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干旱地区种植水稻技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118795 阅读:1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4-06 09: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干旱地区种植水稻技术,本发明专利技术将荷塘淤泥加入特质的固化改性剂过后用于水稻大田的底层防渗层,荷塘淤泥本身泥土有机质特别是有机胶质含量特别高,比较容易交联,土壤较为细腻,配合特制固化剂能有效防治水分渗透,用于水分稀缺的干旱地带特别适用,很好的节约水源,提高水分利用率,加入秸秆,可以通过秸秆的腐烂产生稀疏的根孔,促进有机质的传递,配合添加的半发酵有机质特别有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种植的工艺
,具体涉及到一种干旱地区种植水稻技术
技术介绍
检测城市荷塘的淤泥有机质含量达到9.6%以上,高于一般土壤近2.5倍,其中的粘土矿质含量比较高,通过对城市淤泥的了解,重点对其利用的是其较高的有机质含量,松散多孔性的结构,同时细微的土壤结构使得其具备一定的天然吸附特性。植物根孔是土壤大孔隙的一个重要类型,实质由植物根系在生长的过程中以及根系死亡后土壤中形成的孔道,传统的植物根孔重要是指植物根系死亡腐败后在土壤中形成的孔道,而活体根系在生长过程中与土壤形成的孔隙是植物根孔的进一步延伸,还可以说是植物和土壤之间的“多介质界面”,由水、气、土壤、微生物和植物根系组成。对于活体根系生长形成的根孔,由于根系的吸收、分泌以及根际微生物的活动等,形成了一个根系吸收-分泌-微生物代谢-空气传输-溶质流动的持续界面。由于其在土壤中形成广泛连续的大孔径孔隙,使得土壤水分和溶质形成优先水流,在土壤导流中具有重要意义;且孔隙中丰富的根系分解物,加之水分、溶质和空气的运输,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界面和条件,形成所谓“微生物膜”,所以此类根孔在土壤溶质的迁移和转化中的作用也是相当重要的。所以大孔隙周围的微生物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和代谢活性,例如反硝化作用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根据水稻的生长习性,研究出一种适于水稻生长的种植方法,有效提高产量,实现科学种植水稻,具体是通过以下的方法实现的:一种干旱地区种植水稻技术,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将选好的种植地后对种植地机耕翻土,机耕深度45~60cm,然后将翻起的土壤堆砌在一旁,将荷塘淤泥与固化添加剂按50:1的比例混合后平刷在大田里,厚度5~10cm,放置晴天情况下2~3天干燥;(2)将半发酵有机质按每亩300~400Kg的量混合(1)所述堆砌的底土,重新铺在(1)所述的种植地上,同时将芝麻秸秆与油菜秸秆1:2的比例混合按80~100Kg/亩的量打碎后与翻起的底土机耕混合,每亩将尿素100~150Kg洒在大田里,洒水至翻起的土壤含水量在75~80%,放置晒田6~7天;(3)往(2)所述的大田中放水至水量淹没田表层8~10cm,水耕大田使土壤细化,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水稻幼苗栽植在大田上,保持15~20cm的株间距;(4)返青期保持3.3cm的水层,保温保湿5~7天,分蘖期每5~7天亩施尿素8~10Kg,进入烤田阶段后防水晒田至田间土壤出现细裂纹,加水3.3~3.5cm,反复2~3次,育穗期保持浅水3~3.5cm,自然落干后加水,其它未提及水肥管理均按常规水稻种植要求实施。所述步骤(1)固化添加剂是先将重量份为单位的酚醛环氧树脂15~20放入反应釜中,加入水80和溶剂丙醇5~8,加热至65~80℃搅拌溶解,然后加入三羟甲基丙烷2~4和环氧丙醇4~7,保温80℃并在300~350r/min的转速下搅拌复配1.5~2h成为水相,然后另备容器,混合菜籽油20~25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3~5,同时加入混合的水泥10~15、熟石灰4~8和草木灰2~5,高速搅拌,发散均匀成油相,最后缓慢加入至前述水相中,高速间歇式剪切机剪切30~40min,充分混匀后成均匀的乳剂得到;所述步骤(2)的半发酵有机质是将重量份为单位的甜菜渣10~14、玉米饼20~25、花生壳15~20、家禽粪便45~60、养猪场垫床废弃料25~30、沸石粉5~10、硫酸钾6~8、高炉煤渣20~25、淘米水25~30、山芋渣40~50混合,适量加水调节含水量45~55%,喷洒10倍稀释的酵素剂2~3,堆积发酵12~15天,然后加水球磨至匀浆态,最后烘干得粉剂即可。水稻的种植特点在于:喜高温、多湿、短日照,幼苗发芽最低温度10~12℃,最适28~32℃,而且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保温条件,田间的水量控制是种植水稻的关键点所在,幼年期的秧苗,田间需要充足的水分供给,水位必须始终保持在3.5~4cm,而中期返青期保证水位在3.3cm左右是最适水稻生长的水位,然后进入分蘖期,最为关键的时候,分蘖的多少直接影响产量的高低,而控制分蘖的关键点在于控制田间水位来调节温度,达到“烤田”的目的,直接涉及到不断的收放水位操作。本专利技术主要用到以下两个技术特点,一是采用荷塘淤泥、河底淤泥或是城市淤泥作为主体,加入一定量的固化添加剂,使得淤泥具备一定的固化能力,使软化、细腻的淤泥彼此交联而不结块,密闭细微空洞的作用,有效减缓水分渗透,在后续的水分调节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第二特征是利用秸秆的弹性制造松软土层,大多的水稻种植是在小麦收割以后,这里直接将小麦秸秆通过收割机打碎散布在大田里,此法有效防止燃烧对空气的污染,然后机耕翻土与底土混合,为了防止秸秆腐烂较慢,加入一定量尿素,加速秸秆分解,类似秸秆的氨化作用,小麦秸秆的立体结构实现土壤分布疏松,孔隙较大的特点,有利于水稻根部的呼吸作用和营养吸收,但是弊端在于水稻田的水量也相对渗透较快,不利于田间保持水量起到保温的效果,这里就利用到了第一专利技术点的表层淤泥“阻隔”作用,相辅相成;所以,淤泥的固化添加剂尤其重要,这里既要粘结较稀淤泥,同时还不能太过固化,防止水分堵死,而且大田上地表平刷一层淤泥过后会使得田表面更加平滑,更加平行于水平面,避免田地凹槽的出现,另一方面秸秆腐烂后会留下根孔,根孔能有效传输有机质,水分和空气,有利于水稻地下部分的生长发育,提高抗逆性,实现科学种植。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将荷塘淤泥加入特质的固化改性剂过后用于水稻大田的底层防渗层,荷塘淤泥本身泥土有机质特别是有机胶质含量特别高,比较容易交联,土壤较为细腻,配合特制固化剂能有效防治水分渗透,用于水分稀缺的干旱地带特别适用,很好的节约水源,提高水分利用率,加入秸秆,可以通过秸秆的腐烂产生稀疏的根孔,促进有机质的传递,配合添加的半发酵有机质特别有用。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一种干旱地区种植水稻技术,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将选好的种植地后对种植地机耕翻土,机耕深度45~60cm,然后将翻起的土壤堆砌在一旁,将荷塘淤泥与固化添加剂按50:1的比例混合后平刷在大田里,厚度5~10cm,放置晴天情况下2~3天干燥;(2)将半发酵有机质按每亩300~400Kg的量混合(1)所述堆砌的底土,重新铺在(1)所述的种植地上,同时将芝麻秸秆与油菜秸秆1:2的比例混合按80~100Kg/亩的量打碎后与翻起的底土机耕混合,每亩将尿素100~150Kg洒在大田里,洒水至翻起的土壤含水量在75~80%,放置晒田6~7天;(3)往(2)所述的大田中放水至水量淹没田表层8~10cm,水耕大田使土壤细化,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水稻幼苗栽植在大田上,保持15~20cm的株间距;(4)返青期保持3.3cm的水层,保温保湿5~7天,分蘖期每5~7天亩施尿素8~10Kg,进入烤田阶段后防水晒田至田间土壤出现细裂纹,加水3.3~3.5cm,反复2~3次,育穗期保持浅水3~3.5cm,自然落干后加水,其它未提及水肥管理均按常规水稻种植要求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干旱地区种植水稻技术,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将选好的种植地后对种植地机耕翻土,机耕深度45~60cm,然后将翻起的土壤堆砌在一旁,将荷塘淤泥与固化添加剂按50:1的比例混合后平刷在大田里,厚度5~10cm,放置晴天情况下2~3天干燥;(2)将半发酵有机质按每亩300~400Kg的量混合(1)所述堆砌的底土,重新铺在(1)所述的种植地上,同时将芝麻秸秆与油菜秸秆1:2的比例混合按80~100Kg/亩的量打碎后与翻起的底土机耕混合,每亩将尿素100~150Kg洒在大田里,洒水至翻起的土壤含水量在75~80%,放置晒田6~7天;(3)往(2)所述的大田中放水至水量淹没田表层8~10cm,水耕大田使土壤细化,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水稻幼苗栽植在大田上,保持15~20cm的株间距;(4)返青期保持3.3cm的水层,保温保湿5~7天,分蘖期每5~7天亩施尿素8~10Kg,进入烤田阶段后防水晒田至田间土壤出现细裂纹,加水3.3~3.5cm,反复2~3次,育穗期保持浅水3~3.5cm,自然落干后加水,其它未提及水肥管理均按常规水稻种植要求实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干旱地区种植水稻技术,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将选好的种植地后对种植地机耕翻土,机耕深度45~60cm,然后将翻起的土壤堆砌在一旁,将荷塘淤泥与固化添加剂按50:1的比例混合后平刷在大田里,厚度5~10cm,放置晴天情况下2~3天干燥;
(2)将半发酵有机质按每亩300~400Kg的量混合(1)所述堆砌的底土,重新铺在(1)所述的种植地上,同时将芝麻秸秆与油菜秸秆1:2的比例混合按80~100Kg/亩的量打碎后与翻起的底土机耕混合,每亩将尿素100~150Kg洒在大田里,洒水至翻起的土壤含水量在75~80%,放置晒田6~7天;
(3)往(2)所述的大田中放水至水量淹没田表层8~10cm,水耕大田使土壤细化,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水稻幼苗栽植在大田上,保持15~20cm的株间距;
(4)返青期保持3.3cm的水层,保温保湿5~7天,分蘖期每5~7天亩施尿素8~10Kg,进入烤田阶段后防水晒田至田间土壤出现细裂纹,加水3.3~3.5cm,反复2~3次,育穗期保持浅水3~3.5cm,自然落干后加水,其它未提及水肥管理均按常规水稻种植要求实施。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章云张贝尼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省中日农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