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卫洪波专利>正文

医用投药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40661 阅读:2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临床治疗器械。其主要包括有泵体和输出管,泵体内有储药腔,在泵体底部的内壁上设置有一金属垫板,以防止注射药液时针头刺穿泵体进入皮下组织;在输出管内设置一单向活瓣结构,单向活瓣的两瓣叶后端连接在输出管内壁上,前端渐缩后由连接在输出管内壁上的弹性体支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较好的解决了现有投药泵存在的药液、血液回流入泵体和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问题。(*该技术在200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临床治疗器械,主要提出一种医用投药泵。投药泵在临床中埋植于皮下组织,可用于肝动脉插管投药,腹腔化疗投药等,泵体输出管可与肝动脉或腹腔相连,使投药泵内的药液直接进入肝动脉、腹腔。现在用于临床的医用投药泵,其输出为敝开式通道没有控制结构,在肝动脉插管时,常出现肝动脉血液逆流入泵腔,血液在泵腔内凝固,使管腔阻塞从而影响使用;另外其泵周围均为柔性结构,在穿刺注射时针头易刺穿泵体,使药液注射入皮下组织,造成药液外溢,皮下组织坏死。本技术的目的即是提出一种改进结构的医用投药泵,克服现有投药泵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完成其专利技术任务采取的技术措施是主要包括有泵体和输出管,由无毒硅胶制成的泵体内有储药腔,在泵体底部的内壁上设置有一金属垫板;防止注射药液时针头刺穿泵体。在输出管内设置一单向活瓣结构单向活瓣的两瓣叶后端连接在输出管内壁上,前端渐缩后由连接在输出管内壁上的弹性体支撑;由此药液由泵体储药腔向肝动脉、腹腔流动时,活瓣叶前端张开,弹性体收缩,注射完毕,活瓣叶前端在弹性体作用下自动收缩封闭,防止药液、血液回流。本技术提出的投药泵改进结构,可较好地解决现有技术中药液、血液易回流入泵腔和注射时针头易刺穿泵体药液注射入皮下组织的问题,并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实施的特点。实施例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输出管内的单向活瓣结构示意图。结合附图对其结构加以进一步说明如附图所示其主要包括有泵体1和输出管2,泵体由无毒硅胶制成,泵体内有储药腔3,以上主体结构同现有投药泵相同,在泵体底部的内壁上设置有一金属垫板4,在输出管内设置一单向活瓣结构,单向活瓣的两瓣叶5后端连接在输出管内壁上,其前端渐缩后由连接在输出管内壁上的弹性体6支撑,使药液、血液不能回流。权利要求1.一种医用投药泵,主要包括有泵体(1)和输出管(2),泵体内有储药腔(3);其特征在于在泵体(1)底部的内壁上设置有一金属垫板(4),在输出管(2)内设置一单向活瓣结构,单向活瓣的两瓣叶(5)后端连接在输出管(2)内壁上,前端渐缩后由连接在输出管(2)内壁上的弹性体(6)支撑。专利摘要本技术属于临床治疗器械。其主要包括有泵体和输出管,泵体内有储药腔,在泵体底部的内壁上设置有一金属垫板,以防止注射药液时针头刺穿泵体进入皮下组织;在输出管内设置一单向活瓣结构,单向活瓣的两瓣叶后端连接在输出管内壁上,前端渐缩后由连接在输出管内壁上的弹性体支撑。本技术较好的解决了现有投药泵存在的药液、血液回流入泵体和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问题。文档编号A61M39/22GK2304430SQ9722194公开日1999年1月20日 申请日期1997年7月18日 优先权日1997年7月18日专利技术者卫洪波, 韩晓燕, 张孝儒, 汪雁明 申请人:卫洪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医用投药泵,主要包括有泵体(1)和输出管(2),泵体内有储药腔(3);其特征在于:在泵体(1)底部的内壁上设置有一金属垫板(4),在输出管(2)内设置一单向活瓣结构,单向活瓣的两瓣叶(5)后端连接在输出管(2)内壁上,前端渐缩后由连接在输出管(2)内壁上的弹性体(6)支撑。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卫洪波韩晓燕张孝儒汪雁明
申请(专利权)人:卫洪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1[中国|河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