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高浓度厌氧发酵系统中的连续脱水出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309734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10 09: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高浓度厌氧发酵系统中的连续脱水出料装置,高浓度厌氧发酵系统的发酵罐体由水平方向的过滤网分割为物料发酵区和沼液存放区,连续脱水出料装置设置在物料发酵区底部紧邻过滤网,连续脱水出料装置包括驱动电动机、旋转绞龙、轴密封装置、出渣口轴承及支撑部件;旋转绞龙的支撑轴一端由支撑部件支撑于发酵罐体壁,发酵罐体壁外侧设有轴密封装置,支撑轴伸出发酵罐体壁和轴密封装置后端部与驱动电动机的输出轴连接,支撑轴的另一端由轴承支撑于出料口中的支撑杆;旋转绞龙的轴向相邻绞龙叶片间距沿电动机至出渣口方向逐渐变小,位于旋转绞龙下方水平方向的过滤网为环抱旋转绞龙外轮廓的半圆筒型过滤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出料装置,尤其是一种用于高浓度厌氧发酵系统中的连续脱水出料装置,属于与厌氧发酵相关的

技术介绍
厌氧发酵技术按照发酵物料干物质浓度可分为湿式发酵和干式发酵两种方式。传统的湿发酵技术,即将秸杆与人畜粪便、生活垃圾、有机废水等有机物混合,在厌氧菌的作用下生成沼气。由于秸杆在湿式发酵中容易出现严重的漂浮结壳、分层等问题,因此现有沼气工程中尽量避免加入秸杆等比重较轻且难降解的底物。而高浓度发酵技术是以固体有机废弃物为原料(总固体含量在10%以上)进行厌氧发酵,它与湿发酵相比主要优点是节约用水,节省管理沼气池所需的工时,池容产气率较高等。目前工程上高浓度发酵工程基本为批式发酵,而发酵残渣出料常采用装载机或挖掘机出料,存在作业效率低、强度大、操作环境恶劣以及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并且连续发酵装置因难以实现厌氧状态密封,导致目前实现工程应用的很少。更为重要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专门针对于高浓度物料厌氧发酵技术开发的出料装置。此外,高浓度发酵装置中有机物料发酵结束后,含水率一般高于75%,有的甚至高达85%,这些发酵残渣难以用于后续资源化利用。目前常将批式清理出的发酵物料通过湿粉碎后掺混其他干辅料进行堆肥处理,增多了环节从而增加工程处理成本。因此,开发出适应高浓度发酵物料并且兼具脱水功能于一体的连续出料装置,具有很好的产业化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目前浓度发酵技术中常采用装载机或挖掘机出料,存在作业效率低、强度大、操作环境恶劣以及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以及高浓度发酵装置中有机物料发酵结束后,含水率一般高于75%,有的甚至高达85%,这些发酵残渣难以用于后续资源化利用的实际问题,提供一种用于高浓度厌氧发酵系统中的连续脱水出料装置。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于高浓度厌氧发酵系统中的连续脱水出料装置,高浓度厌氧发酵系统的发酵罐体由水平方向的过滤网分割为物料发酵区和沼液存放区,连续脱水出料装置设置在物料发酵区底部紧邻过滤网,其特征在于:连续脱水出料装置包括驱动电动机、旋转绞龙、轴密封装置、出渣口轴承及支撑部件,具体结构如下:a)旋转绞龙的支撑轴一端由支撑部件支撑于发酵罐体壁,发酵罐体壁外侧设有轴密封装置,支撑轴伸出发酵罐体壁和轴密封装置后,其端部与驱动电动机的输出轴连接,支撑轴的另一端由轴承支撑于出料口中的支撑杆;b)旋转绞龙的轴向相邻绞龙叶片间距沿电动机至出渣口方向逐渐变小,位于旋转绞龙下方水平方向的过滤网为环抱旋转绞龙外轮廓的半圆筒型过滤网。在本技术中,出料口中的支撑杆为相互交叉的2-3根支撑杆,相邻支撑杆间夹角为60°或90°,支撑杆的交叉点位于出料口的中心轴线上,出渣口支撑轴承位于支撑杆的交汇点,出渣口支撑轴承的外径与支撑杆交汇点固定连接。在本技术中,支撑轴端部通过减速装置与驱动电动机的输出轴连接。在本技术中,所述轴密封部件包括密封座、垫片、橡胶套、弹簧、油封夹套、固定环、转动环及螺栓,其中,密封座与发酵罐体壁固为一体,支撑轴的轴承置于密封座中;固定环与转动环紧邻并浸入油封夹套中;固定环通过橡胶套与密封座密封连接,橡胶套外设有弹簧及垫片,弹簧一端抵于密封座,另一端通过垫片抵于固定环,转动环通过弹簧和垫片抵于螺栓,转动环和螺栓均与旋转绞龙的支撑轴同步转动;由螺栓改变挤压弹簧的力调节固定环和转动环接触面上的压紧力。本技术的优点在于:由于出料装置安装在物料发酵区底部紧邻过滤网发酵系统底部,而高浓度厌氧发酵系统的发酵罐体则通过发酵装置顶部不断添加新料,发酵结束的沼渣不断从底部被排出,无需搅拌;并且由于旋转绞龙的轴向相邻绞龙叶片间距沿电动机至出渣口方向逐渐变小,在排放沼渣时可同时挤压沼渣实现对发酵残渣的脱水作业,让更多的发酵沼液与沼渣分离后回收用于进料料液配制。本技术的技术总体性能指标与同类技术比较的优势还在于:发酵结束后的物料被脱水并被连续排出发酵系统外,使得发酵装置内物料依靠重力自行向下移动,为新物料添加腾出空间,通过连续或半连续添加物料,料液中的沼液可在发酵系统中流动,提高物料传质效果,防止局部酸化问题,实现发酵系统的沼液零排放,并且脱水后的发酵残渣便于后续环节利用。【附图说明】图1是含本技术实施例的发酵罐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涉及的一种轴密封部件结构示意图。图中:1、发酵罐体;2、发酵原料;3、沼气出口;4、进料口;5、出料口;6、连续脱水出料装置设置;7、过滤网;8、沼液;9、出液口; 1、驱动电动机;11、轴密封部件;12、支撑部件;13、旋转绞龙;14、支撑杆;15出渣口轴承;16、轴套管;17、密封座;18、垫片;19、橡胶套;20、弹簧;21、油封夹套;22、固定环;23、转动环;24、螺纹;25、螺栓;26、输出轴。【具体实施方式】附图非限制性地公开了本技术实施例的具体结构,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由图1和图2可见,本技术中的高浓度厌氧发酵系统的发酵罐体I由水平方向的过滤网分割为物料发酵区和沼液存放区,进料口4和沼气出口3设在发酵罐体I的上方,沼液存放区的沼液8的出液口 9设在沼液存放区的下方,连续脱水出料装置6设置在物料发酵区底部紧邻过滤网7,连续脱水出料装置6包括驱动电动机10、旋转绞龙13、轴密封装置11、出渣口轴承15及支撑部件12,具体结构是:旋转绞龙13的支撑轴一端由支撑部件12支撑于发酵罐体壁,发酵罐体I壁外侧设有轴密封装置11,支撑轴伸出发酵罐体I壁和轴密封装置11后,其端部与驱动电动机10的输出轴连接,支撑轴的另一端由出渣口轴承15支撑于出料口 5中的支撑杆14。旋转绞龙13的轴向相邻绞龙叶片间距沿驱动电动机10端至出渣口5方向逐渐变小,位于旋转绞龙13下方水平方向的过滤网7是环抱旋转绞龙13外轮廓的半圆筒型过滤网。在本实施例中,出料口5中的支撑杆14为相互交叉的2-3根支撑杆14,支撑杆14的交叉点位于出料口 5的中心轴线上,出渣口支撑轴承15位于支撑杆的交汇点,出渣口支撑轴承15的外径与支撑杆14交汇点固定连接。使用中,由于旋转绞龙13的轴向相邻绞龙叶片间距沿驱动电动机10端至出渣口5方向逐渐变小,使进入旋转绞龙13的叶片间的发酵物料2体积不断缩小,从而实现发酵残渣脱水作用。由图3可见,所述轴密封部件11包括密封座17、垫片18、橡胶套19、弹簧20、油封夹套21、固定环22、转动环23及螺栓25,其中,密封座17与发酵罐体I的壁固为一体,支撑部件12置于密封座17的内侧;固定环22与转动环23紧邻并浸入油封夹套21中;固定环22通过橡胶套19与密封座密封17连接,橡胶套19外设有弹簧20及垫片18,弹簧20—端抵于密封座17,另一端通过垫片18抵于固定环22;转动环23通过弹簧20和垫片18抵于螺栓25,旋转绞龙13的支撑轴依次穿过支撑部件12、橡胶套19、固定环22和转动环23,螺栓25调节段的支撑轴上设有对应的螺纹24,所述的转动环23和螺栓25均与旋转绞龙13的支撑轴同步转动。固定环22和转动环23的结合面为动密封面,使用中可以通过螺栓25改变挤压弹簧20的力实现调节固定环22和转动环23接触面上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高浓度厌氧发酵系统中的连续脱水出料装置,高浓度厌氧发酵系统的发酵罐体由水平方向的过滤网分割为物料发酵区和沼液存放区,连续脱水出料装置设置在物料发酵区底部紧邻过滤网,其特征在于:连续脱水出料装置包括驱动电动机、旋转绞龙、轴密封装置、出渣口轴承及支撑部件,具体结构如下:a)旋转绞龙的支撑轴一端由支撑部件支撑于发酵罐体壁,发酵罐体壁外侧设有轴密封装置,支撑轴伸出发酵罐体壁和轴密封装置后,其端部与驱动电动机的输出轴连接,支撑轴的另一端由轴承支撑于出料口中的支撑杆;b)旋转绞龙的轴向相邻绞龙叶片间距沿电动机至出渣口方向逐渐变小,位于旋转绞龙下方水平方向的过滤网为环抱旋转绞龙外轮廓的半圆筒型过滤网。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玉婷杜静陈广银奚永兰黄红英常志州靳红梅徐跃定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