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快速排出液体的内镜透明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305600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10 00: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能快速排出液体的内镜透明帽,透明帽为一透明材料制成的管状体,管状体包括后端和前端,管状体后端与内镜固定连接,所述管状体后端的直径比前端的直径大,所述管状体前端的管壁上开有至少两个通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遇到出血速度快及大量冲洗情况时,能够将透明帽里的血液迅速排出,为内镜医师提供良好的视野;后端的直径比前端的直径大,以便于与内镜固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能快速排出液体的内镜透明帽
技术介绍
随着内镜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上对内镜及其附件的要求越来越高。透明帽,是一种固定在内镜前端的装置,它可以为内镜医师提供较好的视野,以便于进行内镜下治疗。临床上常用的透明帽通常设置一个小孔道,以便于气体及液体的通过,改善视野。现今内镜下治疗手术越来越多,例如黏膜剥离术(ESD)、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等,上述手术需要剥离黏膜下层,甚至切开肌层。黏膜下层及肌层有大量的血管,内镜医生在剥离黏膜下层及切开肌层时,经常会遇到较大量的出血。然而,目前常用的透明帽只有一个孔道,用于通气及排水,排量有限,当遇到出血速度快及大量冲洗时,孔道排出血性液体速度远远不够,严重影响视野。每当遇见上述情况,内镜医生一般有两种选择:1、立即离开出血处,继续冲洗,观察清楚出血点后,然后接近出血点进行止血。这种方式的弊端是:浪费时间,且当确认好出血点,内镜逐渐接近出血点时,血性液体仍然会进入透明帽,使得内镜医生无法辨认出血点。2、立即使用内镜手术刀(例如,IT刀或FLUSH刀)或热活检钳进行止血,这种方式往往是“盲目”止血,止血效果不好,创面容易形成黑痂,影响手术视野及层次结构的观察;而且,反复“盲目”止血会增加术后迟发穿孔的风险。综上,目前常用的透明帽难以满足内镜医生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快速排出液体的内镜透明帽,能够将透明帽里的液体迅速排出,在遇到出血速度快及大量冲洗情况时,能为内镜医师提供良好的视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能快速排出液体的内镜透明帽,透明帽为一透明材料制成的管状体,管状体包括后端和前端,管状体后端与内镜固定连接,所述管状体后端的直径比前端的直径大,所述管状体前端的管壁上开有至少两个通孔。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所述通孔的形状为圆形或长方形或锯齿状。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管状体前端的管壁上对称开有两对通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在遇到出血速度快及大量冲洗情况时,能够将透明帽里的血液迅速排出,为内镜医师提供良好的视野;后端的直径比前端的直径大,以便于与内镜固定。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示意图。图中:1-后端,2-前端,3-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用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的能快速排出液体的内镜透明帽是本技术的实施例,透明帽为一透明材料制成的管状体,管状体包括后端1和前端2,管状体后端1与内镜固定连接,管状体后端1的直径比前端2的直径大,管状体前端2的管壁上对称开有两对圆形通孔3。在实际使用时,本技术的管状体后端1的直径比前端2的直径大,可以便于与内镜固定,限定内镜在管状体内的位置;与此同时,在管壁上两对圆形通孔使得透明帽在遇到出血速度快及大量冲洗情况时,能够快速将液体排出透明帽,为内镜医师提供良好的视野。此外在本实施中,可以根据使用情况需要设定通孔的具体数量。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根据本技术的上述内容,按照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在不脱离本技术基本技术思想前提下,对本技术上述结构做出的其它多种形式的修改、替换或变更,均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能快速排出液体的内镜透明帽,透明帽为一透明材料制成的管状体,管状体包括后端和前端,管状体后端与内镜固定连接,其特征是:所述管状体后端的直径比前端的直径大,所述管状体前端的管壁上开有至少两个通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能快速排出液体的内镜透明帽,透明帽为一透明材料制成的管状体,管状体包括
后端和前端,管状体后端与内镜固定连接,其特征是:所述管状体后端的直径比前端的直径
大,所述管状体前端的管壁上开有至少两个通孔。
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思德韩泽龙张强李跃李爱民徐扬志王显飞王亚东
申请(专利权)人: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