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接线端子,包括外壳以及设于外壳内的接头,外壳上具有供导线插入的插口,接头包括设置于外壳内的环形接口和铜片,铜片固定设置于外壳内,铜片的一端穿装于环形接口内,铜片的另一端与电器元件连接,外壳内设有与环形接口适配的卡槽,环形接口可在卡槽内滑动,环形接口的侧壁上设有螺孔,通过螺孔,环形接口上穿设有螺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导线有插口插入外壳后进入到环形接口中,通过旋拧螺栓使得环形接口的侧壁与螺栓夹紧,从而使导线与铜片被牢固的贴合在一起,大大增强了接触的稳定性和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接线端子的工作效率,结构简单实用,更换拆卸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子器件,具体涉及一种接线端子。
技术介绍
接线端子是为了方便导线的连接而应用的,它其实就是一段封在绝缘塑料里面的金属片,塑料有孔可以插入导线,有螺丝用于紧固或者松开导线,比如两根导线,有时需要连接,有时又需要断开,这时就可以用端子把它们连接起来,并且可以随时断开,而不必把它们焊接起来或者缠绕在一起。在电力行业就有专门的端子排,上面全是接线端子,接线端子具有一定的压接面积是为了保证可靠接触,以及保证能通过足够的电流。随着国家电网的改进,大力推广智能电网,电表的用量大大增加。目前电表与外部导线连接时,将外部导线的线端插入电表接线盒的接电插孔中,然后采用螺钉将线端压接从而完成电连接。这种接线方式使得接线操作变得复杂,而且接触面积不是很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接线端子接触面接小,连接不可靠,效率较低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接线端子,包括外壳以及设于所述外壳内的接头,所述外壳上具有供导线插入的插口,所述接头包括设置于所述外壳内的环形接口和铜片,所述铜片固定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铜片的一端穿装于所述环形接口内,所述铜片的另一端与电器元件连接,所述外壳内设有与所述环形接口适配的卡槽,所述环形接口可在所述卡槽内滑动,所述环形接口的侧壁上设有螺孔,通过所述螺孔,所述环形接口上穿设有螺栓。在上述方案中,所述铜片的插入方向与所述环形接口的滑动方向垂直。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外壳上设有螺栓调节孔,所述螺栓调节孔的位置与所述螺栓的螺帽相对应。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外壳上设有与其适配的后盖,所述后盖与所述外壳通过插扣连接,所述外壳与所述后盖扣合后,所述接头被包和在所述外壳内。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环形接口和所述螺栓具有多组,每组具有一个所述环形接口和与其匹配的两个所述螺栓,所述环形接口沿所述外壳内部并列分布。在上述方案中,所述铜片的形状为U形,每个所述铜片分别穿设有两个所述环形接口。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插口设于所述外壳的底面上,所述插口的位置与所述环形接口的位置对应。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环形接口的材质为导电金属。本技术,导线有插口插入外壳后进入到环形接口中,通过旋拧螺栓使得环形接口的侧壁与螺栓夹紧,从而使导线与铜片被牢固的贴合在一起,大大增强了接触的稳定性和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接线端子的工作效率,结构简单实用,更换拆卸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外形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3为图1的仰视图;图4为图1的侧视图;图5为图1拆卸掉后盖的后视图;图6为图5中拆卸掉外壳1的后视图;图7为图6的仰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做出详细的说明。如图1至图5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接线端子,包括长方体形的外壳1和设置在外壳1内的接头,外壳1上开设有供导线插入的插口2,插口2设于外壳1的底面上,接头分别包括设置于外壳1内的环形接口3和铜片5,铜片5固定设置于外壳1内,铜片5的一端穿装于环形接口3内,铜片5的另一端与外部的电器元件连接,插口2的位置与环形接口3的位置对应,外壳1内设有与环形接口3适配的卡槽6,环形接口3可在卡槽6内来回滑动,铜片5的插入方向与环形接口3的滑动方向垂直,但是滑动范围又被所穿装的铜片5限定,这样在环形接口3的侧壁上开设有螺孔,通过该螺孔,环形接口3上穿设有螺栓4,外壳1上设有螺栓调节孔8,螺栓调节孔8的位置与螺栓4的螺帽相对应,这样通过螺丝刀就可以方便得调节螺栓4的松紧。当旋拧螺栓4插入或移出环形接口3时,可滑动的环形接口3就可以随之逐渐夹紧或松开导线,实现导线与接线端子的牢固连接。另外,本技术当导线插入环形接口3后,由于铜片5与环形接口3的侧壁是面与面的贴合接触,相比于传统的直接将导线夹在螺栓头与铜片5之间的固定方式,这种方式将更加牢固稳定,导线不会跑偏断电,而且环形接口3的侧壁与铜片5贴合在一起后,与导线的接触面积也比单纯的螺栓固定压合方式大大增加,因此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进一步优选地,外壳1上设有与其适配的后盖7,后盖7与外壳1通过插扣连接,外壳1与后盖7扣合后,接头被包在外壳1内。外壳1上开设有多个散热槽,不仅节约了原料,延长了使用寿命,而且可以防止灰尘进入外壳1内。如图6、图7所示,进一步优选地,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环形接口3和螺栓4一共可设具有多组,每组包括一个环形接口3和与其匹配的两个螺栓4,环形接口3沿外壳1内部并列分布。铜片5的形状优选为U形薄片,每个铜片5分别穿设有两个环形接口3,也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际使用情况设定各组件的数量。环形接口3的材质为非铜质的廉价导电金属,这样就大大的节约了生产成本,并且不影响导电的通畅。本技术,导线有插口插入外壳后进入到环形接口中,通过旋拧螺栓使得环形接口的侧壁与螺栓夹紧,从而使导线与铜片被牢固的贴合在一起,大大增强了接触的稳定性和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接线端子的工作效率,结构简单实用,更换拆卸方便。本技术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应该得知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做出的结构变化,凡是与本技术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接线端子,包括外壳以及设于所述外壳内的接头,所述外壳上具有供导线插入的插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包括设置于所述外壳内的环形接口和铜片,所述铜片固定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铜片的一端穿装于所述环形接口内,所述铜片的另一端与电器元件连接,所述外壳内设有与所述环形接口适配的卡槽,所述环形接口可在所述卡槽内滑动,所述环形接口的侧壁上设有螺孔,通过所述螺孔,所述环形接口上穿设有螺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线端子,包括外壳以及设于所述外壳内的接头,所述外壳上
具有供导线插入的插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包括设置于所述外壳内的
环形接口和铜片,所述铜片固定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铜片的一端穿装
于所述环形接口内,所述铜片的另一端与电器元件连接,所述外壳内设有
与所述环形接口适配的卡槽,所述环形接口可在所述卡槽内滑动,所述环
形接口的侧壁上设有螺孔,通过所述螺孔,所述环形接口上穿设有螺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铜片的插入方向
与所述环形接口的滑动方向垂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上设有螺栓
调节孔,所述螺栓调节孔的位置与所述螺栓的螺帽相对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权,
申请(专利权)人:宝雨控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