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凳,包括靠背管、座管、前脚管、后脚管和联动管,靠背管、座管、前脚管和后脚管均为U型结构,靠背管上配有背面,座管配有椅面;靠背管下部与座管的后部铰接;前脚管的U型开口端以及后脚管的U型开口端朝上,并且前脚管的上部与座管的后部铰接,后脚管的U型开口端分别通过铰接座与相应的联动管下端铰接;两根联动管的上端分别铰接在座管的前部;前脚管中部和后脚管中部铰接,形成叉形支撑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座管上铰接靠背管,并通过后脚管来设定靠背管的倾斜角度,使凳子具备靠背功能,通过座管、前脚管、后脚管以及联动管组成的四连杆实现展开和收折,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等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折叠凳。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的一种折叠凳子,如中国专利数据库在2012年10月24日公开了名称为《一种折叠凳子》的技术专利,专利号为201220093938.9,一种折叠凳子,包括凳面和凳脚,其特征是凳脚分成两组,分别为外脚组和内脚组,所述外脚组和内脚组分别由两根平行下部连接有横杆的杆件组成;内脚组的两根杆件并排贴在外脚组杆件内侧,且两者中部通过一转轴铰接在一起,所述的外脚组和内脚组可绕转轴打开成交叉支撑结构;外脚组两杆件的上端部通过转轴定位在凳面底面的轴座上,内脚组两杆件上端部与连杆一端通过导轴连接,连杆的另一端通过转轴定位在凳面底面中部的轴座上。上述折叠椅的缺点是折叠凳没有设置靠背功能,而且凳子在搬动过程中,由于自身重力而引起折叠,降低了产品的使用性。针对上述缺点,有必要做出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折叠凳没有设置靠背功能,而且凳子在搬动过程中,由于自身重力而引起折叠,降低了产品的使用性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搬动过程中不会影响凳子的使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折叠凳。本技术所述的折叠凳,其特征在于:包括靠背管、座管、前脚管、后脚管和联动管,所述的靠背管、座管、前脚管和后脚管均为U型结构,所述的靠背管上配有背面,所述的座管配有椅面;所述的靠背管下部与所述的座管的后部铰接;所述的前脚管的U型开口端以及所述的后脚管的U型开口端朝上,并且所述的前脚管的上部与所述的座管的后部铰接,所述的后脚管的U型开口端分别通过铰接座与相应的联动管下端铰接;两根所述的联动管的上端分别铰接在所述的座管的前部;所述的前脚管中部和所述的后脚管中部铰接,形成叉形支撑结构。座管的U型开口端向后,并且两根延伸臂之间装有支撑杆。靠背管的U型开口端向上,并且靠背管底部的横杆位于椅面下方,并且所述的前脚管与所述的后脚管夹角最大时,所述的前脚管抵在所述的靠背管底部的横杆上,形成角度限位。所述的靠背管、所述的前脚管的上部铰接在所述的座管后部同一位置,并自外而内的顺序依次是靠背管、座管和前脚管。所述的铰接座包括上部分和下部分,所述的上部分和所述的下部分铰接,并且所述的上部分与所述的联动管的下端固接,所述的下部分与所述的后脚管的上端固接。使用时,座管承受入座力时,由前脚管以及联动管、后脚管所组成的叉形支撑结构所支撑,靠背管承受倚靠力后,形成向后的扭矩,将靠背管的下端向前脚管贴合,此时,前脚管的反作用力刚好平衡了靠背管的倚靠扭矩,使靠背管处于使用状态的平衡支撑中;折叠时,将靠背管顺时针转动,使靠背的下端远离前脚管,上端贴近座管的前端,直至座管与背面相贴合,进而实现靠背管的折叠;继续折叠时,抬起凳子后,通过推压铰接座,使后脚管与联动管从直线状态转变为成角度状态,进而使前脚管与后脚管之间的夹角变小,此时,凳子处于折叠状态中;继续折叠时,继续通过推压铰接座,使后脚管与联动管从直线状态一直转变成为平行状态,此时,凳子折叠成平板状,体积变小,方便携带和存放。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座管上铰接靠背管,并通过后脚管来设定靠背管的倾斜角度,使凳子具备靠背功能,通过座管、前脚管、后脚管以及联动管组成的四连杆实现展开和收折,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等特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靠背管折叠后立体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折叠过程的立体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折叠后的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参照附图:实施例1本技术所述的折叠凳,包括靠背管3、座管2、前脚管9、后脚管8和联动管6,所述的靠背管3、座管2、前脚管9和后脚管8均为U型结构,所述的靠背管3上配有背面1,所述的座管2配有椅面5;所述的靠背管3下部与所述的座管2的后部铰接;所述的前脚管9的U型开口端以及所述的后脚管8的U型开口端朝上,并且所述的前脚管9的上部与所述的座管2的后部铰接,所述的后脚管8的U型开口端分别通过铰接座7与相应的联动管6下端铰接;两根所述的联动管6的上端分别铰接在所述的座管2的前部;所述的前脚管9中部和所述的后脚管8中部铰接,形成叉形支撑结构。座管2的U型开口端向后,并且两根延伸臂之间装有支撑杆4。靠背管3的U型开口端向上,并且靠背管3底部的横杆位于椅面5下方,并且所述的前脚管9与所述的后脚管8夹角最大时,所述的前脚管9抵在所述的靠背管3底部的横杆上,形成角度限位。所述的靠背管3、所述的前脚管9的上部铰接在所述的座管2后部同一位置,并自外而内的顺序依次是靠背管3、座管2和前脚管9。所述的铰接座7包括上部分和下部分,所述的上部分和所述的下部分铰接,并且所述的上部分与所述的联动管6的下端固接,所述的下部分与所述的后脚管8的上端固接。使用时,座管2承受入座力时,由前脚管9以及联动管7、后脚管8所组成的叉形支撑结构所支撑,靠背管3承受倚靠力后,形成向后的扭矩,将靠背管3的下端向前脚管9贴合,此时,前脚管9的反作用力刚好平衡了靠背管3的倚靠扭矩,使靠背管3处于使用状态的平衡支撑中;参照图2,折叠时,将靠背管3顺时针转动,使靠背3的下端远离前脚管9,上端贴近座管2的前端,直至座管2与背面1相贴合,进而实现靠背管3的折叠;参照图3,继续折叠时,抬起凳子后,通过推压铰接座7,使后脚管8与联动管6从直线状态转变为成角度状态,进而使前脚管9与后脚管8之间的夹角变小,此时,凳子处于折叠状态中;参照图4,继续折叠时,继续通过推压铰接座7,使后脚管8与联动管6从直线状态一直转变成为平行状态,此时,凳子折叠成平板状,体积变小,方便携带和存放。本说明书实施例所述的内容仅仅是对技术构思的实现形式的列举,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应当被视为仅限于实施例所陈述的具体形式,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也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构思所能够想到的等同技术手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折叠凳,其特征在于:包括靠背管、座管、前脚管、后脚管和联动管,所述的靠背管、座管、前脚管和后脚管均为U型结构,所述的靠背管上配有背面,所述的座管配有椅面;所述的靠背管下部与所述的座管的后部铰接;所述的前脚管的U型开口端以及所述的后脚管的U型开口端朝上,并且所述的前脚管的上部与所述的座管的后部铰接,所述的后脚管的U型开口端分别通过铰接座与相应的联动管下端铰接;两根所述的联动管的上端分别铰接在所述的座管的前部;所述的前脚管中部和所述的后脚管中部铰接,形成叉形支撑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折叠凳,其特征在于:包括靠背管、座管、前脚管、后脚管
和联动管,所述的靠背管、座管、前脚管和后脚管均为U型结构,
所述的靠背管上配有背面,所述的座管配有椅面;所述的靠背管下部
与所述的座管的后部铰接;所述的前脚管的U型开口端以及所述的
后脚管的U型开口端朝上,并且所述的前脚管的上部与所述的座管
的后部铰接,所述的后脚管的U型开口端分别通过铰接座与相应的
联动管下端铰接;两根所述的联动管的上端分别铰接在所述的座管的
前部;所述的前脚管中部和所述的后脚管中部铰接,形成叉形支撑结
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凳,其特征在于:座管的U型开口
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炜,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师范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