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荒滩地植被快速恢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246863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15 11: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荒滩地植被快速恢复方法,所述方法采用深开沟、浅覆土的方式在荒滩地上播种无芒雀麦,人工管护2~3年,即可。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法实际操作步骤少,简单易行,成本低,耗能少,工序简单,见效快,便于实际应用推广,而且技术实施后的植被覆盖率高,恢复效果稳定。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法进行荒滩地的植被修复,可以使荒滩地植被在短时间内快速建植,形成有效的地表覆盖度,既可防止土壤养分随风蚀水蚀流失,增加土壤,保肥地力,又可减少土壤水分蒸散,增加持水力,涵养水源,从而建立荒滩地植被长期有效覆盖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持续发挥的友好型生态环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态环境治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使荒滩地植被快速恢复的方法。
技术介绍
荒滩地区一般气候恶劣,土壤贫瘠干旱,植被稀疏,极易引起严重的风蚀和坡地水土流失,进而导致土壤养分流失加速、持水力下降,土壤干旱加剧,植物的正常生活史难以维继,最终植被严重退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大大减弱。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地表缺乏有效的植被覆盖度,土壤抗风蚀水蚀能力不足,生态环境发展进入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目前荒地植被恢复普遍采取禁牧围封或封山育林等自然恢复方法,该方法虽然成本较低,但植被恢复速度缓慢,尤其在植被严重退化地区,达到有效地表覆盖度的自然植被恢复普遍需要5-10年,甚至在极端干旱地区出现了植被退化加剧现象。现有技术报道的戈壁植被重建方法中,主要是针对戈壁砾石化严重地区提出的植被建植方法,其中,人工异地建立苗床、育苗以及砾石地铺设养护等工序复杂、效率低,不适宜大面积荒滩地植被建设。进一步而言,荒滩地土壤较多、且具有一定持水力和植物繁殖库,如果不考虑上述有利条件而机械套用植被重建方法进行荒滩地植被建植,则成本高、风险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目前荒滩地生态治理过程中成本高、难度大、植被自然恢复时间长、成效不明显等主要缺陷,提供一种基于荒滩地实际立地条件、适宜荒滩地植被快速建植的有效方法。具体而言,本专利技术提供了,所述方法采用深开沟、浅覆土的方式在荒滩地上播种无芒雀麦,人工管护2?3年,即可。本专利技术所述方法在播种前,应对荒滩地进行土地整理。所述土地整理包括以下依次进行的具体步骤:刘割荒滩地上原有植物,进行15?25cm的土壤深耕,清除土壤中残留木本植物根系以及直径大于20cm的石块,将土壤中的大土块破碎,平整土地。本专利技术所述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Leyss)为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其草种优选为发芽率85 %以上、净度大于90 %的进口或国产草种。无芒雀麦草种的播种量为每亩2kg以上,可根据荒滩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调整。一般荒滩地无芒雀麦播种量为2?3kg/亩,如荒滩地气候土壤等立地条件十分恶劣,则可适当增加播种量,以提高出苗数量。本专利技术在播种时选用的深开沟、浅覆土方式具体是指:在平整后的土地上开深度1?15cm的沟,在所述沟内播种后,覆盖厚I?2cm的土层。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深开沟” 1?15 cm可提高荒滩地上种子萌发微环境土壤含水量,增加出苗率和种苗存活率;“浅覆土” I?2cm可促进种子快速萌发,并及早出土开始叶片光合作用,使植株进入正常生长发育阶段。在具体操作时,可使用开沟器对平整后土地开沟后进行人工播种,也可使用免耕机或自制播种器进行开沟播种,播种完毕后使用钉耙随即覆土,随后使用镇压器或石碾镇压播种区域即可。为了确保顺利出苗,应在播种后进行灌溉,包括自然灌溉或/和人工灌溉。若荒滩地区水资源匮乏或缺乏人工灌溉条件,则可在雨季利用干埋等雨播种技术,实现自然灌溉,具体是指:在雨季将土地整理完毕,通过当地天气预报获知降雨状况,选择在小到中雨降雨日前的3?5日完成播种;若播种后3?5日顺利降雨,则降雨后无需人工灌溉,若在预期时间内未顺利降雨,应立即进行人工灌溉。若荒滩地区的灌溉条件良好,则可在春、夏、秋三季随时播种,播种后立即进行人工灌溉,优选为播种后3?5日内进行人工灌溉,还可在入冬前和春季返青后均进行人工灌溉。所述人工灌溉深度优选为浸透土层深度20?25cm,以喷灌方式为宜,亦可漫灌。所述自然灌溉和人工灌溉可结合使用,在节省灌溉用水的同时大大提高种子出苗率和种苗存活率。本专利技术所述人工管护是指对荒滩地上形成的无芒雀麦草层进行刈割,所述人工管护的周期为播种后2?3年,包括播种当年。在播种当年,刘割时间和刈割后留茬高度是人工管护的重点,不适宜的刈割时间或留茬高度均会大大降低种苗越冬率,严重影响次年植株返青成活率,最终导致植被恢复失败。具体而言,在播种当年霜降前I个月,若无芒雀麦草层高度大于25cm,则进行刈割,并确保留茬高度为5?1cm;若无芒雀麦草层高度不大于25cm,则不进行刈割。在次年植株返青后,即可根据草层高度每年刈割I?3次,每次刈割的留茬高度均为5?10cm。连续人工管护2?3年(含播种当年),即可停止人工管护,植被进行自然恢复演替,从而实现无人工管护下的自然植被恢复。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I) 土地整理:刈割荒滩地上原有植物,进行15?25cm的土壤深耕,清除土壤中残留木本植物根系以及直径大于20cm的石块,将土壤中的大土块破碎,平整土地;(2)在雨季进行播种:在所述平整后的土地上开深度10?15cm的沟;根据天气预报,在小到中雨降雨日前的3?5日,在所述沟内播种无芒雀麦草种,所述草种的发芽率为85 %以上、净度大于90 %、播种量I 2kg/亩;播种后覆盖厚I?2cm的土层,镇压播种区域;(3)灌溉:利用播种后3?5日降的小到中雨进行自然灌溉;(4)人工管护:在播种当年霜降前I个月时,若草层高度大于25cm,则刘割至留茬高度5?10cm,若草层高度不大于25cm则不进行刘割;自播种次年起,每年Xll割I?3次,每次XlJ割至留茬高度5?10cm;2?3年(含播种当年)后停止刈割,即可。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I) 土地整理:刈割荒滩地上原有植物,进行15?25cm的土壤深耕,清除土壤中残留木本植物根系以及直径大于20cm的石块,将土壤中的大土块破碎,平整土地;(2)在春、夏或秋季进行播种:在所述平整后的土地上开深度10?15cm的沟,在所述沟内播种无芒雀麦草种,所述草种的发芽率为85%以上、净度大于90%、播种量2 2kg/亩;播种后覆盖厚I?2cm的土层,镇压播种区域;(3)灌溉:播种后3?5日内,采用喷灌或漫灌方式进行人工灌溉,至浸透土层深度20?25cm;(4)人工管护:在播种当年霜降前I个月时,若草层高度大于25cm,则刘割至留茬高度5?10cm,若草层高度不大于25cm则不进行刘割;自播种次年起,每年Xll割I?3次,每次XlJ割至留茬高度5?10cm;2?3年(含播种当年)后停止刈割,即可。采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法进行荒滩地的植被修复,可以使荒滩地植被在短时间内快速建植,形成有效的地表覆盖度,既可防止土壤养分随风蚀水蚀流失,增加土壤,保肥地力,又可减少土壤水分蒸散,增加持水力,涵养水源,为荒滩地植物生长提供有利条件,植物顺利完成生长发育繁殖等各个阶段的生活史,进一步增加土壤种子库和植物繁殖体数量,促使整个植物生态系统进入正常的恢复演替,最终建立荒滩地植被长期有效覆盖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持续发挥的友好型生态环境。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显著优势:本专利技术在植被修复的过程中,只需一次播种,无需以后多次重复播种,而且植被修复初期技术成本仅限于草种和土地整理费用,之后的草地管护仅仅是刈割,实际操作步骤少,简单易行,成本低,耗能少,工序简单,见效快,便于实际应用推广,而且技术实施后的植被覆盖率高,恢复效果稳定。【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实施例1:密云水库库区荒滩地植被恢复2006年,在北京密云水库库区300亩植被覆盖度不足20%的荒滩地上,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荒滩地植被快速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采用深开沟、浅覆土的方式在荒滩地上播种无芒雀麦,播种后人工管护2~3年,即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铁军庞卓胡炜阚海明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