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阀改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240060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15 01:50
一种电磁阀改良结构,由一阀结构部、一切换部、一电磁结构部所一体构成,将一阻气件设置于一双动接管与一双动管路交接的位置处,透过设置于一气室出气孔不同式样的一气密构件,能更有简单切换安全复归或双动模式,不需要考虑该气室的有无亦不需要额外配管与该气室连通,不但节省了制造该气室的成本更可灵活的改变安全复归模式与双动模式之间的切换,而装设一单向阀于该阀结构部,能让气体分别流至汽缸的气室与汽缸的内部容置空间,解决气室积油积水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为一种电磁阀,尤指一种电磁阀改良结构,将一阻气件设置于一双动接管与一双动管路交接的位置处,透过设置于一气室出气孔不同式样的一气密构件并结合一手动切换部,能更有效率的切换电磁阀安全复归或双动模式;装设一单向阀于该阀结构部,能让气体分别流至汽缸的气室与汽缸的内部容置空间,解决气室积油积水的问题;各管路连通的设计可将气压源的气体导入汽缸,并藉由控制气体流向达到阀体开闭的功能。
技术介绍
参阅图15的习用技术,该习用技术不论为安全复归或是双动模式下,若遇到气压源不供气时,若要是一汽缸6关闭,必须要转动连接该汽缸6的一握持部70,该握持部一端设置一螺杆71,该螺杆71上设有一螺纹711,该螺纹711与设置于该汽缸6内部的一齿轮轴69相互啮合,透过旋转该握持部70使该齿轮轴69转动,让分别设置于该齿轮轴69两侧的一活塞62相向靠近并带动阀体关闭。上述中,若该汽缸6为小型的或许能使用者还能轻松转动该握持部70,但假若使用的该汽缸6大型机台需求的大型汽缸,要透过手动转动该握持部70费时费力,因此习用技术仍有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磁阀改良结构,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解决气室积油积水的问题,并藉由控制气体流向达到阀体开闭的功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电磁阀改良结构,包含:一阀结构部,包含与该阀结构部的长边同向并贯穿该阀结构部一滑槽、一单动管路及一双动管路,该滑槽设置一活塞轴,该双动管路分别于侧边连通一气室出气孔及一中继孔且该中继孔连通该滑槽,于该阀结构部于周缘分别设有一1号孔、一2号孔、一3号孔、一4号孔、一5号孔和一6号孔,该1号孔及该6号孔连通该单动管路,该2号孔至该5号孔分别连通该滑槽;一切换部,该切换部设置于该阀结构部上方;一电磁结构部,该电磁结构部由一固定部设置一作动块并结合一手动切换部而成,该电磁结构部设置于该切换部上方;其特征在于:该切换部与长边同向的内部设置一横通管,一单动接管及一双动接管分别垂直设置于该横通管两侧边并与该横通管连接,一通连管路垂直贯穿该切换部与该横通管呈垂直但不相通;一下通道,该下通道设置于该阀结构部底面长边同向的内底部,该下通道连通该单动管路及该双动管路;一单向阀,该单向阀设置于该阀结构部内部;一气密构件设置于该气室出气孔;及一阻气件,该阻气件设置于该双动接管与该双动管路交接的位置处。其中,该手动切换部的内部设置一旋枢纽,该旋枢纽一端设置一凸部。其中,该气密构件为一气密垫片或一气密环。其中,于该阀结构部左右两侧端面分别设置一补气泄压阀。其中,该横通管一侧边设置一抵压件,该抵压件恰与该横通管的管径相当。其中,该单向阀设置于该单动管路的接近该下通道的交接处,该单向阀的一进气口朝向一气压源的方向且不会抵压该1号孔。其中,该单向阀设置于该下通道,且该单向阀的一进气口朝向一气压源的方向。其中,该单向阀设置于该双动管路的接近该下通道的交接处,该单向阀的一进气口朝向一气压源的方向且不会抵压该5号孔。通过上述结构,本技术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1、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功能全面;2、解决了习用水气或润滑油先通过各气室并积累造成各气室容纳气体体积减少,以及让润滑油或水气无法到达各容置空间达到润滑效果的问题,进一步增加了作动效率;3、透过气密构件设置让电磁阀结构可直接与汽缸结合,仅需装设供气装置即可使双动模式变回安全复归模式,节省了成本,更可灵活的改变安全复归模式与双动模式之间的切换。有关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功效,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详细说明于后,相信本技术上述的目的、构造及特征,当可由的得一深入而具体的了解。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正面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背面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A:为图3中的部分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立体透视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阀结构部另一面的立体透视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结合汽缸的立体示意图(一)。图7A:为本技术的结合的汽缸立体局部剖面示意图。图7B:为本技术的结合汽缸的剖面示意图(二)。图7C:为本技术的结合汽缸的剖面示意图(三)。图8:为本技术的通电供气时使用安全复归模式立体透视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的未通电供气时使用安全复归模式立体透视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的未通电不供气时透过手动逆时针转动转子并按压补气泄压阀让气体泄气汽缸打开的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的未通电不供气时透过手动顺时针转动转子并按压补气泄压阀让气体泄气汽缸关闭的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的未通电不供气时透过另一补气泄压阀供气及透过手动切换部转动让气体流通压抵活塞轴的示意图。图13A:为本技术的通电供气时安全复归模式电磁结构部动作示意图。图13B:为本技术的未通电供气时安全复归模式电磁结构部动作示意图。图13C:为本技术的通电不供气时安全复归模式电磁结构部动作示意图。图13D:为本技术的未通电不供气时透过手动逆时针转动转子并按压补气泄压阀让气体从气室泄气汽缸打开的动作示意图。图13E:为本技术的未通电不供气时透过手动顺时针转动转子并按压补气泄压阀让气体泄气汽缸关闭的动作示意图。图14A:为本技术的通电供气时双动模式电磁结构部动作示意图。图14B:为本技术的未通电供气时双动模式电磁结构部动作示意图。图14C:为本技术的通电不供气时双动模式电磁结构部动作示意图。图14D:为本技术的通电不供气时透过另一气压源通气至补气泄压阀作为气压源的动作示意图。图15:为习用透过握持部转动汽缸内部的齿轮轴的动作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阅图1~图14D,本技术为一种电磁阀改良结构,包含有:一阀结构部21,包含与该阀结构部21的长边同向并贯穿该阀结构部21的一滑槽22、一单动管路213及一双动管路214,该滑槽22设置一活塞轴2100,该双动管路214分别于侧边连通一气室出气孔212及一中继孔210且该中继孔210连通该滑槽22,于该阀结构部21于周缘分别设有一1号孔215、一2号孔216、一3号孔217、一4号孔218、一5号孔219、一6号孔220,该1号孔215及该6号孔220连通该单动管路213,该2号孔216至该5号孔219分别连通该滑槽22;一切换部25,该切换部...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磁阀改良结构,包含:一阀结构部,包含与该阀结构部的长边同向并贯穿该阀结构部一滑槽、一单动管路及一双动管路,该滑槽设置一活塞轴,该双动管路分别于侧边连通一气室出气孔及一中继孔且该中继孔连通该滑槽,于该阀结构部于周缘分别设有一1号孔、一2号孔、一3号孔、一4号孔、一5号孔和一6号孔,该1号孔及该6号孔连通该单动管路,该2号孔至该5号孔分别连通该滑槽;一切换部,该切换部设置于该阀结构部上方;一电磁结构部,该电磁结构部由一固定部设置一作动块并结合一手动切换部而成,该电磁结构部设置于该切换部上方;其特征在于:该切换部与长边同向的内部设置一横通管,一单动接管及一双动接管分别垂直设置于该横通管两侧边并与该横通管连接,一通连管路垂直贯穿该切换部与该横通管呈垂直但不相通;一下通道,该下通道设置于该阀结构部底面长边同向的内底部,该下通道连通该单动管路及该双动管路;一单向阀,该单向阀设置于该阀结构部内部;一气密构件设置于该气室出气孔;及一阻气件,该阻气件设置于该双动接管与该双动管路交接的位置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磁阀改良结构,包含:
一阀结构部,包含与该阀结构部的长边同向并贯穿该阀结构部一滑槽、一单动管路及
一双动管路,该滑槽设置一活塞轴,该双动管路分别于侧边连通一气室出气孔及一中继孔
且该中继孔连通该滑槽,于该阀结构部于周缘分别设有一1号孔、一2号孔、一3号孔、一4号
孔、一5号孔和一6号孔,该1号孔及该6号孔连通该单动管路,该2号孔至该5号孔分别连通该
滑槽;
一切换部,该切换部设置于该阀结构部上方;
一电磁结构部,该电磁结构部由一固定部设置一作动块并结合一手动切换部而成,该
电磁结构部设置于该切换部上方;
其特征在于:
该切换部与长边同向的内部设置一横通管,一单动接管及一双动接管分别垂直设置于
该横通管两侧边并与该横通管连接,一通连管路垂直贯穿该切换部与该横通管呈垂直但不
相通;
一下通道,该下通道设置于该阀结构部底面长边同向的内底部,该下通道连通该单动
管路及该双动管路;
一单向阀,该单向阀设置于该阀结构部内部;
一气密构件设置于该气室出气孔;及
一阻气件,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嘉铭王水河
申请(专利权)人:美商·易斯拓克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美国;US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