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晚期食管癌的中药制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203399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12 11: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中医中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治疗晚期食管癌的中药制剂,由以下中药原料配制而成:党参、焦白术、茯苓、陈皮、川芎、熟地黄、白芍、没药、沉香、元胡、白屈菜、丁香、天葵子、人参、麦冬、冬凌草、急性子、莪术。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所使用的中药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诸药相和具有促进益气补血、缓解痛、梗、衰等症候、解毒抗癌的功效,治疗气血双亏型食管癌具有疗效确切、见效快、治愈率高、无副作用等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中医中药
,特别涉及一种治疗晚期食管癌的中药制剂
技术介绍
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全世界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食管癌。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各国差异很大。我国是世界上食管癌高发地区之一,每年平均病死约15万人。男多于女,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食管癌典型的症状为进行性咽下困难,先是难咽干的食物,继而是半流质食物,最后水和唾液也不能咽下。食管癌发生的原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本病发生的原因是综合的、复杂的和多方面的,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一)化学原因:某些亚硝胺类化合物能引发食管癌。高发区的人民喜吃酸菜,经测定和分析表明,这种酸菜中含有亚硝酸盐、硝酸盐、二级胺等,这些化学物质都是亚硝胺的前身物。食用的酸菜量与食管癌的发病率成正比。(二)霉菌污染:有些食管癌高发地区的人民食用霉变食物的情况比较普遍,粮食霉菌污染的情况较严重。食用发霉食物与食管癌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三)营养和微量元素:综观世界食管癌高发区,一般都在土地贫瘠、营养较差的贫困地区、膳食中缺乏维生素、蛋白质和必需脂肪酸。这些成分的缺乏,可以使食管粘膜增生、间变,进一步可引起癌变。(四)环境生态条件:调查表明,食管癌的高发地区多为干旱丘陵地带或山区,常年降雨量少,干旱季节多,土壤PH值与食管发病呈正相关,高发地区农作物多以干旱作物为主,如玉米、红薯等,而蔬菜水果少。高发区土壤中所含钼、锌、铜、锰等元素较低。(五)食管的局部损伤:长期喜进烫热的饮食也可能是致癌的因素之一。各种原因引起的经久不愈的食管炎,可能是食管癌的前期病变,尤其伴有间皮细胞形成者癌变危险性更大。有报道,食管炎和食管癌关系十分密切,食管炎往往比食管癌早发10年左右。(六)烟酒嗜好:长期吸烟和饮酒与食管癌的发病有关。有人研究,大量饮酒者比基本不饮酒者发病率要增加50余倍,吸烟量多者比基本不吸烟者高7倍,酗酒嗜烟者的发病率是既不饮酒又不吸烟者的156倍。尤其是饮烈性酒者患食管癌的危险性更大。传统中医认为食管癌的病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七情郁结,脾胃受损。如明代李中梓说:“忧思悲恚则脾胃受伤,津液所耗,郁气生痰,痰塞不通,气则上而不下,防碍道路,饮食难进,噎塞所由成也”。《医统释膈症》说:“噎膈始因酒色过度,继以七情所伤”,这些都说明了噎膈的病因与七情郁结和脾胃损伤有密切关系。(二)气滞血瘀,痰湿不化,认为食管中的有形人物,主要是由于气血不和,气血凝滞及痰湿不化而成的。(三)气血亏损,年高体衰,如《医贯》所说:“惟年高者有之”,说明了年高之人,脏腑虚弱则可能患食管癌。根据中医辨证分型,食管癌主要分为肝郁气滞型、瘀毒内阻型、脾虚痰湿型、阴虚内热型和气血双亏型,其中,晚期食管癌主要常见证型为气血双亏型。针对于晚期食管癌患者,病情较重,并发症较多,身体状况很差,部分有机会手术者一旦经历手术后,身体很容易无法耐受进一步的放化疗。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食管癌方面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作用范围较广,无论是配合手术,放疗化疗的同时,还是晚期食管癌术后或者不宜放化疗者,均可采用中医药治疗。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晚期食管癌的中药制剂,尤其适用于治疗气血双亏型食管癌,其疗效显著、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申请人在大量临床中总结发现,传统的中医治疗食管癌只简单的根据辨证分型施治,疗效不够明显,甚至经常出现无效的结果。申请人认为中医治疗食管癌中辨证施治应当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同时要对晚期食管癌的症候做针对性治疗,因此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治疗晚期食管癌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数的中药原料配制而成:党参20?30份、焦白术20?30份、茯苓15?20份、陈皮15?20份、川芎15?20份、熟地黄20?25份、白芍20?25份、没药10?15份、沉香10?15份、元胡5?10份、白屈菜5?10份、丁香10?15份、天葵子1?15份、人参15?20份、麦冬15?20份、冬凌草5?1份、急性子5?1份、莪术5?1份。其中,优选方案如下: 可以由以下重量份数的中药原料配制而成:党参20份、焦白术20份、茯苓15份、陈皮15份、川;15份、熟地黄20份、白芍20份、没药10份、沉香10份、元胡5份、白屈菜5份、丁香10份、天葵子1份、人参15份、麦冬15份、冬凌草5份、急性子5份、莪术5份。也可以由以下重量份数的中药原料配制而成:党参30份、焦白术30份、茯苓20份、陈皮20份、川芎20份、熟地黄25份、白芍25份、没药15份、沉香15份、元胡10份、白屈菜10份、丁香15份、天葵子15份、人参20份、麦冬20份、冬凌草10份、急性子10份、莪术10份。也可以由以下重量份数的中药原料配制而成:党参25份、焦白术25份、茯苓18份、陈皮18份、川芎18份、熟地黄22份、白芍22份、没药12份、沉香12份、元胡8份、白屈菜8份、丁香12份、天葵子12份、人参18份、麦冬18份、冬凌草8份、急性子8份、莪术8份。将上述各原料药制成本专利技术药物的具体制备方法是: 按照配方称取中药原料并加入到容器中,加水漫过药面浸泡10?20分钟,再加水没过药面3~5厘米,用武火煎煮至沸腾再改用文火煎煮20?30分钟,取滤液;然后再加水没过药面3?5厘米,用武火煎煮至沸腾再改用文火煎煮15?20分钟,然后去渣取滤液,两次滤液合并即可。用法:成人每次服用200~300mL,每日2次,饭后半小时温服,15天为一个疗程。药理分析: 党参:甘,平。归脾、肺经。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用于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焦白术:苦甘,温。入脾经、胃经。补脾,益胃,燥湿,和中,安胎。治脾胃气弱,不思饮食,倦怠少气,虚胀,泄泻,痰饮,水肿,黄疸,湿痹,小便不利,头晕,自汗,胎气不安。茯苓: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陈皮:苦、辛,温。归肺、脾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川芎:辛,温。归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熟地黄:味甘、性温。归肝,肾经。补血滋润,益精填髓。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崩不止,肝肾阴亏,潮热盗汗,遗精阳痿,不育不孕。 白芍: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用于头痛眩晕,胁痛,腹痛,四肢挛痛,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没药:苦,平。散瘀止痛,外用消肿生肌。用于跌打淤血肿痛,痈疽肿痛,胸腹诸痛;外用治疮口久不收敛。沉香:味辛、苦,性微温。归脾、胃、肾经。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用于胸腹胀闷疼痛,胃寒呕吐呃逆,肾虚气逆喘急。元胡:辛、苦,温。归肝、脾经。活血,利气,止痛。用于胸胁、脘腹疼痛,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跌扑肿痛。白屈菜:苦,凉。有毒。清热解毒,止痛,止咳。用于胃炎,胃溃疡,腹痛,肠炎,痢疾,黄疸,慢性气管炎,百日咳;外用治水田皮炎,毒虫咬伤。丁香:温中,暖肾,降逆。治呃逆,呕吐,反胃,湾痢,心腹冷痛,疾癖,油气,癣疾。天葵子:甘、苦,寒。归肝、胃经。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用当前第1页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治疗晚期食管癌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数的中药原料配制而成:党参20~30份、焦白术20~30份、茯苓15~20份、陈皮15~20份、川芎15~20份、熟地黄20~25份、白芍20~25份、没药10~15份、沉香10~15份、元胡5~10份、白屈菜5~10份、丁香10~15份、天葵子10~15份、人参15~20份、麦冬15~20份、冬凌草5~10份、急性子5~10份、莪术5~10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荣华董方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