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吴顺专利>正文

改进结构的安全注射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32827 阅读:1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改进结构的安全注射器,包括针盖、针筒、针座、活塞、推杆和注射针。注射针固定在针座上,针座穿套在针筒顶端,针筒内的推杆前端颈部处,穿套中空的软性活塞,在活塞推抵至针筒底部时略有变形,而使推杆能继续推抵,令注射液从针座内完全释出。推杆前端是弹性掣勾,针座底端内缘处设掣棘,再推抵时掣勾侧边与掣棘平顺地嵌合,可施力拉回推杆,令针座及针头缩回针筒内。使用安全,不会带出残留的注射液和血液,有效克服了二次污染。(*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医用器械,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安全注射器。医疗上所使用的注射器,在以前是回收使用的,每次用毕虽经严格彻底的消毒,但总免不了有消毒不完全的现象,从而存在二次感染的隐患。目前,医疗上所使用的注射器已发展成用后即丢弃的一次性注射器,但大量废弃的注射器则又产生了新的环境污染及安全性方面的问题,且废弃注射器的针头,不加任何处置裸露在外,容易划伤医护或清洁人员,导致病毒或细菌随注射器传染等。为解决上述问题所研究的各种针头可销毁式的注射器,其主要功能也是为防止废弃注射器的针头刺伤人员的。如一种安全注射器,在柱塞处设一突出的卡勾,将卡勾与针座尾部卡合,再将针座及注射针一起拉回至针筒内,并使注射针弯曲后销毁。该设计,虽改善了容易刺伤人员方面的不足,但却产生了另一方面的缺点,即当柱塞的卡勾要与针座尾部卡合时,柱塞与针筒间往往还残余有少量药液,而卡勾与针座尾部接触时所形成的气密空间,将会导致柱塞的卡勾在与针座尾部卡合时形成障碍,无法顺利卡合,故在临床使用时,医护人员必须先将注射针从患者体内抽出,再将柱塞的卡勾推进与针座尾部卡合,但此时针筒间与注射针内残余的药液及患者的血液,也会随着柱塞的推进动作而带出,从而形成另一种污染途径。本技术的目的是设计一种改进结构的安全注射器,可使针筒内不留残余注射液,完全排除血液回流,以防止二次污染,也不必先将注射针从人体拔出再推抵推杆,而可改善因用力而产生的震动。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改进结构的安全注射器,包括针盖、针筒、针座、活塞、推杆和针头,所述的针座是固定针头的座体,针座穿套于针筒的顶端处,所述的推杆置入针筒内,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筒的上端内缘处设阻绝部,接近组绝部的针筒形成环状颚部;针座尾端内缘形成弧状的掣棘;所述的推杆,于前段形成颈部,颈部顶端形成有锥状的弹性掣勾;所述的活塞是软性材料,活塞内设有贯穿的容置空间,活塞穿套在推杆的颈部。所述的针座上还包括有嵌环,针座穿套于针筒顶端处,嵌环与针筒的阻绝部相阻绝。所述锥状的弹性掣勾上设有槽。所述锥状的弹性掣勾内部中空。本技术改进结构的安全注射器,利用注射器内推杆的颈部穿套活塞,而活塞则可采用软性橡胶材料,在活塞被推至针筒尾部时,推杆在活塞内可再次向前作二次推抵,使针筒内的注射液被完全注射而出,且推杆的掣勾与针座的掣棘经二次推抵而相嵌合固定,不会再回移,可完全排除血液回流,故不会在针支上残留血液,保持针支是干净的,以防止二次污染。本技术改进结构的安全注射器,其推杆前端颈部处被一活塞穿套,而活塞在被推至针筒尾部时,推杆于活塞内可再次向前作二次推抵,使推杆上的掣勾与针座内的掣棘相嵌合固定,可防止传统结构的注射器在抵达底部时形成气密现象,使推杆于针筒内因受药液不能被压缩的抵抗作用,而无法将药液完全注射出的缺点。本技术改进结构的安全注射器,其推杆前端的掣勾,因开设有槽或中空而具有伸缩弹性,当掣勾要与掣棘相嵌合固定时,掣勾上的槽或中空体可以内缩,掣勾以其锥面而顺势进入掣棘而与之相嵌合固定,因此而不必加强施力,也无需将注射针自人体先行拔出再推抵推杆,还可改善使用传统结构注射器时因用力而产生的震动情况。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安全注射器的立体外观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安全注射器针座、活塞、推杆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安全注射器针座、活塞、推杆的组合结构放大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安全注射器针座、活塞、推杆的组合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安全注射器的组合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安全注射器中掣勾的另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示中,10是针盖,11是针筒,12是扶持部,13是阻绝部,14是环状颚部,15是突环,20是针座,21是贯穿孔,22是塞部,23是嵌环,24是掣棘,30是活塞,31是容置空间,40是推杆,41是推持部,42是颈部,43是掣勾,44是槽,50是注射针。参见图1、图2,本技术的改进结构的安全注射器,包括针盖10、针筒11、针座20、活塞30、推杆40及注射针50(见图5)。其中的针盖10及注射针50与传统结构的注射器相同,不再赘述。参见图3至图6,并结合参见图1、图2。图1、图5中针筒11的底部是扶持部12,图4、图5中针筒11上端的内缘处是阻绝部13,接近阻绝部13处的针筒11形成环状颚部14,于针筒11的底端内径处设突环15。图2至图5中,针座20是固定注射针50的座体,穿套于针筒11的顶端处,以嵌环23与阻绝部13相阻绝,其上构成有贯穿孔21及一塞部22,是固定注射针50及供注射液通行的部份,于塞部22的尾端处形成倒勾状掣棘24。图2、图3中的活塞30由软性橡胶材料制成,其内部是一贯穿的容置空间31。推杆40的尾端是推持部41(见图2、图5),接近前端处构成颈部42,在颈部42上端形成锥状的掣勾43,掣勾43上设槽44,如图3中所示。上述元件在组合时,针座20穿套于针筒11的顶端上,以嵌环23与阻绝部13相阻绝定位,同时在针座20上设置注射针50,而活塞30则预先套设于推杆40的颈部42处,将推杆40整支地由针筒11后端置入,并一直将活塞30推抵至与环状颚部14贴合的位置处,形成备用状态。当注射针50刺入人体内后,利用推杆40的推持部41缓缓施予推力,注射药液被注入人体内,当活塞30被推至环状颚部14处时,推杆40前端的掣勾43还位于掣棘24外侧,如图3中所示,此时,注射药液已大部分进入人体内(而传统结构注射针的活塞,在此时因残留药液与针筒间形成气密空间,药液无法被压缩,推杆也无法再前进,使柱塞的卡勾要与针座尾部相卡合时形成障碍,无法顺利卡合,故需将注射针先行拔出后再作卡合,即导致残留药液随之带出的重大缺点),由于本技术改进结构的活塞30,是以穿套方式设于推杆40的颈部42,故推杆40仍可往前推行,注射针无需拔出人体实施第二次推抵动作,残留的注射液就可被注入人体内,而活塞30略受压缩,同时将掣勾43嵌至掣棘24内侧,如图4、图5中所示,使推杆40被嵌合定位不会回移,此时注射针50在拔出的同时,因掣勾43已与掣棘24卡合,故注射针50上就不会有剩余注射药液及血液带出,而不会造成二次污染。推杆40实施二次推抵时,主要是令掣勾43嵌入掣棘24的内侧,并利用所设计的槽44,令掣勾43具有弹性,易于进入掣棘24内,并使推杆40呈稳定前进状,不会产生突然的冲力,使患者不适,也不会因注射针50在拔出时,因推杆40稍有回拉,而将血液回吸至注射针50上,可完全排除二次污染,保持针筒11清洁。特别是,该掣勾43采用锥状且设有槽44,使掣勾43在嵌入掣棘24内侧时省力且顺畅。另一方面,掣棘24的内缘设为圆弧边,外缘设为平坦状,使与掣勾43嵌卡时,易入难出,故无需将注射针拔出人体即可直接嵌卡,而嵌卡后,只要稍加施力就可将针座20拉回至针筒内,如图5中所示,形成一完全安全的注射器。掣勾43上除了可设计槽44外,还可设计成内部中空的锥状,如图6中所示,以令掣勾43具有弹性,在进入掣棘24内时可省力顺畅,而嵌卡后则卡合牢固。因此,按照此设计思想,还可设计出与掣勾43具有相等功效的结构。本技术的改进结构的安全注射器,也适用于皮下组织或血管式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进结构的安全注射器,包括针盖、针筒、针座、活塞、推杆和针头,所述的针座是固定针头的座体,针座穿套于针筒的顶端处,所述的推杆置入针筒内,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筒的上端内缘处设阻绝部,接近组绝部的针筒形成环状颚部;针座尾端内缘形成弧状的掣棘;所述的推杆,于前段形成颈部,颈部顶端形成有锥状的弹性掣勾;所述的活塞是软性材料,活塞内设有贯穿的容置空间,活塞穿套在推杆的颈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吴顺
申请(专利权)人:黄吴顺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