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郭自刚专利>正文

改进式永磁无齿轮曳引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12769 阅读:1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改进式永磁无齿轮曳引机,包括机壳和设于机壳内的定子、转子、设于转子中部且与其联动的转轴、以及设于转子输出端外围且与其联动的曳引轮,所述的机壳内还设有位于曳引轮后侧用以支撑转轴后端部的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的前侧联接有位于曳引轮前侧的前端盖,所述前端盖的中部设有用以支撑位于曳引轮前侧的转轴前端部的另一轴承座。该装置有利于解决曳引轮在工作时受力不均衡的问题,从而减轻振动,提高工作稳定性。(*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梯曳引装置,特别是一种用于带动电梯上下运行的改进式永磁无齿轮曳引机
技术介绍
目前已有的永磁无齿轮曳引机结构如图1所示,由机壳1和设于机壳内的定子2、转子3、设于转子中部且与其联动的转轴4、以及设于转子输出端外围且与其联动的曳引轮5等构成。工作时,定子通电产生磁场,使转子带动转轴绕定子转动,同时带动设于转子输出端上的曳引轮5转动,使绕设于曳引轮上的曳引绳6拉动电梯7上下移动(如图2所示)。该装置存在的缺点如下一是在设计时,为了最大化的减小机体的厚度,机壳内仅在曳引轮后侧设有用以支撑转轴后端部的轴承座8,使得对曳引轮的支撑为悬臂式单头支撑,因而在曳引轮带动电梯工作时,由于受力不均衡,容易产生振动,使工作不平稳、且噪声大;二是用于对转子进行制动的制动臂9同样采用悬臂单头支撑(如图3所示),因而在制动过程中,由于力臂挠度的原因,使设于制动臂内侧的摩擦片在抱紧转子刹车制动时,无法保证全面均衡的与转子外径接触,造成刹车时整机的振动,不仅降低了乘客乘坐的舒适度,而且噪声大;三是曳引轮的传动面采用V形凹槽10作为绕卷曳引绳的配合面(如图7所示),虽然加大了曳引轮与曳引绳之间的摩擦力,减少打滑的可能性,但是它的工作状态以曳引绳楔入V形槽来加大两者之间的摩擦力,是以牺牲曳引轮及曳引绳的工作寿命来达到的,这样不仅曳引绳的损坏大大加快,而且V形槽磨损后容易出现受力不平衡、整机振动、电梯乘坐舒适性变差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式永磁无齿轮曳引机,该装置有利于解决曳引轮在工作时受力不均衡的问题,从而减轻振动,提高工作稳定性。本技术是这样构成的,它包括机壳和设于机壳内的定子、转子、设于转子中部且与其联动的转轴、以及设于转子输出端外围且与其联动的曳引轮,所述的机壳内还设有位于曳引轮后侧用以支撑转轴后端部的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的前侧联接有位于曳引轮前侧的前端盖,所述前端盖的中部设有用以支撑位于曳引轮前侧的转轴前端部的另一轴承座。本技术的工作原理说明如下当定子通电产生磁场时,转子在磁场作用下带动转轴及曳引轮绕定子旋转,从而通过卷绕于曳引轮上的曳引绳的正反向绕卷动作带动电梯上下运行。较之已有技术而言,本技术由于在曳引轮的前侧增设了另一用以支撑转轴前端部的轴承座,使对曳引轮的支撑力从原先的悬臂式单头支撑改为两头双向支撑,因而曳引轮在工作时受力均衡、振动小、噪声降低;此外,使用前端盖不但可以做为双向支撑的另一支点,还可将所有转动件内置于机壳内,使整机更加安全、美观。附图说明图1是已有的一种改进式永磁无齿轮曳引机构造示意图。图2是曳引轮带动电梯工作示意图。图3是图1的外视图(图中增加了制动臂等制动装置)。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构造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制动臂与转子配合示意图(图中去掉了前端盖)。图6是图4的外视图(图中增加了制动臂等制动装置)。图7是已有的改进式永磁无齿轮曳引机的曳引轮表面放大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曳引轮表面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具体实施例包括机壳11和设于机壳内的定子12、转子13、设于转子中部且与其联动的转轴14、以及设于转子输出端外围且与其联动的曳引轮15,所述的机壳内还设有位于曳引轮后侧用以支撑转轴后端部的轴承座16,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的前侧联接有位于曳引轮前侧的前端盖17,所述前端盖的中部设有用以支撑位于曳引轮前侧的转轴前端部的另一轴承座18。为了进一步减轻振动、增强工作稳定性,上述的机壳上还铰接有一对扣置于转子外围的拱形制动臂19用以在工作时对转子进行制动,所述制动臂经穿设于其下端铰接孔内的铰接轴20与机壳底座21相铰接,所述机壳的上侧设有位于制动臂上端内侧部的电磁顶推装置22用以在通电时推动制动臂上端部向外摆动从而松开对转子的束缚、以及位于制动臂上端外侧部的复位压簧装置用以在断电时推动制动臂上端部自动向内复位从而抱紧转子使其制动(如图5所示);所述机壳的底座上设有用以分别支撑铰接轴伸出铰接孔两侧端部的轴承座23、24(如图6所示)。工作过程中,当电磁顶推装置通电时,可推动制动臂的上端向外摆动,使转子能自由转动;当电磁顶推装置断电时,制动臂即在复位压簧装置的压力作用下自动回位抱紧转子,使转子停止转动。由于机壳的底座上设有用以分别支撑铰接轴伸出铰接孔两侧端部的轴承座,因此将制动臂从传统的悬臂单头支撑改为双头支撑,使得制动臂受力更加均衡,力学分布更加合理,制动臂内的摩擦片与转子外径接触均衡,从而提高制动刹车时的安全性和平稳性。为了便于减少曳引轮与曳引绳的磨损,上述曳引轮外周部具有的作为绕卷曳引绳的配合面的凹槽设计成弧形凹槽25的结构(可以采用半圆形凹槽等),这样不仅增加曳引轮与曳引绳26之间的接触面积以增大摩擦力,而且曳引轮与曳引绳之间的配合受力均衡,从而确保整机运转平稳,有利于提高电梯乘坐的舒适度。具体安装时,还可通过在曳引轮旁侧增设辅助轮,将曳引绳在曳引轮和辅助轮之间复绕的方式来确保达到提高整机寿命所需的张紧力。本技术不仅结构紧凑、设计合理,而且振动小、工作平稳、噪声低、工作寿命长,其推广应用将大大推动电梯曳引技术的发展,成为电梯技术的又一项重大技术进步。权利要求1.一种改进式永磁无齿轮曳引机,包括机壳和设于机壳内的定子、转子、设于转子中部且与其联动的转轴、以及设于转子输出端外围且与其联动的曳引轮,所述的机壳内还设有位于曳引轮后侧用以支撑转轴后端部的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的前侧联接有位于曳引轮前侧的前端盖,所述前端盖的中部设有用以支撑位于曳引轮前侧的转轴前端部的另一轴承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式永磁无齿轮曳引机,其特征在于(1)所述的机壳上还铰接有一对扣置于转子外围的拱形制动臂用以在工作时对转子进行制动,所述制动臂经穿设于其下端铰接孔内的铰接轴与机壳底座相铰接,所述机壳的上侧设有位于制动臂上端内侧部的电磁顶推装置用以在通电时推动制动臂上端部向外摆动从而松开对转子的束缚、以及位于制动臂上端外侧部的复位压簧装置用以在断电时推动制动臂上端部自动向内复位从而抱紧转子使其制动;(2)所述机壳的底座上设有用以分别支撑铰接轴伸出铰接孔两侧端部的轴承座。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改进式永磁无齿轮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轮外周部具有的作为绕卷曳引绳的配合面的凹槽设计成弧形凹槽的结构。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改进式永磁无齿轮曳引机,包括机壳和设于机壳内的定子、转子、设于转子中部且与其联动的转轴、以及设于转子输出端外围且与其联动的曳引轮,所述的机壳内还设有位于曳引轮后侧用以支撑转轴后端部的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的前侧联接有位于曳引轮前侧的前端盖,所述前端盖的中部设有用以支撑位于曳引轮前侧的转轴前端部的另一轴承座。该装置有利于解决曳引轮在工作时受力不均衡的问题,从而减轻振动,提高工作稳定性。文档编号B66D1/02GK2832767SQ20052008816公开日2006年11月1日 申请日期2005年10月15日 优先权日2005年10月15日专利技术者郭自刚 申请人:郭自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进式永磁无齿轮曳引机,包括机壳和设于机壳内的定子、转子、设于转子中部且与其联动的转轴、以及设于转子输出端外围且与其联动的曳引轮,所述的机壳内还设有位于曳引轮后侧用以支撑转轴后端部的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的前侧联接有位于曳引轮前侧的前端盖,所述前端盖的中部设有用以支撑位于曳引轮前侧的转轴前端部的另一轴承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自刚
申请(专利权)人:郭自刚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5[中国|福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