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初期雨水及消防废水的收集和利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212197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12 17: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初期雨水及消防废水的收集和利用装置,包括应急池和集水提升井,应急池与集水提升井通过电动靠壁式圆闸门串通;应急池内设有第二液位计;集水提升井内设有第一、二提升泵及管路和第一液位计,第一、二提升泵及管路出水均通过排水管道排出;排水管道连接厂区绿化管网、污水处理站和应急池,集水提升井进口端连接市政雨水接纳井、厂区污水井;PLC控制装置连接第一、二液位计和系统各管路及阀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最大程度的利用应急池的容积,保证应急池上部不留无效容积,节省建造成本,减少应急池池底开挖深度,降低池底打桩几率,并能方便施工;对应急池洁净集水进行回收利用,能为厂区节省大量的自来水消耗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初期雨水及消防废水的收集和利用装置,适用于化工厂区下雨时无火灾发生、火灾发生时不下雨、火灾发生时同时下雨等各种情况的初期雨水或消防废水收集,能有效防范化工厂区的初期雨水或消防废水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同时能确保厂区排水系统在上述各种情况下都能正常使用,保障产区生产的正常运行,属于环境保护

技术介绍
2005年11月发生的松花江水体污染事件,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没有完善的事故废水导排系统和足够容量的应急事故水池,导致爆炸事故发生后含有大量苯、硝基苯等有毒有害物料的消防废水进入松花江,造成松花江水体严重污染。GB50483-2009《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以及中国石化建标43号《关于印发“水体污染防控紧急措施设计导贝Γ的通知》规定:化工建设项目应设置应急事故水池,以保证事故时能有效地接纳装置排水、消防废水、初期污染雨水等污染水,避免事故废水进入水体造成污染。化工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报告一般要求事故应急水池需收集厂区初期雨水和消防废水,对于不同的化工厂房由于厂区面积以及消防灭火水量的差异,应急水池容积也会有很大差别,但是一般来说应急水池的有效收集容积都很大,很多化工厂房的应急池有效容积甚至超过1000m3。为了节约建造成本,一般化工项目设计都利用厂区内的雨水管网系统收集厂区初期雨水和消防废水,并通过关闭雨水管网末端控制阀门和打开应急池进水阀门,将初期雨水和消防废水收集到事故应急池内;当应急池完成对初期雨水和消防废水的收集后,打开管网末端控制阀并关闭应急池进水阀门,将后期洁净雨水排入市政雨水管网。由于厂区雨水管网为重力排水,对于较大的厂区而言,末端雨水管管底标高会很深(很可能在地面标高3m以下),而且应急池最高液位不能高于收集总管的末端管底标高,以免管网中储存大量的初期雨水和消防废水,导致无法开启管网末端控制阀将后期的洁净雨水排入市政雨水管网,厂区积水严重时淹没厂房影响正常的生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同时,常规设计应急池上部会有2?3m左右的无效空间,造成大量施工材料的浪费;而且部分水池由于池底较深需要在水池底部打粧甚至需要通过专家的评审和论证方可施工,施工难度加大;此外,常规设计对应急池内的集水处置一般有两种方法:1、将受污染的集水送至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排放;2、将洁净集水直接排放。这两种方法均会导致造价昂贵的应急池收集的大量水资源白白浪费产生不了任何经济价值。因此,为了解决上述的浪费和施工困难等技术问题,确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改良结构和高效的初期雨水及消防废水收集和利用装置,以克服原有设计中的所述技术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收集和利用初期雨水及消防废水的,能节约水池建设成本、方便施工并能回收利用水资源的装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初期雨水及消防废水的收集和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应急池和集水提升井,应急池与集水提升井共用池壁上设有第一电动靠壁式圆闸门,使应急池和集水提升井能够串通;应急池内设有第二液位计;集水提升井内设有第一提升栗及管路、第二提升栗及管路、第一液位计,第一提升栗及管路及第二提升栗及管路出水均通过第三排水管道排出;第三排水管道连接三路管道:第一路通过第四排水管道接至厂区绿化管网或中水回用系统;第二路通过第五排水管道接至污水处理站;第三路通过第六排水管道将厂区初期雨水/消防废水提升进入应急池;集水提升井进口端通过第二电动靠壁式圆闸门与第二排水管道连接,第二排水管通通过第一雨水井与第一排水管道、第七排水管道、第九排水管道连接,第七排水管道与市政雨水接纳井连接,第九排水管道与厂区污水井连接;第一液位计、第二液位计均连接PLC控制装置,PLC控制装置还连接第一电动靠壁式圆闸门、第二电动靠壁式圆闸门、第一提升栗及管路、第二提升栗及管路和声光报警系统。优选地,所述应急池内的第二液位计设有:液位L1-第二排水管道的管底标高,液位L2-初期雨水和消防废水液位标高液位,L3-初期雨水液位标高,液位L4-消防废水液位标高,液位L5-应急池池底标高。优选地,所述应急池与集水提升井共用池壁处设有集水坑,坑底低于应急池底0.6m, BP坑底标高为L5-0.6m,所述第一电动靠壁式圆闸门贴坑底安装。优选地,所述应急池内设有用于检测应急池内收集废水水质的水质检查仪表。优选地,所述应急池设有人孔、不锈钢爬梯和通气管。优选地,所述集水提升井内的第一液位计设有:液位L5-应急池池底标高(第一提升栗及管路和第二提升栗及管路的停栗控制液位),液位L1-第二排水管道的管底标高,液位Ll+0.3M-第一提升栗及管路启动控制液位,液位Ll+0.5M-第二提升栗及管路启动控制液位,液位Ll+0.6M-声光报警控制液位。优选地,所述第一雨水井内设有用于监控来自第一排水管道的水质的在线水质监测仪。优选地,所述第七排水管道上设有第一电动蝶阀,所述第九排水管道上设有第二电动蝶阀;第一电动蝶阀、第二电动蝶阀均连接所述PLC控制装置。优选地,所述第四排水管道上设有第一电动闸阀,所述第五排水管道上设有第二电动闸阀,所述第六排水管道上设有第三电动闸阀;第一电动闸阀、第二电动闸阀、第三电动闸阀均连接所述PLC控制装置。优选地,所述应急池、集水提升井的内壁敷设有防水涂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相比于传统应急池的液位不能超过LI,池顶留有大量的无效空间(地面标尚L7与标尚LI的差值一般为3m左右),储存废水需在LI以下导致应急池底标尚L5标尚要加深3m左右;改进后的应急池内最尚收集液位L2接近于池顶标高L7,能够最大程度的利用应急池的容积保证应急池上部不留无效容积节省建造成本,减少应急池池底开挖深度3m左右,这样能降低池底打粧的几率并能方便施工;改进后应急池的洁净集水进行回收利用,能为厂区节省大量的自来水消耗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初期雨水及消防废水的收集和利用装置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剖面图;附图标记说明:I为应急池、2为集水提升井、3为第一电动靠壁式圆闸门、4为第二电动靠壁式圆闸门、5为第二排水管道、6为第一提升栗及管路、7为第二提升栗及管路、8为第三排水管道、9为第一电动闸阀、10为第四排水管道、11为第二电动闸阀、12为第五排水管道、13为第三电动闸阀、14为第六排水管道、15为第一排水管道、16为第一雨水井、17为第七排水管道、18为第一电动蝶阀、19为第八排水管道、20为市政雨水接纳井、21为防水涂层、22为第一液位计、23为第二液位计、24为第二电动蝶阀、25为第九排水管道、26为在线水质监测仪、27为PLC控制柜、28为水质检查仪表、29为人孔、30为钢爬梯、31为通气管、32为厂区污水井、33为声光报警。【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更明显易懂,兹以一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本实施例提供的初期雨水及消防废水的收集和利用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应急池1、集水提升井2,应急池I与集水提升井2共用池壁上设有第一电动靠壁式圆闸门3,使应急池I和集水提升井2能够串通;应急池I内设有第二液位计23,水质检查仪表28;集水提升井2内设有第二电动靠壁式圆闸门4、第一提升栗及管路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初期雨水及消防废水的收集和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应急池(1)和集水提升井(2),应急池(1)与集水提升井(2)共用池壁上设有第一电动靠壁式圆闸门(3),使应急池(1)和集水提升井(2)能够串通;应急池(1)内设有第二液位计(23);集水提升井(2)内设有第一提升泵及管路(6)、第二提升泵及管路(7)、第一液位计(22),第一提升泵及管路(6)及第二提升泵及管路(7)出水均通过第三排水管道(8)排出;第三排水管道(8)连接三路管道:第一路通过第四排水管道(10)接至厂区绿化管网或中水回用系统;第二路通过第五排水管道(12)接至污水处理站;第三路通过第六排水管道(14)将厂区初期雨水/消防废水提升进入应急池(1);集水提升井(2)进口端通过第二电动靠壁式圆闸门(4)与第二排水管道(5)连接,第二排水管通(5)通过第一雨水井(16)与第一排水管道(15)、第七排水管道(17)、第九排水管道(25)连接,第七排水管道(17)与市政雨水接纳井(20)连接,第九排水管道(25)与厂区污水井(32)连接;第一液位计(22)、第二液位计(23)均连接PLC控制装置(27),PLC控制装置(27)还连接第一电动靠壁式圆闸门(3)、第二电动靠壁式圆闸门(4)、第一提升泵及管路(6)、第二提升泵及管路(7)和声光报警系统(3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居志华张萌单志俊马煜敏王峰许晶晶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海诚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