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水域生态修复的复合生物操纵方法,包括:以系统中浮游植物生长为启动;然后,移植浮游动物到水体,对水体的藻类进行控制;种植水生植被;水生植物生长成功后,开始投放青虾,米虾,小型鱼类,小型肉食性鱼类,大型肉食性鱼类以及软体动物。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法解决集成生物操纵中各个技术关键,全面而系统重建水域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延长和增加生物群落的复杂性,增加系统的稳定性,实现其固定和循环营养的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域生态修复净水渔业
,特别涉及。
技术介绍
中国的水域生态系统呈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程度,主要的湖泊,如太湖、巢湖、滇池等都呈现严重的富营养化。无锡太湖水污染事件影响市民的供水,盐城市由于城市供水污染导致城市停水多日。如何进行这些水体的生态修复呢?在中国面源污染如此之重的情况下,如何控制内、外源污染,减少蓝藻的发生。为此,国内出现多种生态修复技术,在云南滇池,太湖五里湖,贡湖湾都在进行类似的大规模生态修复项目。随着全球城市化的发展,不仅带来了对环境资源的巨大破坏;也造成了严重的水体污染,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对公共河流、湖泊的污染,景观水体也受到面源污染和空气污染的沉降。蓝绿藻之所以爆发,是因为人类的各种生产活动,向河流、湖泊等水体排放过多氮、磷营养物质;在湖泊生态自净能力遭到破坏的情况下,氮、磷等营养物质不断在水体中大量积累,导致单细胞藻类,特别是蓝绿藻泛滥成灾,严重污染水体。纵观全球,几乎所有的湖泊水体都存在大大小小的富营养化问题,而藻类的水华爆发则是许多富营养化了的湖泊和水体面临的挑战。如何控制藻类水华暴发,进而恢复湖泊水体的原有生态?恢复人类生存所需的洁净水源?这已成为世界难题。现在有各种有关水处理的相关理论,如磁化水理论、营养氧化分解理论、生态湿地等。1、磁化水理论--起源于日本原理:来自于大洋环流切割地磁:因为有地磁偏角:磁轴与地球自转轴的夹角为11.5度。主要作用:形成小分子水,水分子之间作用力重组,恢复水活性。一般要达到强磁水平(5000高斯以上)造价很大,起作用时对人和设备负面影响较大。现主要用于水族设备和农业增产:如:无土栽培,每立方水体强磁力成本15—25万日元。2、营养氧化分解理论一一起源于美国原理:来自于燃烧过程中氧化分解:任何有机质的任何存在形式,最终都要经过氧化分解才能彻底转化为无机态。主要作用:含碳有机质通过氧化分解终为二氧化碳回到空气;含氮有机质通过氧化分解终为硝化态氮,再通过脱氮成为氮气回到空气;效果成本:含氧量越高的效果越明显,但成本要高很多;一般在水族馆中采用溴氧效果更显著,甚至还可以杀菌。存在设备上的二次污染和定期更换,用于集中式水处理。现主要采用形式:气暴、增氧船、污水处理厂等;3、微生物分解理论——目前应用最广泛原理:来自于生态平衡中的分解者理论,也可以说是氧化分解理论的提升理论。主要作用:通过有益微生物加速有机个体、有机腐质、有机碎肩的分解;甚至培养特殊微生物对特定点源污染进行专门处理(如医院污水)。效果成本:用于集中式水处理或点源水污染;速效,但效果持续时间短,需要反复加菌,一般大水面仅限于治表,否则成本会不断增大。应注意产品质量的把握,容易引起生态灾难。现主要采用形式: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和特殊工厂、医院等点源污染。4、化学法化学法治理水污染一一包括使用无机和有机化学试剂除藻;无机化学药剂沉淀底泥;天然生物中提取的活性化学物质抑藻;原位土壤变性絮凝剂等。化学法的优点:速效,成本很低;化学法的弊端:仅限于治表;效果持续时间也不长;对水体有负面效应:对水体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影响供水、娱乐功能发挥,公众难以接受;潜在的、长远的生态危害:工程中采用的絮凝除磷剂包括铝盐、铁盐、铜盐和飞灰等;工程中采用的酸碱活性物质。5、物理法物理法治理水污染一一包括外源截污:引流冲污:底泥疏浚:曝气复氧:机械除藻:人力捕捞除藻:电磁法除藻:微波技术除藻:改道导流:富营养水灌溉等。物理法大部分是采取的一些大型工程措施:一般成本较高,效果不甚显著;是很好的应急措施之一;此外,物理法并没有消除污染:要么是改变污染形式,要么就是转移污染位置;物理法可以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6、生态工程法一一成功用于造纸厂污染,浮岛包括环境生态工程及物理生态工程:环境生态工程如构建湖滨沿岸带湿地、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等(主要指挺水和浮叶植被生态修复);物理生态工程是通过管理、物理措施和移植生物种群等措施(要求水体本身具有相当大的透明度);生态工程法造价高;水质效果往往和理论值接洽不上;维护成本也很高。7、生物操纵法种植水上植物操纵:同时会引起部分水下生物和底泥生物,特别是沉水植物的死亡;它们的弊端远远大于它们带来的好处;动物生物操纵生态修复分成三种类型:凶猛鱼类操纵适用于水质很好,生态健全的水体;滤食性鱼类操纵适用于水质较好,生态稳定的水体;食藻虫操纵适用于生态平衡破坏,藻类水华严重的水体;难点之一是消化蓝藻性能的有效性;难点之二是在野外有毒藻类环境中种群生存的稳定性;重点是生态作用的廷伸效应。生物操纵又分为经典的生物操纵和非经典的生物操纵,非经典就是直接以鲢投放,和直接投放浮游动物为主要的方式;还有种植水生植物为主的生物操纵方法;所以这些方法,其实都有一定应用效果,但也有一定的应用范围;鲢的生物操纵,作为非经典的操作方法,在云南滇池,太湖,在新安江水库都得到大量的应用。但是总体上只有新安江水库表现出较好的效果,这和新安江水库水体较深,面源污染并不是太大所致。而其它浅水性湖泊并没有很好的表现,这和鲢鱼的特点有关。生物操纵在世界上多个区域有成功的经验,对于大型水体,控制污染源在短时间内是难以获得生态效果的。鉴于生物操纵的低成本,在各个水源性水库和湖泊中有应用。成功前提主要是磷低于一定浓度,沉水植被生长要有一定面积,能够成功控制鱼类种群发展。滤食性鱼类在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中有重要作用,20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通常是从外源营养物输入及初级生产力入手,探讨水质变化及初级生产力水平对生物群落的影响。如:物理和化学因素—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类,即所谓上行途径(Bottom upapproach)。国际和国内都以开发水体生物生产力为主导,有力地推动了内陆水体生态系统的研究和内陆水体渔业的发展。其后,人们迅速认识到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脆弱性与不稳定性,将注意力从生产力开发转移到环境保护上来,八十至九十年代,人们采用了另一种研究途径(或视角):即探讨食物链上层生物的变化对下层生物、初级生产力及水质的影响,即下行效应(Top down当前第1页1 2 3 4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域生态修复的复合生物操纵方法,包括:(1)以系统中浮游植物生长为启动;(2)然后,移植浮游动物到水体,对水体的藻类进行控制;(3)种植多样的水生植被;(4)水生植物生长成功后,开始投放青虾,米虾,小型鱼类,小型肉食性鱼类,大型肉食性鱼类以及软体动物。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管卫兵,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苏沃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