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长寿命耐干转转子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139605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4-07 00: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长寿命耐干转转子泵,包括泵体和泵盖,泵体内设两个转子,两个转子分别通过上转轴和下转轴驱动,泵体后端设油箱盖,泵体和油箱盖合拢形成上油腔和下油腔,泵体内设第一耐磨板和第二耐磨板,泵盖内设前耐磨板,上油腔内的润滑油进入第一耐磨板、前耐磨板、第二耐磨板和下油腔并通过下油泵返回上油腔,泵体的环向内壁设上耐磨板和下耐磨板,上耐磨板的第二空腔连通上进液孔,下耐磨板的第二空腔连通下进液孔,第二空腔内可储存被输送的流体。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长寿命耐干转转子泵克服了传统转子泵严禁脱液空转的技术局限性,使用寿命大幅延长,且操作工的劳动强度得以减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转子栗
,尤其是涉及一种长寿命耐干转转子栗。
技术介绍
转子栗又称胶体栗、凸轮栗、三叶栗、万用输送栗等,转子栗属于容积栗。它是借助于工作腔里的多个固定容积输送单位的周期性转化来达到输送流体的目的。转子是栗用来输送流体的关键部件,转子旋转与栗体和栗盖摩擦生热,全靠转子输送的动态流体把这些热量带走,一旦流体被抽干或者接不上,操作工如果没有发觉,不及时关机,用不了几分钟,由于缺少了流动液体带走热量,密封装置、转子等好多零件都会被摩擦积累的热量烧坏,栗就得维修或更换,这种现象在不能间断的化工厂里尤其麻烦,操作工需要时刻监控栗的抽吸状态,连上厕所都要有替班轮换,非常不方便,急需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长寿命耐干转转子栗,克服了传统转子栗严禁脱液空转的技术局限性,使用寿命大幅延长,且操作工的劳动强度得以减轻,使用户在同等投入的前提下,保证了生产的稳定性,减少栗类的连续投入及设备的更换率。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长寿命耐干转转子栗,包括通过紧固件连接的栗体和栗盖,所述栗体内设有上下配合分布的两个转子,两个转子分别通过上转轴和下转轴驱动,所述栗体两侧分别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所述栗体后端设有油箱盖,所述油箱盖中部设有贴合栗体后端的横向的隔板,所述隔板将栗体和油箱盖之间的空间分隔成上油腔和下油腔,所述栗盖内设有与其内壁配套的8字形的前耐磨板,所述栗体内部后端设有与其内壁配套的后耐磨板,所述后耐磨板包括上下对称分布的第一耐磨板和第二耐磨板,所述第一耐磨板和第二耐磨板合并后形成8字形的截面,第一耐磨板和第二耐磨板的交界处设有垫条,所述前耐磨板、第一耐磨板和第二耐磨板的内部均设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使前耐磨板、第一耐磨板和第二耐磨板均形成前壁和后壁,前壁和后壁的厚度相等,前壁的厚度与第一空腔的厚度的比值为2:3?1:1,所述第一空腔内靠近前耐磨板、第一耐磨板和第二耐磨板的边缘处设有多个第一支撑柱,所述第一空腔内位于前耐磨板的上下部中心处均设有第一支撑柱,所述第一支撑柱的两端分别连接前耐磨板、第一耐磨板和第二耐磨板各自的前后壁,所述前耐磨板、第一耐磨板和第二耐磨板上均设有贯穿的通孔,所述通孔穿过第一支撑柱的中心,通孔内穿设第一螺钉将前耐磨板、第一耐磨板和第二耐磨板分别固定在栗盖和栗体上,所述前耐磨板的上下部中心处的第一螺钉外围分别设有贯穿前耐磨板的后壁和对应的第一支撑柱的进油流道和回油流道,所述进油流道的入口位于前耐磨板上部中心处的后壁上,进油流道的出口位于前耐磨板的上部中心处的第一支撑柱的下端的外壁上,进油流道从入口到出口逐渐向下倾斜,所述回油流道的入口位于前耐磨板的下部中心处的第一支撑柱的上端的外壁上,回油流道的出口位于前耐磨板下部中心处的后壁上,回油流道从入口到出口逐渐向下倾斜,所述前耐磨板的第一空腔底部设有贯穿栗盖的前外出油流道,所述第二耐磨板的第一空腔底部设有贯穿栗体的后外出油流道,所述第一耐磨板的第一空腔上部后方设有贯穿栗体后壁和第一耐磨板后壁的内出油流道,所述栗体的环向内壁上设有上下对称分布的弧形的上耐磨板和下耐磨板,所述上耐磨板和下耐磨板的内部设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二空腔使上耐磨板和下耐磨板均形成上壁和下壁,上壁和下壁的厚度相等,上壁的厚度与第二空腔的厚度的比值为2:3?1:1,所述第二空腔内设有抵接在上耐磨板的上下壁和下耐磨板的上下壁的第二支撑柱,所述上耐磨板和下耐磨板上贯穿设有将其固定在栗体内壁的第二螺钉,所述第二螺钉穿过第二支撑柱的中心,所述上耐磨板的下壁的上端中心设有连通其第二空腔的上进液孔,所述下耐磨板的上壁的两端设有连通其第二空腔的下进液孔,所述上转轴内设有上通道,所述上通道的入口位于上油腔内的上转轴的外壁上,上通道的出口有两个,其中一个出口位于第一耐磨板的第一空腔内的上转轴的外壁上,另一个出口位于上转轴靠近前耐磨板侧的端部中心处,所述下转轴内设有下通道,所述下通道的入口位于下转轴靠近前耐磨板侧的端部中心处,下通道的出口有两个,其中一个出口位于第二耐磨板的第一空腔内的下转轴的外壁上,另一个出口位于下油腔内的下转轴的外壁上,所述上油腔内设有上油栗,所述上油栗的进油管穿过内出油流道伸入第一耐磨板的第一空腔内,所述下油腔内设有下油栗,所述下油栗设有三个进油管路和一个出油管路,其中一个进油管路穿过前外出油流道伸入前耐磨板的第一空腔内,另一个进油管路穿过后外出油流道伸入第二耐磨板的第一空腔内,最后一个进油管路位于下油腔的底部,出油管路穿过隔板伸入上油腔内。所述第一耐磨板的中心设有供上转轴穿过的轴孔,所述第二耐磨板的中心设有供下转轴穿过的轴孔。所述轴孔前侧的上转轴和下转轴上套设唇式密封圈,所述唇式密封圈上设有三个与第一耐磨板和第二耐磨板的前壁过盈配合的密封唇。所述轴孔后侧的上转轴和下转轴上套设轴套,所述轴套后侧卡设动环,所述动环后端抵接有静环,所述静环后端抵接有弹簧,静环和弹簧上下侧分别通过密封座和压板压接,所述密封座和压板后侧通过压盖压紧。所述油箱盖外壁环向设有散热片。所述前耐磨板的外缘和栗盖内壁之间设有胶垫,所述第一耐磨板和第二耐磨板的弧形外缘和栗体内壁之间设有胶垫。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上耐磨板和下耐磨板可以在自身的第二空腔内存储栗运行中带来的流体,在流体被抽干或者接不上时短时间内加强对转子外缘周向的冷却效果,上油腔内的润滑油从上通道进入流入第一耐磨板和前耐磨板,并沿着下通道进入第二耐磨板和下油腔,在流体被抽干或者接不上时加强对转子的两端面的冷却效果,能做到对转子、栗体和栗盖的全方位保护,上油栗和下油栗的设置能加强换油的速度,进一步提高冷却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图3为图1中B处的放大图;图4为图1中C处的放大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栗体的局部侧视图;图6为图5中D处的放大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栗盖的局部侧视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后耐磨板的侧视图。图中:栗体1、进料口11、出料口 12、栗盖2、胶垫21、转子3、上转轴4、下转轴41、上通道42、下通道43、唇式密封圈45、轴套46、动环47、前耐磨板5、第一空腔51、第一支撑柱52、第一螺钉53、进油流道54、前外出油流道55、第二耐磨板56、轴孔57、内出油流道58、后外出油流道59、油箱盖6、下油腔61、散热片62、上油栗63、隔板64、上油腔65、下油栗66、上耐磨板7、第二空腔71、第二支撑柱72、第二螺钉73、上进液孔74、下耐磨板75、下进液孔76、静环8、密封座81、弹簧82、压板83、压盖84、回油流道9、第一耐磨板91、垫条9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如图1?图8所示,一种长寿命耐干转转子栗,包括通过紧固件连接的栗体1和栗盖2,紧固件设在两者的周边,所述栗体1内设有上下配合分布的两个转子3,两个转子3分别通过上转轴4和下转轴41驱动,上转轴4和下转轴41联动使得两个转子3配合转动,所述栗体1两侧分别设有进料口 11和出料口 12,靠近进料口 11处为低压区,靠近出料口 12处为高压区。所述栗体1后端设有油箱盖6,所述油箱盖6中部设有贴合栗体1后端的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长寿命耐干转转子泵,包括通过紧固件连接的泵体(1)和泵盖(2),所述泵体(1)内设有上下配合分布的两个转子(3),两个转子(3)分别通过上转轴(4)和下转轴(41)驱动,所述泵体(1)两侧分别设有进料口(11)和出料口(12),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1)后端设有油箱盖(6),所述油箱盖(6)中部设有贴合泵体(1)后端的横向的隔板(64),所述隔板(64)将泵体(1)和油箱盖(6)之间的空间分隔成上油腔(65)和下油腔(61),所述泵盖(2)内设有与其内壁配套的8字形的前耐磨板(5),所述泵体(1)内部后端设有与其内壁配套的后耐磨板,所述后耐磨板包括上下对称分布的第一耐磨板(91)和第二耐磨板(56),所述第一耐磨板(91)和第二耐磨板(56)合并后形成8字形的截面,第一耐磨板(91)和第二耐磨板(56)的交界处设有垫条(92),所述前耐磨板(5)、第一耐磨板(91)和第二耐磨板(56)的内部均设有第一空腔(51),所述第一空腔(51)使前耐磨板(5)、第一耐磨板(91)和第二耐磨板(56)均形成前壁和后壁,前壁和后壁的厚度相等,前壁的厚度与第一空腔(51)的厚度的比值为2:3~1:1,所述第一空腔(51)内靠近前耐磨板(5)、第一耐磨板(91)和第二耐磨板(56)的边缘处设有多个第一支撑柱(52),所述第一空腔(51)内位于前耐磨板(5)的上下部中心处均设有第一支撑柱(52),所述第一支撑柱(52)的两端分别连接前耐磨板(5)、第一耐磨板(91)和第二耐磨板(56)各自的前后壁,所述前耐磨板(5)、第一耐磨板(91)和第二耐磨板(56)上均设有贯穿的通孔,所述通孔穿过第一支撑柱(52)的中心,通孔内穿设第一螺钉(53)将前耐磨板(5)、第一耐磨板(91)和第二耐磨板(56)分别固定在泵盖(2)和泵体(1)上,所述前耐磨板(5)的上下部中心处的第一螺钉(53)外围分别设有贯穿前耐磨板(5)的后壁和对应的第一支撑柱(52)的进油流道(54)和回油流道(9),所述进油流道(54)的入口位于前耐磨板(5)上部中心处的后壁上,进油流道(54)的出口位于前耐磨板(5)的上部中心处的第一支撑柱(52)的下端的外壁上,进油流道(54)从入口到出口逐渐向下倾斜,所述回油流道(9)的入口位于前耐磨板(5)的下部中心处的第一支撑柱(52)的上端的外壁上,回油流道(9)的出口位于前耐磨板(5)下部中心处的后壁上,回油流道(9)从入口到出口逐渐向下倾斜,所述前耐磨板(5)的第一空腔(51)底部设有贯穿泵盖(2)的前外出油流道(55),所述第二耐磨板(56)的第一空腔(51)底部设有贯穿泵体(1)的后外出油流道(59),所述第一耐磨板(91)的第一空腔(51)上部后方设有贯穿泵体(1)后壁和第一耐磨板(91)后壁的内出油流道(58),所述泵体(1)的环向内壁上设有上下对称分布的弧形的上耐磨板(7)和下耐磨板(75),所述上耐磨板(7)和下耐磨板(75)的内部设有第二空腔(71),所述第二空腔(71)使上耐磨板(7)和下耐磨板(75)均形成上壁和下壁,上壁和下壁的厚度相等,上壁的厚度与第二空腔(71)的厚度的比值为2:3~1:1,所述第二空腔(71)内设有抵接在上耐磨板(7)的上下壁和下耐磨板(75)的上下壁的第二支撑柱(72),所述上耐磨板(7)和下耐磨板(75)上贯穿设有将其固定在泵体(1)内壁的第二螺钉(73),所述第二螺钉(73)穿过第二支撑柱(72)的中心,所述上耐磨板(7)的下壁的上端中心设有连通其第二空腔(71)的上进液孔(74),所述下耐磨板(75)的上壁的两端设有连通其第二空腔(71)的下进液孔(76),所述上转轴(4)内设有上通道(42),所述上通道(42)的入口位于上油腔(65)内的上转轴(4)的外壁上,上通道(42)的出口有两个,其中一个出口位于第一耐磨板(91)的第一空腔(51)内的上转轴(4)的外壁上,另一个出口位于上转轴(4)靠近前耐磨板(5)侧的端部中心处,所述下转轴(41)内设有下通道(43),所述下通道(43)的入口位于下转轴(41)靠近前耐磨板(5)侧的端部中心处,下通道(43)的出口有两个,其中一个出口位于第二耐磨板(56)的第一空腔(51)内的下转轴(41)的外壁上,另一个出口位于下油腔(61)内的下转轴(41)的外壁上,所述上油腔(65)内设有上油泵(63),所述上油泵(63)的进油管穿过内出油流道(58)伸入第一耐磨板(91)的第一空腔(51)内,所述下油腔(61)内设有下油泵(66),所述下油泵(66)设有三个进油管路和一个出油管路,其中一个进油管路穿过前外出油流道(55)伸入前耐磨板(5)的第一空腔(51)内,另一个进油管路穿过后外出油流道(59)伸入第二耐磨板(56)的第一空腔(51)内,最后一个进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新华鲁志康沈红卫何绍木卢丽娟
申请(专利权)人:绍兴文理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