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规划优化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接入配电系统方案的综合优化系统。
技术介绍
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远距离、超高压输电的弊端,并能满足用户越来越高的安全可靠性需求。但是配电网中大量出现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对传统配电网的经济性、可靠性等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还会影响到配电网的安全稳定性。目前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对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的发展方式和运营模式都需要不断创新,其接入配电系统需要得到有效的评估,因此研究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接入配电系统的综合评估技术非常重要。经对现有文献进行检索发现,现有文献中,张立梅、唐巍、赵云军等在《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21:132-135+140)上发表的《分布式发电对配电网影响的综合评估》通过分析DG接入对电网产生的各种影响,总结提出了反应电网网损、电压质量、可靠性、环境影响程度等的量化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接入配电系统方案的综合优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数据库模块,用于存储多种指标模型,每一指标模型包括至少一个指标;输入模块,用于根据数据库模块中的指标模型计算某一接入方案下的指标数据;分析模块,用于根据指标数据间的关系对指标进行约简,并计算约简后的各指标的模糊隶属度值;综合评估模块,用于利用组合赋权法获得各指标的权重值,并根据各指标的模糊隶属度值及权重值计算某一接入方案下的综合评价分值;优化输出模块,用于根据多个接入方案的某综合评价分值获取最优的接入方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1.一种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接入配电系统方案的综合优化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括:
数据库模块,用于存储多种指标模型,每一指标模型包括至少一个指标;
输入模块,用于根据数据库模块中的指标模型计算某一接入方案下的指标数
据;
分析模块,用于根据指标数据间的关系对指标进行约简,并计算约简后的各指
标的模糊隶属度值;
综合评估模块,用于利用组合赋权法获得各指标的权重值,并根据各指标的模
糊隶属度值及权重值计算某一接入方案下的综合评价分值;
优化输出模块,用于根据多个接入方案的某综合评价分值获取最优的接入方
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接入配电系统方案的综合优化
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库模块中存储的指标模型包括电能质量指标模型、可
靠性指标模型、经济性指标模型、灵活性指标模型、协调性指标模型和环境影响性
指标模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接入配电系统方案的综合优化
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能质量指标模型中的指标包括电压合格率、电压偏差率
和总谐波畸变率;
所述电压合格率用公式表示为:
所述电压偏差率用公式表示为:
所述总谐波畸变率THD用公式表示为:
THD=Σh=2HmaxXh2X1×100%]]>其中,Hmax为所计入的最高次谐波,X1为基波,Xh为第h次谐波分量;
所述可靠性指标模型中的指标包括短路电流、系统平均停电时间、系统平均停
电频率、用户平均停电时间和供电可靠率;
所述短路电流Sdl表示为:
Sdl=3UIf]]>其中,U为母线电压,If为最大短路电流;
所述系统平均停电时间SAIDI表示为:
所述系统平均停电频率SAIFI表示为:
所述用户平均停电时间表示为:
所述供电可靠率表示为:
所述经济性指标模型中的指标包括线损电量收益和电网缓建效益;
所述线损电量收益表示为:
线损电量收益(万元)=线损率降低百分比(%)×供电量(万千瓦时)
×购电价(元/千瓦时)
所述电网缓建效益Bupdate表示为:
Bupdate=3CmarUavΣi=1Nb(Ii1-Ii0)]]>其中,Cmar为折算到每年的单位容量裕度费用成本,Uav为平均额定电压,Nb分布
式电源和微电网与配电网互联的线路数,Ii0和Ii1分别为在第i条互联线路中DG接
入前后线路的电流;
所述灵活性指标模型中的指标包括线路最大负载率,表示为:
所述协调性指标模型中的指标包括容载比,表示为:
RS=SeiPmax]]>其中,RS为容载比,千伏安/千瓦,Pmax为年最大负荷日的最大负荷,万千瓦,Sei
\t为年最大负荷日投入运行的变电站i的总容量,万千伏安;
所述环境影响性指标模型中的指标包括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和新能源接入容
量所占比例;
所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为:
M=Sline×Ms其中,M为线损减少的CO2排放量,万吨,Sline为通过节能减排所减少的上网电
量,亿千瓦时,Ms为CO2排放系数;
所述新能源接入容量所占比例由清洁能源消纳电量与供电总容量作比得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接入配电系统方案的综合优化
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析模块包括:
指标约简子模块,用于根据指标数据计算同一指标模型中的两两指标间的相关
技术研发人员:郭海洋,程浩忠,柳劲松,刘舒,张沈习,胡枭,管晟超,肖远兵,葛亮,刘佳,张衡,张镒,王立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