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廖晧杰专利>正文

模具温控元件及热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3386886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22 02: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模具温控元件及热压系统,其中模具温控元件,包括第一凹槽、第一温控层以及至少一温控流道。第一温控层包括第一温控面,且第一温控层在至少部分第一凹槽的内表面形成第一温控槽。第一温控槽用以容置模具并通过第一温控面与模具接触。温控流道配置在第一温控层中,且温控流道用以注入加热流体或冷却流体。当模具放置在第一温控槽中时,第一温控面位于模具及温控流道之间。一种热压系统也被提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模具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模具温控元件及热压系统
技术介绍
在现有的模具制造技术中,热压成型的技术已经普遍应用在例如是鞋底制作上。在选取好欲制作的鞋底的模具后,通过加入并加热具有例如是发泡剂的混料后,即可在模具中冷却成型出所欲制作的鞋底。因此,模具的温控在热压成型的技术中是很重要的控制因素。在现有技术中,对鞋底模具的加热往往是通过加热板,将鞋底模具放置在通有加热流体的加热板上,通过传导的方式来使鞋底模具发热。然而,由于利用传导的方式导热较为耗时,模具用来作热压的表面中较靠近加热板的位置受热较其他地方快,也因此造成整体发热效率不均匀。另一方面,加热板所发出的热并不会只被邻近热压表面的区域吸收,因此更提高了能量损耗。现有技术中还有将加热单元直接制作于模具中,然而具有加热单元的模具在置换模具的同时也会需要更换加热管线的衔接,使模具置换的步骤更加繁复。同时具有加热单元的加入也会增加模具制作的成本,可拆卸式的加热管线也会造成安全上的疑虑。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模具温控元件及热压系统,其中模具温控元件可以以良好的效率加热或冷却模具。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热压系统,其可以轻易的置换模具,并以良好的效率加热或冷却模具。本专利技术的模具温控元件包括第一凹槽、第一温控层以及至少一温控流道。第一温控层包括第一温控面,且第一温控层在至少部分第一凹槽的内表面形<br>成第一温控槽。第一温控槽用以容置模具并通过第一温控面与模具接触。温控流道配置在第一温控层中,且温控流道用以注入加热流体或冷却流体。当模具放置在第一温控槽中时,第一温控面位于模具及温控流道之间。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上述的模具温控元件还包括第一表面,其形成第一凹槽,且第一凹槽的开口位于第一表面。第一凹槽在第一方向的截面积沿着第一方向自第一凹槽的开口内缩,且第一凹槽用以沿着第一方向置入或取出模具。本专利技术的热压系统包括模具以及上述的模具温控元件。模具温控元件用以沿着第一方向对模具加压。该模具温控元件包括:第一凹槽;第一温控层,包括第一温控面,该第一温控层在至少部分该第一凹槽的内表面形成第一温控槽,其用以容置该模具并通过该第一温控面与该模具接触;以及至少一温控流道,配置在该第一温控层中,该温控流道用以注入加热流体或冷却流体,其中当该模具放置在该第一温控槽中时,该第一温控面位于该温控流道及该模具之间,且该模具用以接触第一温控层的表面沿着第一方向凸起并内缩,而第一凹槽沿着第一方向的截面积自开口内缩。第一凹槽用以沿着第一方向置入或取出模具。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上述的模具温控元件,还包括至少一内槽结构,形成于第一凹槽的内表面上,当模具容置在第一温控槽中时,内槽结构与模具之间形成空隙。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当上述的模具容置在第一温控槽时,至少一内槽结构与外界相通。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上述的模具还包括至少一通道,连接模具的内表面至模具用以接触第一温控面的表面,当模具容置在第一温控槽时,通道连接上述与外界相通的内槽结构。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温控面包括多个平面,这些平面中相邻的二平面之间形成内槽结构,其用以防护上述的模具。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上述的这些内槽结构互相连通。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凹槽还包括单向流道,连接第一凹槽的内表面至外界。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上述的模具温控元件还包括下底座以及上底座。下底座包括第一表面,其形成有第一凹槽。上底座包括第二表面、第二凹槽以及第二温控层。第二表面用以沿着第一方向与下底座的第一表面互相压合。第二凹槽形成于第二表面。第二温控层覆盖第二凹槽的内表面并形成第二温控槽。至少一温控流道还配置在第二温控层中。第二温控槽用以容置另一模具,并通过第二温控面与该另一模具接触。当上底座与下底座互相压合时,模具与另一模具之间形成成型空间,第一温控槽及第二温控槽包覆成型空间。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部分温控流道在第一温控面上形成至少一温控凸条。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模具与第一温控层接触的表面具有至少一沟槽,沟槽用以容置温控凸条。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温控流道包括至少一流入段,其用以使加热流体或冷却流体自第一温控面流入到第一温控槽。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模具包括内部流道。当模具放置在第一温控槽中时,内部流道与上述的流入段连通。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至少部分上述的温控流道是在该第一温控面上的流动槽。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模具与第一温控层接触的表面具有至少一模具流动槽,用以注入加热流体或冷却流体。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温控流道包括至少一注入端及至少一排出端。注入端及排出端穿出第一温控层,加热流体或冷却流体自注入端注入并自排出端排出。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温控槽的内表面具有多个微结构。基于上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的模具温控元件因为具有温控层所形成的温控槽,其中的温控流道可以更有效率的对放置在其中的模具加热或冷却。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的热压系统因具有可以对模具作高效率加热或冷却的模具温控元件,可以提供更加良好的热压制程。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A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种模具温控元件及模具的示意图;图1B示出图1A中切面线I1I1的剖面图;图1C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种模具温控元件的示意图;图1D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例的模具温控元件及模具的剖面图;图2A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一种模具温控元件及模具的剖面图;图2B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例的一种模具温控元件及模具的剖面图;图3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一种模具温控元件及模具的示意图;图4A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第四实施例的下底座及模具的示意图;图4B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第四实施例的上底座及模具的示意图;图4C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第四实施例的模具温控元件及模具的剖面图;图4D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例的模具温控元件的剖面图;图4E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第五实施例的下底座及模具的剖面图;图4F至图4J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例的下底座及模具的剖面图;图4K及图4L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例的模具温控元件的剖面图;图5A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例的上底座的示意图;图5B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例的模具温控元件及模具的截面图;图6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热压系统的示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模具温控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凹槽;第一温控层,包括一第一温控面,该第一温控层在至少部分该第一凹槽的内表面形成第一温控槽,其用以容置模具并通过该第一温控面与该模具接触;以及至少一温控流道,配置在该第一温控层中,该温控流道用以注入加热流体或冷却流体,其中当该模具放置在该第一温控槽中时,该第一温控面位于该温控流道及该模具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具温控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凹槽;
第一温控层,包括一第一温控面,该第一温控层在至少部分该第一凹槽
的内表面形成第一温控槽,其用以容置模具并通过该第一温控面与该模具接
触;以及
至少一温控流道,配置在该第一温控层中,该温控流道用以注入加热流
体或冷却流体,其中当该模具放置在该第一温控槽中时,该第一温控面位于
该温控流道及该模具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温控元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内
槽结构,形成于该第一凹槽的内表面上,当该模具容置在该第一温控槽中时,
该内槽结构与该模具之间形成空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具温控元件,其特征在于,当该模具容置在
该第一温控槽时,至少一该内槽结构与外界相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具温控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温控面包
括多个平面,该些平面中相邻的二该平面之间形成该内槽结构,用以防护该
模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模具温控元件,其特征在于,该些内槽结构互
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温控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凹槽还包
括一单向流道,连接该第一凹槽的内表面至外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温控元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表面,
形成有该第一凹槽,其中该第一凹槽的开口位于该第一表面,该第一凹槽沿
着第一方向的截面积自该第一凹槽的开口内缩,且该第一凹槽用以沿着该第
一方向置入或取出该模具。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模具温控元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下底座,包括该第一表面及该第一温控层;以及
上底座,包括:
第二表面,用以沿着该第一方向与该下底座的该第一表面互相压
合;
第二凹槽,形成于该第二表面;以及
第二温控层,覆盖该第二凹槽的内表面并形成第二温控槽,其中
至少一该温控流道还配置在该第二温控层中,该第二温控槽用以容置
另一模具,并通过第二温控面与该另一模具接触,当该上底座与该下
底座互相压合时,该模具与该另一模具之间形成成型空间,该第一温
控槽及该第二温控槽形成立体加热空间,该立体加热空间包覆该成型
空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温控元件,其特征在于,部分该温控流道
在该第一温控面上形成至少一温控凸条。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模具温控元件,其特征在于,该模具与该第
一温控层接触的表面具有至少一沟槽,该沟槽用以容置该温控凸条。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温控元件,其特征在于,该温控流道包
括至少一流入段,其用以使该加热流体或该冷却流体自该第一温控面流入到
该第一温控槽。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温控元件,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该温
控流道是在该第一温控面上的流动槽。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温控元件,其特征在于,该温控流道包
括至少一注入端及至少一排出端,该注入端及该排出端穿出该第一温控层,
该加热流体或该冷却流体自该注入端注入并自该排出端排出。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温控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温控槽
的内表面具有多个微结构。
15.一种热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模具;以及
模具温控元件,用以沿着第一方向对该模具加压,该模具温控元件包括:
第一凹槽;
第一温控层,包括第一温控面,该第一温控层在至少部分该第一
凹槽的内表面形成第一温控槽,其用以容置该模具并通过该第一温控
面与该模具接触;以及
至少一温控流道,配置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晧杰
申请(专利权)人:廖晧杰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