确保在实际应用中发挥良好效果,本专利技术进一步优选所述6-甲基-5-庚烯-2-醇,正己醇,6-甲基-5-庚烯-2-酮和乙醇的摩尔分别为2.7~4mM:3.3~4.5mM:2.7~4mM:427~431mM,更优选为3.3mM:4.0mM:3.4mM:428~429mM。为了充分发挥各组分之间的协同作用,本专利技术对盛放不同活性组分的缓释载体规格及载入量进行优选,以控制各组分的释放速度。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引诱剂的活性成分由如下组分组成:6-甲基-5-庚烯-2-醇2.7~4mM,正己醇3.3~4.5mM,6-甲基-5-庚烯-2-酮2.7~4mM,乙醇427~431mM;在所述优选方案中,当缓释载体为丝聚乙烯缓释袋时,优选盛放所述6-甲基-5-庚烯-2-醇、正己醇、6-甲基-5-庚烯-2-酮和乙醇的缓释载体的厚度分别为8丝、12丝、20丝、6丝;相应地,所述6-甲基-5-庚烯-2-醇、正己醇、6-甲基-5-庚烯-2-酮和乙醇的缓释载体的表面积分别为23~25cm2、47~49cm2、11~13cm2、246~248cm2,进一步优选为24cm2、48cm2、12cm2、247cm2。作为上述优选方案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6-甲基-5-庚烯-2-醇置于规格为4cm*6cm*8丝的丝聚乙烯缓释袋中,正己醇置于规格为6cm*8cm*12丝的丝聚乙烯缓释袋中,6-甲基-5-庚烯-2-酮置于规格为3cm*4cm*20丝的丝聚乙烯缓释袋中,乙醇置于规格为13cm*19cm*6丝的丝聚乙烯缓释袋中。本专利技术所述丝聚乙烯缓释袋的规格是指:宽*长*厚度。将上述优选方案应用长小蠹科昆虫的诱捕,可连续有效引诱14天(即两周)的时间,14天之后活性成分将释放完毕或达不到诱捕效果。如需要继续诱捕,更换引诱剂即可。本专利技术同时提供了所述引诱剂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将每种活性组分分别加入相应的缓释载体中,在液体开始渗透至缓释载体边缘前,排出释放载体内的空气,封口;将内含活性组分的各个缓释载体合并,即可。本专利技术优选在加入活性组分前,先在各个缓释载体中放入干燥脱脂棉,便于活性组分的吸收和缓释。所述封口可采用封口机,封口1~2次,每次5s。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提供了所述引诱剂在诱捕长小蠹科(Platypodidae)昆虫中的应用。所述长小蠹科昆虫包括该科中的各个种属。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将所述引诱剂置于诱捕器上进行诱捕即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引诱剂对长小蠹科多种昆虫成虫均具有极强的诱集作用,其成本低,广谱性高,可在多种工作环境下同时对多种长小蠹发挥高效诱集作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以下各实施例中,6-甲基-5-庚烯-2-醇6-methyl-5-hepten-2-ol(sulcatol),购自美国Sigma-Aldrich公司;正己醇1-hexanol,购自美国Sigma-Aldrich公司;6-甲基-5-庚烯-2-酮6-methyl-5-hepten-2-one(sulcatone),购自英国AlfaAesar公司。乙醇ethanol,购自中国西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3-戊醇3-pentanol,购自日本TCI公司;所述丝聚乙烯缓释小袋购自中国台州市名科塑业有限公司。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长小蠹科引诱剂,其组成为:6-甲基-5-庚烯-2-醇3.3mM,正己醇4.0mM,6-甲基-5-庚烯-2-酮3.4mM,乙醇428.7mM;其中,所述6-甲基-5-庚烯-2-醇置于规格为4cm*6cm*8丝的丝聚乙烯缓释袋中,正己醇置于规格为6cm*8cm*12丝的丝聚乙烯缓释袋中,6-甲基-5-庚烯-2-酮置于规格为3cm*4cm*20丝的丝聚乙烯缓释袋中,乙醇置于规格为13cm*19cm*6丝的丝聚乙烯缓释袋中。本实施例同时提供所述长小蠹科引诱剂的制备方法,具体为:取4个丝聚乙烯缓释小袋,分别加入一团干燥脱脂棉,推入自封袋底部,分别吸取活性组分至脱脂棉,在液体开始渗透自封袋边缘前,赶走缓释小袋内的气泡,放在封口机上封口,即可。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长小蠹科昆虫引诱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引诱剂包含以下活性组分:6‑甲基‑5‑庚烯‑2‑醇,正己醇,6‑甲基‑5‑庚烯‑2‑酮和乙醇;每种活性组分分别置于独立的缓释载体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长小蠹科昆虫引诱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引诱剂包含以下活性组分:6-甲基-5-
庚烯-2-醇,正己醇,6-甲基-5-庚烯-2-酮和乙醇;每种活性组分分别置于独立的缓释载体
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诱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引诱剂的活性成分由6-甲基-5-庚
烯-2-醇,正己醇,6-甲基-5-庚烯-2-酮和乙醇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引诱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引诱剂中,6-甲基-5-庚烯-2-
醇、正己醇、6-甲基-5-庚烯-2-酮和乙醇的释放速率分别为5~16mg/d、7~35mg/d、6~
35mg/d和150~750mg/d。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引诱剂,其特征在于,所述6-甲基-5-庚烯-2-醇、正己醇、6-甲
基-5-庚烯-2-酮和乙醇的摩尔比为2.7~4mM:3.3~4.5mM:2.7~4mM:427~431mM;优选为
3.3mM:4.0mM:3.4mM:428~429mM。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引诱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缓释载体为缓释袋,优
选为丝聚乙烯缓释袋。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引诱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缓释载体内包含脱脂棉。
7.一种长小蠹科昆虫引诱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引诱剂包含如下活性组分:6-甲基-5-
庚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萍,于艳雪,张俊华,窦利朵,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