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架空线出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117565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4-06 08: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变电站架空线出线结构,通过设置多个并列间隔的支撑框架,多个支撑框架之间通过多根位于不同高度的出线横梁连接;在不同高度的出线横梁的下方设置有多个出线桩,变电站架空线的各相线由出线桩引出后向上延伸至出线横梁悬挂连接,并以水平方向延伸至输送电设备,地线由支撑框架的顶端引出并以水平方向延伸至输送电设备;应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的变电站架空线出线结构,大大节省了变电站空间布局,减小了变电站的占地面积,解决了现有的变电站架空线出线结构的架空线需要设置较大的间隔宽度,从而增大变电站的占地面积,造成建造成本和土地资源的浪费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力设备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变电站架空线出线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的变电站架空线出线结构采用双飞艇式和风帆式架构实现三相导线垂直排列布置方式,出线结构确定间隔宽度及出线套管高度尺寸需要考虑两点:1)导线相间距和跳线或引下线对地距离。导线相间距和各相对地之间的距离,是按跨距内导线弧垂(跳线或引下线)在风力与短路电动力作用下产生摇摆时,导线相间和导线与接地部分间能满足绝缘配合要求的最小电气距离来考虑的;2)在上述确定的最小电气距离内,电气设备和导线距相邻间隔的电气设备和导线等无遮拦带电部分之间,需满足不同时停电检修距离。现有的双飞艇式和风帆式户外架空线出线结构为了满足上述要求,各个架空线需要设置较大的间隔宽度,从而增大了变电站的占地面积,造成建造成本和土地资源的浪费。针对现有的变电站架空线出线结构的架空线需要设置较大的间隔宽度,从而增大变电站的占地面积,造成建造成本和土地资源的浪费的技术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电站架空线出线结构及具有其的供电装置,以解决现有的变电站架空线出线结构的架空线需要设置较大的间隔宽度,从而增大变电站的占地面积,造成建造成本和土地资源的浪费的技术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变电站架空线出线结构,包括:支撑框架,设置有多个,多个支撑框架并列间隔设置,其中,多个支撑框架之间通过多根位于不同高度的出线横梁连接;出线桩,设置有多个,按照变电站架空线的各相线的不同相分别对应设置在不同高度的出线横梁的下方;其中,变电站架空线的各相线由出线桩引出后向上延伸至出线横梁悬挂连接,并以水平方向延伸至输送电设备,变电站架空线的地线由支撑框架的顶端引出并以水平方向延伸至输送电设备。进一步地,多个出线横梁包括:第一出线横梁,设置在支撑框架的第一预设高度;第二出线横梁,设置在支撑框架的第二预设高度;第三出线横梁,设置在支撑框架的第三预设高度;其中,第一预设高度小于第二预设高度,第二预设高度小于第三预设高度,第三预设高度小于支撑框架顶端的高度。进一步地,第一出线横梁、第二出线横梁和第三出线横梁在俯视方向的正投影之间沿与出线横梁垂直的方向具有间距。进一步地,第一出线横梁、第二出线横梁和第三出线横梁在俯视方向的正投影之间沿与出线横梁垂直的方向的间距相等。进一步地,出线桩包括:第一出线桩,位于第一出线横梁下方,其中,第一出线桩与变电站架空线的第一相线连接,第一相线由第一出线桩引出后向上延伸至第一出线横梁悬挂连接,并以水平方向延伸至输送电设备;第二出线桩,位于第二出线横梁下方,其中,第二出线桩与变电站架空线的第二相线连接,第二相线由第二出线桩引出后向上延伸至第二出线横梁悬挂连接,并以水平方向延伸至输送电设备;第三出线桩,位于第三出线横梁下方,其中,第三出线桩与变电站架空线的第三相线连接,第三相线由第三出线桩引出后向上延伸至第三出线横梁悬挂连接,并以水平方向延伸至输送电设备。进一步地,支撑框架包括:直角三角形的上架体和下架体,上架体和下架体具有共同的直角边并形成四边形的支撑框架。进一步地,第一出线横梁、第二出线横梁和第三出线横梁沿上架体的斜边由下至上等间距平行设置。进一步地,多个支撑框架之间等间距设置。进一步地,出线横梁上挂接有绝缘瓶,变电站架空线的各相线通过绝缘瓶挂接在出线横梁上。进一步地,绝缘瓶包括:第一绝缘瓶,挂接在出线横梁上,变电站架空线的各相线由出线桩引出后与第一绝缘瓶挂接;第二绝缘瓶,挂接在出线横梁上,其中,挂接在第一绝缘瓶上的各相线向上绕过预设角度后,挂接在第二绝缘瓶上并沿水平方向延伸至输送电设备。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变电站架空线出线结构,通过设置多个并列间隔的支撑框架,多个支撑框架之间通过多根位于不同高度的出线横梁连接;在不同高度的出线横梁的下方按照变电站架空线的各相线的不同相分别对应设置有多个出线桩,变电站架空线的各相线由出线桩引出后向上延伸至出线横梁悬挂连接,并以水平方向延伸至输送电设备,变电站架空线的地线由支撑框架的顶端引出并以水平方向延伸至输送电设备;从而在满足变电站架空线出线结构的导线相间距和跳线或引下线对地距离的要求以及在确定的最小电气距离内,电气设备和导线距相邻间隔的电气设备和导线等无遮拦带电部分之间不同时停电检修距离的要求的基础上,大大节省了空间布局,减小了变电站的占地面积,解决了现有的变电站架空线出线结构的架空线需要设置较大的间隔宽度,从而增大了变电站的占地面积,造成建造成本和土地资源的浪费的技术问题。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可选的变电站架空线出线结构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可选的变电站架空线出线结构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支撑框架;11、上架体;12、下架体;20、出线横梁;21、第一出线横梁;22、第二出线横梁;23、第三出线横梁;30、出线桩;31、第一出线桩;32、第二出线桩;33、第三出线桩;40、绝缘瓶;41、第一绝缘瓶;42、第二绝缘瓶。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变电站架空线出线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支撑框架10、出线横梁20和出线桩30,支撑框架10设置有多个,多个支撑框架10并列间隔设置,其中,多个支撑框架10之间通过多根位于不同高度的出线横梁20连接;出线桩30设置有多个,按照变电站架空线的各相线的不同相分别对应设置在不同高度的出线横梁20的下方;其中,变电站架空线的各相线由出线桩30引出后向上延伸至出线横梁20悬挂连接,并以水平方向延伸至输送电设备,变电站架空线的地线由支撑框架10的顶端引出并以水平方向延伸至输送电设备。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变电站架空线出线结构,通过设置多个并列间隔的支撑框架10,多个支撑框架10之间通过多根位于不同高度的出线横梁20连接;在不同高度的出线横梁20的下方按照变电站架空线的各相线的不同相分别对应设置有多个出线桩30,变电站架空线的各相线由出线桩30引出后向上延伸至出线横梁20悬挂连接,并以水平方向延伸至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电站架空线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框架(10),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支撑框架(10)并列间隔设置,其中,多个所述支撑框架(10)之间通过多根位于不同高度的出线横梁(20)连接;出线桩(30),设置有多个,按照变电站架空线的各相线的不同相分别对应设置在不同高度的所述出线横梁(20)的下方;其中,所述变电站架空线的各相线由所述出线桩(30)引出后向上延伸至所述出线横梁(20)悬挂连接,并以水平方向延伸至输送电设备,所述变电站架空线的地线由所述支撑框架(10)的顶端引出并以水平方向延伸至所述输送电设备。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电站架空线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框架(10),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支撑框架(10)并列间隔设置,其中,多个
所述支撑框架(10)之间通过多根位于不同高度的出线横梁(20)连接;
出线桩(30),设置有多个,按照变电站架空线的各相线的不同相分别对应设置在不
同高度的所述出线横梁(20)的下方;
其中,所述变电站架空线的各相线由所述出线桩(30)引出后向上延伸至所述出线
横梁(20)悬挂连接,并以水平方向延伸至输送电设备,所述变电站架空线的地线由所
述支撑框架(10)的顶端引出并以水平方向延伸至所述输送电设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电站架空线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出线横梁(20)
包括:
第一出线横梁(21),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10)的第一预设高度;
第二出线横梁(22),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10)的第二预设高度;
第三出线横梁(23),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10)的第三预设高度;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高度小于所述第二预设高度,所述第二预设高度小于所述第三
预设高度,所述第三预设高度小于所述支撑框架(10)顶端的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电站架空线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线横梁(21)、
所述第二出线横梁(22)和所述第三出线横梁(23)在俯视方向的正投影之间沿与所述
出线横梁(20)垂直的方向具有间距。
4.根据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变电站架空线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线横梁(21)、
所述第二出线横梁(22)和所述第三出线横梁(23)在俯视方向的正投影之间沿与所述
出线横梁(20)垂直的方向的间距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变电站架空线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线桩
(30)包括:
第一出线桩(31),位于所述第一出线横梁(21)下方,其中,所述第一出线桩(31)
与所述变电站架空线的第一相线连接,所述第一相线由所述第一出线桩(31)引出后向
上延伸至所述第一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强芸孙国庆时荣超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北京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