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钢轨矫后断面均匀性装置布置结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286437 阅读: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09 02: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钢轨轧制领域,尤其是一种改善钢轨矫后断面均匀性装置布置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让钢轨通长规格更加均匀,且降低残余应力,同时更稳定地将钢轨送入下一个工序的改善钢轨矫后断面均匀性装置布置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改善钢轨矫后断面均匀性装置布置结构,包括待轧钢轨,包括水平矫直机和立式矫直机,所述水平矫直机和立式矫直机之间设置有钢轨规格均匀化装置,所述待轧钢轨依次经过水平矫直机、钢轨规格均匀化装置和立式矫直机。本发明专利技术对原有结构改动较小,但却可以在更高控制精度上改善产品的品质,尤其适用于高速钢轨矫直工艺之中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钢轨轧制领域,尤其是一种改善钢轨矫后断面均匀性装置布置结构
技术介绍
高速钢轨矫直时均采用平立复合矫直工艺对钢轨进行矫直。其中,平立复合矫直机由水平矫直机和立式矫直机组成,水平矫直机一般为7~11辊,立式矫直机一般为5~9辊。钢轨在水平矫直机中完成上下方向弯曲的矫直后,通过水平矫直机与立式矫直机之间的对中导向装置进行立式矫直机进行左右方向弯曲的矫直。但是,这样的方式对精度的控制较差,难以满足高速钢轨的生产质量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让钢轨通长规格更加均匀,且降低残余应力,同时更稳定地将钢轨送入下一个工序的改善钢轨矫后断面均匀性装置布置结构。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改善钢轨矫后断面均匀性装置布置结构,包括待轧钢轨,包括水平矫直机和立式矫直机,所述水平矫直机和立式矫直机之间设置有钢轨规格均匀化装置,所述待轧钢轨依次经过水平矫直机、钢轨规格均匀化装置和立式矫直机。进一步的是,包括水平矫直机最后一个辊中心线与钢轨规格均匀化装置第一个辊中心线之间的前间距(Lh),所述前间距(Lh)≥L1+Dh/2+L2+D1/2+1.3mm~1.5mm,其中:L1为水平矫直机出口导卫长度,Dh为矫直圈最大工作直径,L2为钢轨规格均匀化装置入口导卫长度,D1为轧辊最大直径。进一步的是,包括均匀化装置最后一个辊中心线与立式矫直机的第一个中心线之间的后间距(Lv),所述后间距(Lv)满足:(3×Dv÷2)<Lv<Lh且Lv=(0.45~0.3)×(Lh+Lv),其中:Dv为立式矫直机最大工作辊直径。进一步的是,包括钢轨规格均匀化装置内的机架轧辊中心线间距(L),所述机架轧辊中心线间距(L)满足L=l1+d1/2+l2+d2/2+1.3mm~1.5mm,其中l1为钢轨规格均匀化装置(2)内第一个机架出口导卫长度,d1为所述第一个机架内轧辊最大工作直径,l2为第二个机架入口导卫长度,d2为所述第二个机架内轧辊最大直径。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首先在水平矫直机和立式矫直机之间增设了钢轨规格均匀化装置,这样可以实现规格均匀化后钢轨平直度的补救控制,同时的,还可配合平直复合矫直机完成对钢轨断面规格的全面优化,从而让钢轨通长规格更加均匀,降低残余应力,同时稳定地将钢轨送入下一个工序。本专利技术对原有结构改动较小,但却可以在更高控制精度上改善产品的品质,尤其适用于高速钢轨矫直工艺之中使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布置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为:水平矫直机1、钢轨规格均匀化装置2、立式矫直机3、待轧钢轨4、前间距(Lh)、后间距(Lv)。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的改善钢轨矫后断面均匀性装置布置结构,包括待轧钢轨4,包括水平矫直机1和立式矫直机3,所述水平矫直机1和立式矫直机3之间设置有钢轨规格均匀化装置2,所述待轧钢轨4依次经过水平矫直机1、钢轨规格均匀化装置2和立式矫直机3。水平矫直机1最后一个辊中心线与钢轨规格均匀化装置2第一个辊中心线之间的前间距(Lh)即为水平矫直机1与钢轨规格均匀化装置2的间隔距离,钢轨规格均匀化装置2最后一个辊中心线与立式矫直机3的第一个中心线之间的后间距(Lv)即为钢轨规格均匀化装置2到立式矫直机3的间隔距离。所述两种间隔距离确定的确定方法相同,其确定原则如下:1、不干扰待轧钢轨4在相邻设备中的变形。相互钢轨在水平矫直机1与钢轨规格均匀化装置2中变形时不产生相互干涉,即水平矫直机1的最后1至2个矫直辊中的钢轨变形和运行轨迹不会受到钢轨规格均匀化装置2第1组辊形变受力的影响。同样,待轧钢轨4在立式矫直机3与钢轨规格均匀化装置2中变形时不产生相互干涉,即立式矫直机3的第1至2个矫直辊中的钢轨变形和运行轨迹不会受到钢轨规格均匀化装置2最后1组辊形变受力的影响。2、保证待轧钢轨4进入下一设备前处于一个相对自由的状态。水平矫直机出来的钢轨端部进入钢轨规格均匀化装置2前已经没有水平矫直形成的弹、塑性变形,处于一个相对自由状态,以便于导卫装置及钢轨规格均匀化装置2压下辊能稳定工作,不被撞击。同样,钢轨规格均匀化装置2出来的钢轨端部进入立式矫直机3前已经没有规格均匀化后形成的弹、塑性变形,处于一个相对自由状态,便于导卫装置及立式矫直机3能稳定工作,不被撞击。3、保证导卫装置的安装位置,有足够的空间用于导卫装置的安装。在实际应用时,对于前间距(Lh)和后间距(Lv)的设定尤为重要,所谓的前间距(Lh),指水平矫直机1最后一个辊中心线与钢轨规格均匀化装置2第一个辊中心线之间的间距,所述后间距(Lv),指均匀化装置2最后一个辊中心线与立式矫直机3的第一个中心线之间的后间距(Lv)。其中的,水平矫直机1最后一个辊中心线与钢轨规格均匀化装置2第一个辊中心线之间的前间距Lh,应满足前间距(Lh)≥L1+Dh/2+L2+D1/2+1.3mm~1.5mm,其中:L1为水平矫直机出口导卫长度,Dh为矫直圈最大工作直径,L2为钢轨规格均匀化装置入口导卫长度,D1为轧辊最大直径。对于均匀化装置2最后一个辊中心线与立式矫直机3的第一个中心线之间的后间距(Lv)应满足:(3×Dv÷2)<Lv<Lh且Lv=(0.45~0.3)×(Lh+Lv),其中:Dv为立式矫直机最大工作辊直径,其中参数(0.45~0.3)是为了调节钢轨规格均匀化装置2在水平矫直机1与立式矫直机3间的相对位置比例。另外的,在实际设定时,还有相邻设备不被撞击的距离选择,即最小距离保证。首先要保证进入下一设备的轧件完全处于一个自由状态,可根据钢轨的强度、弹性系数及进入下一设备前的弯曲状态进行计算。一般选取产品大纲中最大屈服强度、最大规格、标准最大允许弯曲度进行间距的计算:结合实践经验,以下列例子来说明:最大规格75kg/m钢轨,屈服强度最大达到880MPa、最大超标准上弯曲达到0.6mm/m时,靠自重自由稳定进入下一设备的最小长度为16.3m。如果考虑导卫的耐冲击力100KN,则其最小长度为6.5m;最大规格75kg/m钢轨,屈服强度最大达到880MPa、最大超标准下弯曲达到0.2mm/m时,撞击力达到100KN时(设计允许最大撞击力)的最小长度为6.2m;最大规格75kg/m钢轨,屈服强度最大达到880MPa、最大超标准左右弯曲达到0.4mm/m时,撞击力达到100KN时(设计允许最大撞击力)的最小长度为7.6m。其中,撞击因素确定间距时需考虑间距太大造成生产线太长,同时也影响钢轨在相邻设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改善钢轨矫后断面均匀性装置布置结构

【技术保护点】
改善钢轨矫后断面均匀性装置布置结构,包括待轧钢轨(4),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平矫直机(1)和立式矫直机(3),所述水平矫直机(1)和立式矫直机(3)之间设置有钢轨规格均匀化装置(2),所述待轧钢轨(4)依次经过水平矫直机(1)、钢轨规格均匀化装置(2)和立式矫直机(3)。

【技术特征摘要】
1.改善钢轨矫后断面均匀性装置布置结构,包括待轧钢轨(4),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平
矫直机(1)和立式矫直机(3),所述水平矫直机(1)和立式矫直机(3)之间设置有钢轨规
格均匀化装置(2),所述待轧钢轨(4)依次经过水平矫直机(1)、钢轨规格均匀化装置(2)
和立式矫直机(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善钢轨矫后断面均匀性装置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平
矫直机(1)最后一个辊中心线与钢轨规格均匀化装置(2)第一个辊中心线之间的前间距(Lh),
所述前间距(Lh)≥L1+Dh/2+L2+D1/2+1.3mm~1.5mm,其中:L1为水平矫直机出口导卫长度,
Dh为矫直圈最大工作直径,L2为钢轨规格均匀化装置入口导卫长度,D1为轧辊最大直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功明朱华林刘自彩袁兆双李勇王洪刘剑
申请(专利权)人: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