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椅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322379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11 04: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功能椅子,包括椅腿、椅面板以及椅背,椅背包括支撑组件以及倚靠组件,支撑组件包括一U型杆,U型杆的两端分别与椅面板的两侧面的中心位置铰接,倚靠组件包括一与U型杆固定连接的用以支撑人体背部的倚靠板,U型杆与椅面板处于同一平面时,U型杆的外壁与椅面板的侧壁相贴合,倚靠板与椅面板所成角度为85°~1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传统椅子的椅背与椅面板侧壁的中心位置铰接设置,使得椅子可以方便地转换为凳子,使得椅子具有多种功能,方便收纳,简单实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家具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多功能椅子
技术介绍
椅子和凳子在生活中十分常见,二者的区别在于椅子往往较凳子多一个靠背,使得使用者具有更加舒适的就坐体验,但是,椅子的结构较凳子更加复杂,不容易收纳,在特定的场合使用不如凳子方便,现有技术中,也出现了一些椅子和凳子可以相互转换的设计,如专利号为CN202312307U的中国专利,提出了一种靠背可变形成凳子的椅子,其通过将靠背转动贴合到椅面使得椅子变换成凳子,从而方便使用,但是结构复杂,在反复使用后铰接处容易损坏,反而降低了椅子的实用性,这就需要一种结构稳固,可变形且不易损坏的椅子。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实际运用中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多功能椅子,具体方案如下:一种多功能椅子,包括椅腿、椅面板以及椅背,所述椅背包括支撑组件以及倚靠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一U型杆,所述U型杆的两端分别与椅面板的两侧面的中心位置铰接,所述倚靠组件包括一与U型杆固定连接的用以支撑人体背部的倚靠板,所述U型杆与椅面板处于同一平面时,所述U型杆的外壁与所述椅面板的侧壁相贴合且所述倚靠板与椅面板所成角度为85°~12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使用者使用该多功能椅子时,若作为椅子使用,只需要旋转U型杆使得倚靠板位于椅面板所处的平面之上即可,由于使用者的背部倚靠在倚靠板上,为了避免倚靠板过于地向后倾斜,U型杆的外壁与椅面板的侧壁相贴合,使得U型杆起到支撑椅面板的作用,当需要将椅子转换为凳子时,只需要180°旋转U型杆即可,由于U型杆的两端分别与椅面板侧壁的中心位置铰接设置,使得旋转后的U型杆的外壁能够与椅面板的侧壁相贴合,椅子与凳子之间的转换十分方便。进一步的,所述倚靠板的长度小于所述椅腿的长度。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保证了当椅靠板旋转到倚面板之下时倚靠板的端部不会与地面接触。进一步的,所述倚靠板与U型杆之间还设置有用于增强二者连接强度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倾斜设置且两端分别与U型杆以及倚靠板固定连接。由于当使用者倚靠在倚靠板上时,倚靠板的受力往往垂直于倚靠板的表面,若倚靠板与U型杆的连接位置仅仅在于倚靠板的端部,则容易使得倚靠板发生形变,缩短椅子的使用寿命,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倚靠板所受到的力能够更加均匀的分布到U型杆上,提高了椅子结构的稳定性。进一步的,所述U型杆的两端部通过螺栓与椅面板的两侧面的中心位置铰接设置。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不影响U型杆旋转的前提下,使得U型杆以及倚靠板均可方便拆卸,提高了该椅子的使用灵活性。进一步的,所述U型杆的内侧壁上包覆有棉布或软性塑胶。由于U型杆的外壁与椅面板的侧壁之间存在接触,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避免了重复使用后U型杆或者椅面板侧壁被摩擦损坏(如表面磨破,掉漆等)。进一步的,所述相邻两个椅腿之间还设置有用于增强椅腿承重强度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两端分别于相邻两个椅腿固定连接。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椅子的整体稳定性与承重能力。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通过将传统椅子的椅背与椅面板侧壁的中心位置铰接设置,使得椅子可以方便地转换为凳子,使得椅子具有多种功能,方便收纳,简单实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椅子的整体示意图(状态一);图2为本技术椅子的整体示意图(状态二);图3为本技术椅子的整体示意图(状态三);图4为图1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附图标志:1、椅腿,2、椅面板,3、椅背,4、U型杆,5、倚靠板,6、连接杆,7、螺栓,8、软性塑胶,9、支撑杆。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4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如图1和图4所示,一种多功能椅子,包括椅腿1、椅面板2以及椅背3,椅背3包括支撑组件以及供人体倚靠的倚靠组件,支撑组件包括一U型杆4,U型杆4的两端分别与椅面板2的两侧面的中心位置铰接,倚靠组件包括一与U型杆4固定连接的用以支撑人体背部的倚靠板5,U型杆4与椅面板2处于同一平面时,U型杆4的外壁与椅面板2的侧壁相贴合且倚靠板5与椅面板2所成角度为85°~120°(图1中所示角度为120°),对于上述角度是从人体工程学中得出的就坐时能够使人比较舒适的角度,在实际生产中也可以为其它定制角度,对于U型杆4的具体形状可以根据椅面板2边缘的实际形状加以改动,在使用时只需要保证U型杆4与椅面板2处于同一平面时,即U型杆4放下之后能够与椅面板2的侧壁相贴合即可,在本设计中,只要能够保证U型杆4能够发挥出支撑整个椅背3的作用即可。如图2和图3所示,为了保证当椅靠板旋转到倚面板之下时倚靠板5的端部不会与地面接触,倚靠板5的长度小于椅腿1的长度,为了使得椅子转换为凳子之后的形态更加美观,在椅腿1上设置有用于收纳倚靠板5以及U型杆4的收纳槽,收纳槽的形状大小与U型杆4以及倚靠板5相适应。由于当使用者倚靠在倚靠板5上时,倚靠板5的受力往往垂直于倚靠板5的表面,若倚靠板5与U型杆4的连接位置仅仅在于倚靠板5的端部,则容易使得倚靠板5发生形变,缩短椅子的使用寿命,倚靠板5与U型杆4之间还设置有用于增强二者连接强度的连接杆6,连接杆6倾斜设置且两端分别与U型杆4以及倚靠板5固定连接,使得倚靠板5所受到的力能够更加均匀的分布到U型杆4上,提高了椅子结构的稳定性,如图1所示,连接杆6的两端分别与倚靠板5的顶端以及U型杆4的端部焊接而成。为了在不影响U型杆4旋转的前提下,使得U型杆4以及倚靠板5均可方便拆卸,提高该椅子的使用灵活性,U型杆4的两端部通过螺栓7与椅面板2的两侧面的中心位置铰接设置。对于本设计中的多功能椅子,其材料可选择由钢铁或是其它合金材料冲压而成,为了避免U型杆4的往复运动磨损其与椅面板2的接触点,U型杆4的内侧壁上包覆有棉布或软性塑胶8,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避免了重复使用后U型杆4或者椅面板2侧壁被摩擦损坏(如表面磨破,掉漆等)。优化的,相邻两个椅腿1之间还设置有用于增强椅腿1承重强度的支撑杆9,支撑杆9的两端分别于相邻两个椅腿1固定连接,以此提高椅子的整体稳定性与承重能力。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为了提高椅子的舒适性,在椅子的中心位置开设有透气孔或者使用网面材料制作椅面。本技术的原理以及使用方法如下:如图1~3所示,本技术的状态由椅子转变为凳子,当使用者使用该多功能椅子,若作为椅子使用,只需要旋转U型杆4使得倚靠板5位于椅面板2所处的平面之上即可,由于使用者的背部倚靠在倚靠板5上,为了避免倚靠板5过于地向后倾斜,U型杆4的外壁与椅面板2的侧壁相贴合,使得U型杆4起到支撑椅面板2的作用,当需要将椅子转换为凳子时,只需要180°旋转U型杆4即可,由于U型杆4的两端分别与椅面板2侧壁的中心位置铰接设置,使得旋转后的U型杆4的外壁能够与椅面板2的侧壁相贴合,椅子与凳子之间的转换十分方便。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技术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功能椅子,包括椅腿(1)、椅面板(2)以及椅背(3),其特征是:所述椅背(3)包括支撑组件以及倚靠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一U型杆(4),所述U型杆(4)的两端分别与椅面板(2)的两侧面的中心位置铰接,所述倚靠组件包括一与U型杆(4)固定连接的用以支撑人体背部的倚靠板(5),所述U型杆(4)与椅面板(2)处于同一平面时,所述U型杆(4)的外壁与所述椅面板(2)的侧壁相贴合且所述倚靠板(5)与椅面板(2)所成角度为85°~12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椅子,包括椅腿(1)、椅面板(2)以及椅背(3),其特征是:所述椅背(3)包括支撑组件以及倚靠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一U型杆(4),所述U型杆(4)的两端分别与椅面板(2)的两侧面的中心位置铰接,所述倚靠组件包括一与U型杆(4)固定连接的用以支撑人体背部的倚靠板(5),所述U型杆(4)与椅面板(2)处于同一平面时,所述U型杆(4)的外壁与所述椅面板(2)的侧壁相贴合且所述倚靠板(5)与椅面板(2)所成角度为85°~1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椅子,其特征是:所述倚靠板(5)的长度小于所述椅腿(1)的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椅子,其特征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凌小平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荣韵冲压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