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保蓄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261682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17 17:24
一种环保蓄雨装置,若干个竖直的固定条(2)从左到右依次固定在建筑外墙上,固定条(2)之间均匀排列有若干个蓄雨皱折百叶(1),蓄雨皱折百叶(1)相互之间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安装使用方便快捷,解决了目前的储蓄雨水的装置大部分集中在屋顶,而建筑外墙淋雨未加利用收集,导致雨水收集的利用率低,同时外墙长久的淋雨使得建筑的外墙腐蚀的问题,有效的利用了建筑外墙上的雨水,增加了建筑外墙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蓄雨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环保蓄雨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对于房屋建筑设计也越发追求节能环保,给建筑设计储蓄雨水的功能,是一种很好的环保设计,但是目前的储蓄雨水的装置大部分集中在屋顶,而建筑外墙淋雨未加利用收集,导致雨水收集的利用率低,同时外墙长时间地被雨淋也使得建筑的外墙腐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环保蓄雨装置,解决目前的储蓄雨水的装置大部分集中在屋顶,而建筑外墙淋雨未加利用收集,导致雨水收集的利用率低,同时外墙长时间地被雨淋也使得建筑的外墙腐蚀的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它包括蓄雨皱折百叶、固定条、导流坡、集雨管,其特征在于,若干个竖直的固定条从左到右依次固定在建筑外墙上,固定条之间均匀排列有若干个蓄雨皱折百叶,蓄雨皱折百叶相互之间固定连接,固定条下端连接导流坡上端,导流坡下端连接集雨管道。所述蓄雨皱折百叶的折角为90度。所述蓄雨皱折百叶的折线与建筑外墙的夹角为30度。所述导流坡最上端与蓄雨皱折百叶的垂直距离为lcm。所述导流坡为V型外形。本技术的技术效果是:本技术结构简单、安装使用方便快捷,解决了目前的储蓄雨水的装置大部分集中在屋顶,而建筑外墙淋雨未加利用收集,导致雨水收集的利用率低,同时外墙长时间地被雨淋也使得建筑的外墙腐蚀的问题,有效的利用了建筑外墙上的雨水,提高了建筑外墙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在图中,1、蓄雨皱折百叶2、固定条3、导流坡4、集雨管道。【具体实施方式】结合图1来具体说明本技术,若干个竖直的固定条(2)从左到右依次固定在建筑外墙上,固定条(2)之间均匀排列有若干个蓄雨皱折百叶(I),蓄雨皱折百叶(I)相互之间固定连接,固定条(2)下端连接导流坡(3)上端,导流坡(3)下端连接集雨管道(4)。所述蓄雨皱折百叶(I)的折角为90度。所述蓄雨皱折百叶(I)的折线与建筑外墙的夹角为30度。所述导流坡(3)最上端与蓄雨皱折百叶(I)的垂直距离为lcm。所述导流坡(3)为V型外形。当天气下雨时,雨水打在蓄雨皱折百叶(I)上,雨水由于重力的作用流向导流坡(3)中,之后通过集雨管道(4)流入雨水储存罐收集起来。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技术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技术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技术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主权项】1.一种环保蓄雨装置,它包括蓄雨皱折百叶(I)、固定条(2)、导流坡(3)、集雨管(4),其特征在于,若干个竖直的固定条(2)从左到右依次固定在建筑外墙上,固定条(2)之间均匀排列有若干个蓄雨皱折百叶(I),蓄雨皱折百叶(I)相互之间固定连接,固定条(2)下端连接导流坡(3)上端,导流坡(3)下端连接集雨管道(4)。2.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保蓄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雨皱折百叶(I)的折角为90度ο3.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保蓄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雨皱折百叶(I)的折线与建筑外墙的夹角为30度。4.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保蓄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坡(3)最上端与蓄雨皱折百叶(I)的垂直距离为Icm05.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保蓄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坡(3)为V型外形。【专利摘要】一种环保蓄雨装置,若干个竖直的固定条(2)从左到右依次固定在建筑外墙上,固定条(2)之间均匀排列有若干个蓄雨皱折百叶(1),蓄雨皱折百叶(1)相互之间固定连接,本技术结构简单、安装使用方便快捷,解决了目前的储蓄雨水的装置大部分集中在屋顶,而建筑外墙淋雨未加利用收集,导致雨水收集的利用率低,同时外墙长久的淋雨使得建筑的外墙腐蚀的问题,有效的利用了建筑外墙上的雨水,增加了建筑外墙使用寿命。【IPC分类】E03B3/02【公开号】CN205205918【申请号】CN201520933159【专利技术人】刘群红, 曾牧, 周杨一 【申请人】江西师范大学【公开日】2016年5月4日【申请日】2015年11月23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环保蓄雨装置,它包括蓄雨皱折百叶(1)、固定条(2)、导流坡(3)、集雨管(4),其特征在于,若干个竖直的固定条(2)从左到右依次固定在建筑外墙上,固定条(2)之间均匀排列有若干个蓄雨皱折百叶(1),蓄雨皱折百叶(1)相互之间固定连接,固定条(2)下端连接导流坡(3)上端,导流坡(3)下端连接集雨管道(4)。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群红曾牧周杨一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师范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