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仲专利>正文

新型全封闭静脉输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35557 阅读:1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新型全封闭静脉输液装置,它由包括软针、软针座、密封帽、硬针、硬针座、输液软管、卡板式开关和接头等组成,它与现有的输液器相比具有操作方便、使用安全、结构和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的优点。(*该技术在200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通过刺入静脉将医用介质输入人体的装置,特别是一种全封闭静脉输液装置。我国现在使用的输液针大部分使用一种类似注射用的钢针,前几年国外已对此做了改进,采用钢针外套上一段塑料管,管上有针座,刺入静脉后即可拔出钢针,而将塑料制的软管留在血管内,以避免人体在活动时针头可能二次刺破血管壁。另外该针的针座可以封堵。多次输液,只要拿掉封堵,插入插头即可输液。无论对病人还是医务人员均给予了极大的方便。但此针也有缺点,即刺入血管后,在拔掉钢针且尚未插入接头的一段时间内,尾部是开放的,这给感染、气体栓塞及出血制造了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有人提出了改进设计。中国专利申请CN87101090.9号文献公开了一种旁路式封闭型静脉输液软针(见附图说明图1)。这个设计将软针座改为Y形,即有两个输入端,一个输出端,其中一个输入端与软针是直通的,将钢针从这个直通的输入端穿入,此钢针的尾部是盲的,侧面有一个小孔与Y形软针座的另一个输入端对准,供观察回血用。而且,此通道内孔是锥形的,用一个与内孔相同的外锥接头插入,直通输液管的输入端接口内放一个紧贴在针座内壁的橡胶塞,钢针刺过橡胶塞再刺过软针内腔从软针头部伸出,并且此针座有一截锥体和一个由该截锥体底端延伸的园锥体的合成,也就是橡胶塞布置在锥体里面的园柱面上,这个锥面是为了与钢针座做配合用的,这样的设计基本上实现了穿刺后没有尾部开放的问题。但是该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中存在明显的缺陷,具体表现在1.金属针与软针座均为圆形,这样,金属针的侧孔与输入通道的孔对正就存在着困难。2.软针的直径较细,一般直径常用0.8mm--1.2mm的,穿入其内的钢针一般在0.5mm--0.9mm左右,钢针的内孔只在0.3mm--0.7mm左右,在这样细的一根钢管上做一个侧孔就较为困难,更何况钢针的尾部是盲的,这在工艺上更难实现,而且该针又细又长,在穿刺时其根部是受力最大的部位,在此做一孔,势必极大的削弱了针的强度。3.橡胶塞装入后,在经该塞静脉注射时,要求医务人员用注射针刺入橡胶塞再穿到软针的内腔,这是极难实现的。因为,由于橡胶塞的阻挡,医务人员无法看到软针的内腔,所以,很难准确地刺入软针内腔,如果刺偏,则可能刺破软针管壁,如因刺不准而多次穿次橡胶塞可导致橡胶颗粒脱落随液流进入人体,造成栓塞或引起发热。4.与金属硬针的针座配合的表面是一个锥面,在硬针拔出后,尽管专利技术人提出用硬针座的封堵去堵住这个锥孔,但在临床上,进行下一次注射时仍需消毒,因为与空气直接接触的任何表面都被视为被污染的。由于橡胶塞在锥管内,这就存在着不易消毒的死角,而消毒不彻底在临床使用上是绝对不允许的。5.输液通道采用锥孔插入式接合,这对意识不清或躁动的病人并不合适,因为病人躁动可致使连接处脱开。实际上需要一种既易连接易拔开,又连接牢固的结构。6.输液通道上有一个阀门,这个阀门做在一个很细的锥管上,也不易实现。而且只说此处有一个二通阀门,这个阀门的具体结构未见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安全、操作方便的新型旁通式全封闭静脉输液装置。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来实现的一种静脉输液装置,它包括软针、T形软针座密封帽、匝紧圈、硬针、硬针座、输液软管、卡板式开关、接头。所述的T形软针座中间有一透明的空腔,密封帽从软针座直通的内孔中紧密地插入,同时也套在软针座的外表面,由匝紧圈将密封帽牢固地固定住。T形软针座的另一输入通道与输液软管连接,在输液软管上套一个卡板式开关,输液软管的另一端连接一个接头。所述的硬针也具有一个由透明材料制成的硬针座,用以观察回血情况,硬针的尾部封有一个由过滤材料制成的可透气但不能透液的垫片,硬针座的前端是一个带有缺口的套筒,其内孔与软针座有很好的配合关系,将硬针刺入密封帽,并通过软针内腔而露出前端刃口,硬针座透明套筒的内平面与密封帽的端面贴平。所述的硬针是直通的,并且与硬针座制成一体。本专利技术的新型全封闭静脉输液装置与前面所述的旁路式封闭型静脉输液软针相比,除了具有后者的一切优点外,还具有如下优点(1)结构合理、使用安全,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廉。(2)金属硬针强度高,结构简单,使用安全可靠。(3)医务人员操做简便、迅速,绝不会出现因对不准软针而反复穿刺密封帽或刺破软管壁的情况。(4)输液软管采用粘接,各接口处的连接方式采用螺纹连接,连接牢固,对意识不清或躁动的病人绝对安全。(5)易于消毒,在进行静脉注射时不存在消毒死角。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最佳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的旁路式封闭型静脉输液软针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新型全封闭静脉输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是输液时的有孔外锥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不输液时无孔外锥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2,标号20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新型全封闭静脉输液装置,它具有一个T形的输液软针座6,在软针座6的后面插入一个密封帽5,在密封帽5的外面有一个小圆环,即匝紧圈4,它将密封帽5与软针座6固定在一起。这样,在软针座6的中间形成一个透明的空腔15,用以观察推入的硬针位置。在密封帽的外表面有一个小圆环标记17,以指示硬针3刺入的位置。密封帽5具有一个套筒,套筒的内孔稍大于硬针的外径,套筒的外径应紧紧地插入软针座的内孔中。硬针3是直通的,并与硬针座2制成一体。硬针座2也由透明材料制成,以便观察回血情况。硬针座2的尾部封有由过滤材料制成的可透气但不能透液的垫片1。硬针座2的前端是一个带有缺口的套筒16,其上的缺口是用于穿过另一输入端设置的,该套筒的内孔与软针座的密封帽有很好的配合关系,将硬针3刺入密封帽5,并通过软针座空腔15和软针8的内腔而露出前端刃口部分,硬针座透明套筒16的内平面与密封帽5的端面贴平,套筒16的内表面可以是圆柱面也可以是圆锥面。参见图3和图4,T形软针座6的另一输入通道与一段输液软管9粘接,输液软管9的另一端与一个具有外螺纹内锥孔的接头11粘接,与接头11相配的接头12或14具有相应的锥面,另备一个螺母13。螺母13套入一个有孔外锥接头12,然后将软管与有孔外锥接头12粘牢,此处的软管即为输液系统的输出端。输液时,将有孔外锥接头12插入外螺纹内锥孔接头11中,并旋紧螺母13。不输液时,旋开螺母13,拔出接头12,然后插入无孔锥接头14,并旋紧螺母13。此结构与现有技术中常见的螺母锥头制成一体的结构是不同的,它解决了因制造上圆锥与螺母不易实现同心,而引起封堵不严造成漏液的问题。在输液软管9上套有一个卡板式开关10,卡板上开有一个如图2所示的钥匙孔形卡缝,将软管9推入卡缝,即可达到停止输液的目的,将软管推回到圆孔处又可继续输液。参见图3,本专利技术在软针与软针座的连接上也给予了重视,软针8的尾端内部嵌有一小段金属紧固小管7,然后将嵌入金属紧固小管7强力推入软针座6的相应部位,生产上易于实现,而且连接的非常牢固。本专利技术的硬针3及软针尾部的紧固小管7采用金属制造,其余零件均由医用高分子聚合材料制造,特别是硬针座2和软针座6由透明材料制成。本专利技术的新型全封静脉输液装置在使用时,先将软管9的接头11与输液药瓶的软管接头12接好,等药液沿软管9流下来,充入软针座6内,利用板卡式开关10关闭液路,选择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全封闭静脉输液装置,它包括:软针、软针座、密封帽、硬针、硬针座、输液软管、卡板式开关和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说的T形软针座中间有一个透明的空腔,密封帽从软针座后面直通的内孔中紧密地插入,它同时也套在软针座的外表面上,由匝紧圈将密封帽牢固地固定,所说的T形软针座的另一个输液通道与一输液软管连接,在输液软管上套有一个卡板式开关,输液软管的另一端连接一个接头,所述的硬针是直通的,并且与硬针座制成一体,所述的硬针座是透明的,可以观察回血情况,硬针座的尾部封有由过滤材料制成的可透气但不透液的垫片,硬针座的前端是一个带有缺口的套筒,其内孔与软针座有很好的配合关系,将硬针刺入密封帽并通过软针内腔而露出前端刃口,硬针座透明套筒的内平面与密封帽的外端面贴平。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仲魏厚瑗
申请(专利权)人:王仲魏厚瑗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