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翼输液针用后的针管屏蔽护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38475 阅读:2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双翼输液针用后的针管屏蔽护套,该护套的前、后两个端口相通,该护套的长度大于针管与针座固定连接后的长度,在该护套的后端的壁面上对称开设两个供双翼针柄的各翼根部定位的槽孔,且从各槽孔的前沿起始延所述护套长度方向分别切缝至护套的前端口,形成两条缝隙,其特征在于:各缝隙的上、下缝边进行内、外错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护套上的各缝隙的上、下缝边进行内、外错位,改善了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的缝隙质量难以控制的局面,报废率降低,为大批量生产提供了基础,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广泛用于真空采血针、机用采血针等相似形式的产品上。(*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双翼输液针用后的针管屏蔽护套
技术介绍
双翼输液针是静脉输液、采血等不可缺少的医疗器械。如图1所示,现有的双翼输液针,包括针管1、输液管4、针座2、以及双翼针柄3,针管1直接粘接在针座2的前端,输液管4固定连接在针座2的后端,而针座2的侧缘固定连接一双翼针柄3。另外,针管1未使用前还套有针管护套6。该双翼输液针使用前先拔去针管护套6,当静脉输液完毕后,由于涉及安全性,该针管护套6不适宜再次回用,因而针管大多暴露在外。医护人员及患者在清理、废弃时容易受针刺伤害,而引起污染或感染。为了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本申请人曾在申请日为2002年6月17日、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号为02112106.0中公开了一种带安全装置的双翼输液针,如图2、3所示,它包括一输液针用后的针管屏蔽护套7,该护套7的前、后两个端口71、72相通,该护套7的长度大于针管1与针座2固定连接后的长度,在该护套7的后端的壁面上对称开设两个供双翼针柄3的各翼根部定位的槽孔73,且从各槽孔73的前沿731起始延所述护套7长度方向分别切缝至该护套的前端口71,形成两条切缝74。当输液完毕后,只要拉动输液管4,就可带动针座2进入护套7前端口71,促使双翼针柄3的两翼根部分别从两侧对应的“V”字形沟沿712的底端711自动进入护套7的切缝74中,同时针管1、针座2在护套7中后移,直至双翼针柄3的两翼根部卡入槽孔73中,槽孔73阻止双翼针柄3再向后或向前移动,此时针管1已收藏在护套7中。上述技术在输液针用完后可安全、简单地将针管收藏于护套中,该护套具有结构简单、通用性强的优点。但是,为了使针管1不从该护套7上的切缝74中脱落出来,缝隙要求较小,这不仅使得双翼针柄3在切缝74中滑动性较差,更重要的是;较小的缝隙给生产加工带来了难度。因此,生产中缝隙的加工难以达到要求,报废率较高,且难以满足大批量生产的需求,生产成本相对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翼输液针用后的针管屏蔽护套,该护套生产加工方便,并且生产成本较低。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双翼输液针用后的针管屏蔽护套,该护套的前、后两个端口相通,该护套的长度大于针管与针座固定连接后的长度,在该护套的后端的壁面上对称开设两个供双翼针柄的各翼根部定位的槽孔,且从各槽孔的前沿起始延所述护套长度方向分别切缝至护套的前端口,形成两条缝隙,其特征在于,各缝隙的上、下缝边进行内、外错位。上述的针管屏蔽护套,其中,护套前端口的环边为由两个对称的“V”字形沟沿连接而成,且两条切缝的末端分别位于各“V”字形沟沿的底端。上述的针管屏蔽护套,其中,该护套底座的两侧缘为螺纹毛面。采用了上述的技术解决方案,即将护套上的各缝隙的上、下缝边进行内、外错位,改善了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的缝隙质量难以控制的局面,报废率降低,为大批量生产提供了基础,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本技术可广泛用于真空采血针、机用采血针等相似形式的产品上。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的一种双翼输液针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另一种双翼输液针使用后的结构状态图;图3是图2中的护套的立体图;图4是本技术的护套的主视图;图5是图4中的A-A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4~5所示,本技术,即双翼输液针用后的针管屏蔽护套,该护套的前、后两个端口71、72相通,该护套7的长度大于针管1与针座2固定连接后的长度,在该护套7的后端的壁面上对称开设两个供双翼针柄3的各翼根部定位的槽孔73,且从各槽孔73的前沿731起始延所述护套7长度方向分别切缝至护套的前端口71,形成两条缝隙74。其特点是每一缝隙74的上缝边741、下缝边742进行内、外错位。护套前端口71的环边为由两个对称的“V”字形沟沿712连接而成,且两条缝隙的末端分别位于各“V”字形沟沿的底端711。该护套底座的两侧缘为螺纹毛面。参见图2,当输液完毕后,只要拉动输液管4,就可带动针座2进入护套7前端口71,前端口71促使双翼针柄3的各翼根部分别从两个“V”字形沟沿的底端711自动进入护套7的两个缝隙74中,同时针管1、针座2在护套7中后移,直至双翼针柄3的各翼根部卡入槽孔73中,槽孔73阻止双翼针柄3再向后或向前移动,此时针管1已收藏在针管屏蔽护套7中。另外,护套7后端口72的孔径可采用略小于弹性输液管4的外径,使护套7的后端口72的孔径与输液管4的外径相紧配,从而既可以使护套在弹性输液管上前后自由移动,又可以使护套停留在弹性输液管上的任意位置,当护套留在输液管4的后端时,可进行正常的静脉输液。权利要求1.一种双翼输液针用后的针管屏蔽护套,该护套的前、后两个端口相通,该护套的长度大于针管与针座固定连接后的长度,在该护套的后端的壁面上对称开设两个供双翼针柄的各翼根部定位的槽孔,且从各槽孔的前沿起始延所述护套长度方向分别切缝至护套的前端口,形成两条缝隙,其特征在于各缝隙的上、下缝边进行内、外错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翼输液针用后的针管屏蔽护套,其特征在于该护套前端口的环边为由两个对称的“V”字形沟沿连接而成,且两条切缝的末端分别位于各“V”字形沟沿的底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翼输液针用后的针管屏蔽护套,其特征在于该护套底座的两侧缘为螺纹毛面。专利摘要一种双翼输液针用后的针管屏蔽护套,该护套的前、后两个端口相通,该护套的长度大于针管与针座固定连接后的长度,在该护套的后端的壁面上对称开设两个供双翼针柄的各翼根部定位的槽孔,且从各槽孔的前沿起始延所述护套长度方向分别切缝至护套的前端口,形成两条缝隙,其特征在于各缝隙的上、下缝边进行内、外错位。本技术将护套上的各缝隙的上、下缝边进行内、外错位,改善了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的缝隙质量难以控制的局面,报废率降低,为大批量生产提供了基础,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本技术可广泛用于真空采血针、机用采血针等相似形式的产品上。文档编号A61M5/14GK2714068SQ200420037509公开日2005年8月3日 申请日期2004年7月13日 优先权日2004年7月13日专利技术者李军生 申请人:上海康德莱企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翼输液针用后的针管屏蔽护套,该护套的前、后两个端口相通,该护套的长度大于针管与针座固定连接后的长度,在该护套的后端的壁面上对称开设两个供双翼针柄的各翼根部定位的槽孔,且从各槽孔的前沿起始延所述护套长度方向分别切缝至护套的前端口,形成两条缝隙,其特征在于:各缝隙的上、下缝边进行内、外错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军生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康德莱企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