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可扩展阀门装置的无针医用连接器及流体流动控制的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27641 阅读:2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个无针医用连接器(20),其包括一个具有第一端口(28)和第二端口(32)的外壳(22)。该连接器还包括一个活塞元件(38),其在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之间限定出一个流体通道。活塞元件在流动位置和不流动位置之间是可移动的。活塞元件有一个扩张部分(56),其具有一个可变内部宽度和可变内部容积,形成连接器内的流动路径的一部分。当活塞被压缩到流动位置的时候,通过在一个流杆(40)上的移动,扩张部分的宽度被扩展,从而保持或者增加了贯穿该连接器的流体通路的容积。扩张部分的结构允许流体在其整体部分内连续流动。(*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一般涉及医用连接器,此类医用连接器被用于肠道外注射流体的操纵和施用,更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采用阀门装置的无针连接器,当该连接器从接入状态返回其未接入状态时,该阀门装置会对负流体位移(negative fluid displacement)(即流体被吸进连接器中)进行补偿。
技术介绍
在本说明书中,术语“负团注效应(negative-bolus effect)”、“正团注效应”和“零团注效应”用于描述当连接器从接入状态返回其未接入状态时,医用连接器的工作特性。“负团注效应”描述的情况是当连接器从接入状态返回其未接入状态的时候,流体被吸进连接器中。“正团注效应”描述的情况是当连接器从接入状态返回其未接入状态的时候,流体被排出到连接器之外。“零团注效应”描述的情况是当连接器从接入状态返回其未接入状态的时候,流体位移被抵消,流体既不被吸进连接器中也不被排出到连接器之外。用于把流体注入静脉(“IV”)输液设备或者把流体从静脉输液设备中移出的无针医用连接器是众所周知的并被广泛使用。这种连接器的一种传统类型包括一个外壳,其两端都有连接端口。一个连接端口可以包含内吕埃(Luer)端口,其大小被设置为可容纳钝头外套管,例如外吕埃锥体。另一个连接端口可位于第一端口的对面,但是在有些情况下,也可位于与第一端口成90度角或者其他角度的位置,而且包含外吕埃接头。在很多情况下,连接器的第二端口被永久地连接到IV管,该IV管又连接到IV导管,IV导管与患者的静脉系统相连。在该连接器中置有一个阀门,在大多数情况下该阀门使用连接器的外壳作为阀门装置的一部分。当接入该连接器时,该阀门在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之间开放出一个内部流体通道。在有些连接器中,内部流体通道由连接器外壳的内部边界限定;在有些连接器中,内部流体通道由内套管或者空心钉限定;而在另一些连接器中,内部流体通道由带有阀门装置的可压缩的管状体限定。当接入和未接入连接器的时候,很多无针医用连接器会产生流体位移。当通过钝头外吕埃套管尖端来接入连接器时,阀门装置进入工作状态。在一些连接器中,钝头套管尖端穿透阀门装置,和连接器的内部流体流动路径建立流体流通。在另一些连接器中,为了和流体流动路径建立流体流通,钝头套管尖端移动阀门装置而不穿透它。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当接入连接器时,通常钝头套管的插入会减小流体流动路径的容量。之后,当钝头套管从连接器中撤出时,流体流动路径的容量会增加。容量的这种增加可能会在流体流动路径中造成局部真空或者压力减小,这可能会将流体从连接器的第二端或者出口端吸进连接器中。如前所述,以这种方式把流体吸入连接器的效果被称为“负团注”效应,其中,一定数量的流体,即所谓的“团注”,被吸进连接器中的局部真空位置或者压力减小位置。对于一些医疗护理服务提供者,在连接器返回其未接入状态时,他们并不希望产生负团注效应,而是希望产生零团注效应或者正团注效应。因此,人们期望提供一种阀门装置,当连接器返回其未接入状态时不影响连接器内部流体通道的容量,或者是切实地减小这种影响。一种方法是,在从连接器中撤出钝头套管之前,通过将连接器和IV导管之间的IV管夹住,可以减小或者消除负团注效应。这阻止流体通过IV导管倒流回连接器中。然而,此方法并不理想,原因在于还须要另外一个装置(例如一个夹子),而且护理员必须记住要把夹子夹到导管上。此外,使用额外的装置不但会增加费用而且还很不方便,因为在需要使用这些额外装置的时候,却未必能找到。额外的步骤也不受欢迎,原因在于大多数护理提供者已经非常繁忙,因而在给患者提供有效护理的过程中,本来就应该减少步骤数,而不是增加步骤数。对于另外一种方法,其缺点也是增加了医用流体施用的步骤数,当把外装置从连接器上脱离下来的时候,操作者仍然继续从该外装置向连接器中注入流体。通过不断地添加流体,操作者企图在撤出外吕埃时,填充正在增加的连接器内的流体流动路径的流体容积,从而减小局部真空的可能性,进而减小在流体流动路径内形成负团注的可能性。然而,这种方法也不方便,原因在于该方法不仅增加步骤,而且还需要一些成功执行此过程的技巧。通过对医用连接器进行设计,也可以减小负团注效应。如前所述,一些医用连接器包含一个封装在连接器主体内的内套管或空心钉。内套管或者空心钉被放置,以便利用钝头套管把隔膜(septum)压低到内套管或者空心钉上时,强制撑开该隔膜。内套管或者空心钉在顶部具有冒口(orifice),当隔膜下降到内套管或者空心钉上的时候,内套管或者钉变为直接和钝头套管流体流通。内套管或者空心钉提供了一个贯穿连接器的一般地固定容积的流体流动路径。因此,当隔膜返回其闭合状态时,如果在连接器内形成了任何局部真空,这个局部真空小于在一个内部流体通道容积变化更大的连接器中所形成的局部真空。具有内套管或者空心钉的典型连接器的缺点是,由于套管或者空心钉的腔较小,造成了流体流动的速度较慢。另外,人们已经注意到了,这种具有固定装配的内部空心钉和可移动隔膜的连接器设计,空心钉要刺穿隔膜才能使流体流动,而被刺穿的隔膜会因多次使用而损坏,从而导致连接器泄漏。另外一种连接器提供一种阀门装置,其包含柔性体,在该柔性体中放置有相对坚硬的片簧。连接器的外壳包括一个内套管,经由一个端口引入一个钝头套管,从而压低柔性体,内套管迫使片簧的簧片分开,簧片又迫使柔性体的顶部分开,从而在此张开一个切口。切口的张开,在所引入的钝头套管和内套管的腔之间实现了流体流通。柔性体还在柔性体和内套管的外壁之间形成类贮存池的区域,流体被保存在此处。初始时,流体流入贮存池中,并被保存在此直到阀门返回其未接入状态。当外部的钝头套管从连接器中撤出时,片簧和贮存池收缩(collapse),流体被迫离开贮存池,进入内套管腔中。当阀门返回其未接入状态的时候,流体的这种正位移会造成正团注效应。然而,由于片簧被并入到柔性部分中,因此阀门装置相对复杂,这就增加了某些制造方面的考虑,并且增加至少一个额外部件,即片簧。制造方面的考虑和额外部件会导致费用的增加,这在当前的卫生保健行业中并不受欢迎,在卫生保健行业中,制造商努力地以更低的费用提供有效的产品。而且,类贮存池系统不允许连续流过整个可扩展的柔性体部分。而是让流体流进贮存池后保存在其中,一旦贮存池被填满,流体就不再流入其中。因此,关心医用连接器发展的有关人士已经认识到需要某种医用连接器,其具有一种阀门装置,该阀门装置能通过产生正团注效应或者零团注效应来避免负团注效应。同时人们也认识到,所需要的提供这些效果的医用连接器不能以牺牲流体流动速度或者结构的简易性为代价。并且进一步认识到,所需要的医用连接器应具有较低的制造成本,较高的操作效率,而且所包含的部件更少。本专利技术满足了这些和其他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简要而概括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一个阀门装置的医用连接器,当该连接器从进入状态返回未接入状态的时候,其提供正团注效应或者零团注效应。更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控制流体流动的连接器,该连接器具有一个内部流体通道,流体可以通过该内部流体通道流过所述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包括一个外壳,其具有一个第一端口和一个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端口用于接收一个钝头套管,所述第二端口与一个流体导管流体连通,以及一个位于所述外壳中的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控制流体流动的连接器,该连接器具有一个内部流体通道,流体可以通过该内部流体通道流过所述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包括:一个外壳,其有一个第一端口和一个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端口用于接收一个钝头套管,而所述第二端口与一个流体导管流体连通; 一个位于所述外壳中的可移动元件,所述可移动元件具有一个第一位置和一个第二位置,所述可移动元件在所述第一位置处阻止流体流过所述外壳,在所述第二位置处允许流体流过所述外壳,所述可移动元件包括:一个头部,其限定出一个孔,所述孔构成 所述流体通道的一部分,对所述头部进行设置以使所述孔张开,以便当所述可移动元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孔自张开以允许流体流动,当所述可移动元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孔闭合;以及一个扩张部分,其限定一个内导管,所述内导管形成贯穿所述连 接器的所述流体通道的一部分,对所述扩张部分进行设置以使所述内导管具有一个第一宽度;以及一个流杆,其被放置于所述外壳中并且被调节,以便当所述可移动元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流杆延伸入所述内导管,并使所述内导管的尺寸扩展到一个第二宽度 ,所述第二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宽度。...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KR莱森TJ莫斯勒
申请(专利权)人:卡迪纳尔健康三零三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US[美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