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层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251695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15 14: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叠层膜,在支持基材的至少一侧具有表面层,满足以下条件1~条件3,条件1:使用微小硬度计的施加载荷-卸除载荷试验法中,所述表面层的厚度方向的最大变位量为1.50μm以上、并且所述表面层的厚度方向的残存变位量为1.30μm以下,所述施加载荷-卸除载荷试验法中的条件为最大载荷0.5mN、保持时间10秒;条件2:在刚体摆试验法中,所述表面层的100℃下的相对储能模量比所述表面层的25℃下的相对储能模量高;条件3:拉伸试验法中所述表面层的150℃下的破裂伸长率为50%以上。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叠层膜具有满意的成型性、自修复性、外观设计性和耐高速变形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能够同时实现成型材料所要求的成型追随性和耐擦伤性,并且外观设计性和耐高速变形性优异的叠层膜
技术介绍
装饰成型等的成型材料,为了防止成型时的损伤和在成型后的物品使用过程中的损伤而设置有表面固化层。但表面固化层,追随成型的伸展性不足,所以会在成型时发生破裂,或在严重时,膜会破裂,或表面固化层发生剥离。因此,通常采用以下手段:在成型后形成表面固化层,或在半固化状态下成型,然后用加热、活性线照射等方式使其完全固化等的手段。但是,由于成型后的物品已经被立体加工,所以要在后续加工中设置表面固化层是非常困难的,此外,在半固化状态下成型时,有时会因成型条件而诱发模具污染。基于这些原因,人们期盼可追随成型的耐擦伤性材料,特别是能够将轻度的伤痕通过自身的弹性恢复范围的变形进行自修复的“自修复材料”受到关注。此外在这些自修复材料中的能够看到伤痕的修复过程的材料,由于能够直接看到其功能,所以在用于外装部件时能够提高作为成型材料的“外观设计性”,从这样的理由出发也受到关注。作为这种自修复材料,已经提出了专利文献1和2的材料。此外,从防止成型材料损伤的观点来看,要求受到撞击等瞬间负荷时在材料表面不产生损伤。在下面将这种特性称作耐高速变形性。当成型材料用于日常时,不仅在碰撞到各种位置等时瞬间性受到负荷而损伤,使品质受损,而且作为物品的保护功能也是不合适的。特别是最近,智能手机、触摸面板、键盘、以及电视、空调的遥控器等那样的用手操作的电子机器增加,存在以下问题:例如在使用时与戒指、手表等装饰品碰撞、或在搬运时碰到家具或在装到衣服口袋、包中时与内装物碰撞等,在材料表面留下伤痕。面对这种问题,作为具有成型性和耐高速变形性的部件,在专利文献3中提出了一种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芳香族聚碳酸酯树脂(A成分)98~40质量%、以及液晶聚酯树脂(B成分)和由末端羧基量为1~50eq/ton的热塑性聚酯树脂(C成分)形成的树脂成分2~60质量%,B成分和C成分的质量比为(B)/(C)=98/2~33/67,并且芳香族聚碳酸酯树脂(A成分)形成连续相、液晶聚酯树脂(B成分)形成分散相,长径/短径的比为1以上且小于3的液晶聚酯树脂分散粒子的平均粒径在0.4~5μm的范围。此外,专利文献4中提出了一种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其是相对于聚碳酸酯(A)100质量份配合具有芳香族(甲基)丙烯酸酯单元50质量%以上的聚合物(B)0.1~15质量份、和具有甲基丙烯酸甲酯单元60质量%以上、质均分子量为5000~20000的聚合物(C)5~70质量份而得到的。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1/136042号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3926461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5226294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第510716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作为前述的自修复材料被提出的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的技术,经本专利技术人确认,尽管自修复性优异,但有耐高速变形性不充分的问题。此外,关于前述的专利文献3、专利文献4的技术,经过本专利技术人确认,尽管耐高速变形性优异,但这些材料不显示成型性、自修复性,此外,通过将该专利技术的材料与前述的专利文献1、2的技术进行组合,也不能够使耐高速变形性和自修复性、成型性、外观设计性同时实现。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是提供能够同时实现成型性、自修复性、外观设计性和耐高速变形性的叠层膜。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人进行了反复深入研究,结果完成以下专利技术。即、本发明如下。一种叠层膜,在支持基材的至少一侧具有表面层,满足以下条件1~条件3,条件1:使用微小硬度计的施加载荷-卸除载荷试验法中,所述表面层的厚度方向的最大变位量为1.50μm以上、并且所述表面层的厚度方向的残存变位量为1.30μm以下,所述施加载荷-卸除载荷试验法中的条件为最大载荷0.5mN、保持时间10秒;条件2:在刚体摆试验法中,所述表面层的100℃下的相对储能模量比所述表面层的25℃下的相对储能模量高;条件3:拉伸试验法中所述表面层的150℃下的破裂伸长率为50%以上。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获得同时实现成型性、自修复性、外观设计性和耐高速变形性的叠层膜。附图说明图1是通过施加载荷-卸除载荷试验法得到的应力-变位曲线。图2是通过拉伸试验法得到的应力-变形曲线。图3是显示叠层膜具有中间层时的结构的截面图。图4是显示在叠层膜的制造中表面层和中间层的形成方法的一例截面图。图5是显示在叠层膜的制造中表面层和中间层的形成方法的一例截面图。图6是显示叠层膜的制造中表面层和中间层的形成方法的一例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在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之前,从本专利技术人的视角对现有技术的问题点即成型性、自修复性、外观设计性与耐高速变形性的同时实现进行了考察。[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的比较]首先,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现有技术的自修复性材料不能同时实现成型性和耐高速变形性的理由是,现有技术通过使涂膜变柔软,使变形可能量变大来发挥成型性,所以在受到高速变形的负荷时,涂膜的变形量变得过大,在涂膜和基材的界面发生剥离,由此造成材料破坏,耐高速变形性不充分。此外,虽然室温条件下具有成型性,但高温条件下成型性不充分。此外,专利文献3、专利文献4的技术,虽然由于材料表面的交联密度高、质地硬,而显示出优异的耐撞击性,但另一方面,不显示自修复性和外观设计性。进而即使将专利文献1、2的材料与专利文献3、4的材料组合在一起,由于自修复性和成型性和耐高速变形性是对立的关系,所以也不能同时实现。本专利技术人发现,作为解决上述课题的方法,将叠层膜的表面层的特定机械特性规定在特定范围是有效的。具体地说,发现通过使表面层满足以下条件1~条件3,能够解决上述课题。条件1:在以最大载荷0.5mN、保持时间10秒的条件使用微小硬度计的施加载荷-卸除载荷试验法中,所述表面层的厚度方向的最大变位量为1.50μm以上、所述表面层的厚度方向的残存变位量为1.30μm以下。条件2:在刚体摆试验法中,所述表面层的100℃下的相对储能模量比所述表面层的25℃下的相对储能模量高。条件3:在拉伸试验法中,所述表面层的150℃下的破裂伸长率为50%以上。本专利技术人关注叠层膜的表面层的粘弹性变化,发现了,使表面层的相对于载荷的变位量和载荷去除后的变位量为某特定的组合,这对于成型性、自修复性、外观设计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叠层膜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叠层膜,在支持基材的至少一侧具有表面层,满足以下条件1~条件3,条件1:使用微小硬度计的施加载荷-卸除载荷试验法中,所述表面层的厚度方向的最大变位量为1.50μm以上、并且所述表面层的厚度方向的残存变位量为1.30μm以下,所述施加载荷-卸除载荷试验法中的条件为最大载荷0.5mN、保持时间10秒;条件2:在刚体摆试验法中,所述表面层的100℃下的相对储能模量比所述表面层的25℃下的相对储能模量高;条件3:拉伸试验法中所述表面层的150℃下的破裂伸长率为50%以上。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3.09.24 JP 2013-196575;2014.07.11 JP 2014-142941.一种叠层膜,在支持基材的至少一侧具有表面层,满足以下条件1~条件3,
条件1:使用微小硬度计的施加载荷-卸除载荷试验法中,所述表面层的厚度方向的最
大变位量为1.50μm以上、并且所述表面层的厚度方向的残存变位量为1.30μm以下,所述施
加载荷-卸除载荷试验法中的条件为最大载荷0.5mN、保持时间10秒;
条件2:在刚体摆试验法中,所述表面层的100℃下的相对储能模量比所述表面层的25
℃下的相对储能模量高;
条件3:拉伸试验法中所述表面层的150℃下的破裂伸长率为50%以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层膜,所述叠层膜满足以下条件4和条件5:
条件4:拉伸试验法中所述表面层的25℃下的破断伸长率为150%以上;
条件5:在变形量为150%的拉伸试验法中,所述表面层的25℃下的弹性恢复率为70%
以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叠层膜,所述叠层膜中的支持基材满足以下条件6:
条件6:所述支持基材的膨润度指数为0.01以上。
4.如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所述的叠层膜,所述叠层膜满足以下条件7和条件8:
条件7:在拉伸试验法中所述表面层的应力-变形曲线不存在屈服点;
条件8:拉伸试验法中所述表面层的单位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三羽规文大桥纯平石田康之高田育
申请(专利权)人:东丽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