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进水阀的防虹吸改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100128 阅读: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31 02: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进水阀的防虹吸改良结构,所述进水阀包括进水管、出水管、上盖、止水组件和防虹吸结构,所述止水组件上下活动设置于上盖并控制所述进水管出口端的开启与关闭,所述上盖具有连通进水管的进水通道和连通所述出水管的出水通道,所述防虹吸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进水通道的出水端和出水通道的进水端之间的防虹吸胶垫及开设在进水阀之顶部的进气口,所述防虹吸胶垫上下活动装设在进水阀之顶部并可打开和关闭该进气口,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可将水箱临界水位线尽可能地提高到进水阀的顶部处,从而有效利用了水箱的空间,防虹吸效果更好,结构简单,功能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卫浴领域的一种进水阀的防虹吸改良结构
技术介绍
自来水管路中停水时管路内可能形成负压,则水箱内的水就会通过进水阀进入自来水管道中而形成虹吸,而目前饮用水和洁具用水共用一套自来水管路,这样就会导致对饮用水的污染,因此,马桶水箱的进水阀通常具有防虹吸结构。现有的进水阀防虹吸结构如中国技术专利公告号为CN2625456公开的一种进水阀的防虹吸装置,其为了提高水箱临界水位线(即CL线,定义为进水阀虹吸开始或虹吸结束时两者中较低的水位线),采用将防虹吸结构设置在进水阀的上盖内位于止水胶垫的上方处,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防虹吸结构到进水阀顶部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了水箱的临界水位线,但该进水阀在防虹吸结构与进水阀顶部之间还布置了其他部件,如与进水阀的泄压孔相配合的抬杆,抬杆占据的空间导致防虹吸结构与进水阀顶部之间的距离无法进一步缩短,从而无法尽可能提高水箱临界水位线,进而无法尽可能利用水箱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进水阀的防虹吸改良结构,其将防虹吸结构设置在进水阀顶部,可将水箱临界水位线尽可能地提高到进水阀的顶部处,从而有效利用了水箱的空间,防虹吸效果更好,结构简单,功能可靠。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进水阀的防虹吸改良结构,所述进水阀包括进水管、出水管、上盖、止水组件和防虹吸结构,所述止水组件上下活动设置于上盖并控制所述进水管出口端的开启与关闭,所述上盖具有连通进水管的进水通道和连通所述出水管的出水通道,所述防虹吸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进水通道的出水端和出水通道的进水端之间的防虹吸胶垫及开设在进水阀之顶部的进气口,所述防虹吸胶垫上下活动装设在进水阀之顶部并可打开和关闭该进气口。进一步的,所述进水管纵向穿设并限位于所述出水管内,所述上盖装设在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之上端部且所述止水组件和防虹吸结构与进水管和出水管同轴布置。进一步的,所述进水阀还包括抬杆,抬杆的一端活动装设在上盖上并通过打开或关闭开设在上盖的泄压孔以控制进水阀进水或止水,所述防虹吸结构进气口的位置不低于所述抬杆。更进一步的,所述上盖的周缘向上延伸形成周壁,所述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形成于周壁内,所述周壁围绕形成有一容纳腔,所述进水阀的抬杆一端穿过周壁上设有的让位槽伸入该容纳腔内与所述泄压孔配合。进一步的,还包括一扣合在上盖之顶部的外罩,所述外罩与上盖之间形成一过渡通道,所述上盖的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通过该过渡通道连通,所述进气口开设在所述外罩上,所述防虹吸胶垫上下活动地装设在所述上盖和外罩之间的过渡通道中并对应所述进气口的位置。进一步的,所述防虹吸结构还包括一隔离板,所述隔离板设置于所述进水通道的出水端和出水通道的进水端之间以将进水通道的出水端和出水通道的进水端进行空间隔离,所述隔离板具有靠近进水通道出水端的吸气沿和靠近出水通道进水端的吸水沿,所述吸水沿的位置不低于吸气沿的位置。进一步的,所述吸水沿的位置高于吸气沿的位置。相比
技术介绍
的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在上盖上设置连通进水管的进水通道和连通所述出水管的出水通道,将防虹吸结构的防虹吸胶垫上下活动装设在进水阀之顶部并设置于所述进水通道的出水端和出水通道的进水端之间,在进水阀之顶部开设进气口,防虹吸胶垫可打开和关闭该进气口,这样将防虹吸结构提至进水阀的顶部,防虹吸结构与进水阀顶部之间没有抬杆等其他零部件占据空间,使得水箱临界水位线尽可能地提高到进水阀的顶部处,从而有效利用了水箱的空间,防虹吸效果更好,结构简单,功能可靠。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绘示了本技术具有防虹吸改良结构的进水阀的整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绘示了本技术具有防虹吸改良结构的进水阀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图3绘示了本技术实施例1的防虹吸改良结构的剖视图(初始状态时);图4绘示了本技术实施例1的防虹吸改良结构的剖视图(进水状态时);图5绘示了本技术实施例1的防虹吸改良结构的剖视图(进气状态时);图6绘示了本技术实施例2的防虹吸改良结构的剖视图(初始状态时);图7绘示了本技术实施例3的防虹吸改良结构的剖视图(初始状态时);图8绘示了本技术实施例4的防虹吸改良结构的剖视图(初始状态时)。具体实施方式请查阅图1到图5,本技术的一种进水阀的防虹吸改良结构,所述进水阀包括进水管10、出水管20、上盖30、止水组件40和防虹吸结构50,所述止水组件40上下活动设置于上盖30并控制所述进水管10出口端11的开启与关闭,止水组件40包括止水胶垫,所述上盖30具有连通进水管10的进水通道31和连通所述出水管20的出水通道32,所述防虹吸结构50包括设置于所述进水通道31的出水端311和出水通道32的进水端321之间的防虹吸胶垫51及开设在进水阀之顶部的进气口52,所述防虹吸胶垫51上下活动装设在进水阀之顶部并可打开和关闭该进气口52。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水管10纵向穿设并限位于所述出水管20内,进水管10与出水管20同轴布置,所述上盖30装设在所述进水管10和出水管20之上端部且所述止水组件40和防虹吸结构50与进水管10和出水管20同轴布置,当然这里止水组件40和/或防虹吸结构50也可与进水管10和出水管20不同轴,即止水组件40和/或防虹吸结构50的轴芯与进水管10和出水管20的轴芯不重合,只要使止水组件40和防虹吸结构50均沿进水管10和出水管20轴向方向布置并且均沿该轴向方向上下运动即可。本实施例中,上盖30之周缘与出水管20之周缘卡接配合,具体是上盖30之外侧周缘间隔凸设有卡块34,出水管20内壁对应间隔设有卡槽21,通过卡块34和卡槽21的卡接配合以使上盖30与出水管20固接。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水阀还包括抬杆60,抬杆60的一端活动装设在上盖30上并通过打开或关闭开设在上盖30的泄压孔35以控制进水阀进水或止水,所述防虹吸结构50的进气口52的位置不低于所述抬杆60,本实施例中采用进气口52的位置高于所述抬杆60,抬杆60的另一端与浮桶控制结构联动,浮桶随水箱内的水位升降从而控制抬杆60开闭泄压孔35以控制进水阀进水或止水,此为本领域公知技术,这里不详细进行说明。本实施例中,所述上盖30的周缘向上延伸形成周壁,所述进水通道31和出水通道32形成于周壁内,所述周壁围绕形成有一容纳腔33,所述进水阀的抬杆60一端穿过周壁上设有的让位槽331伸入该容纳腔33内与所述泄压孔35配合。本实施例中,还包括一扣合在上盖30之顶部的外罩80,具体是,通过在上盖30之外侧面上设有卡扣,在外罩80侧壁上设有卡槽,通过卡扣和卡槽的配合实现二者的卡接配合,外罩80上对应上盖30的让位槽331处也设有一让位槽以对抬杆60的一端伸入容纳腔33内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进水阀的防虹吸改良结构,所述进水阀包括进水管、出水管、上盖、止水组件和防虹吸结构,所述止水组件上下活动设置于上盖并控制所述进水管出口端的开启与关闭,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具有连通进水管的进水通道和连通所述出水管的出水通道,所述防虹吸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进水通道的出水端和出水通道的进水端之间的防虹吸胶垫及开设在进水阀之顶部的进气口,所述防虹吸胶垫上下活动装设在进水阀之顶部并可打开和关闭该进气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进水阀的防虹吸改良结构,所述进水阀包括进水管、出水管、上盖、止水组件和防虹吸结构,所述止水组件上下活动设置于上盖并控制所述进水管出口端的开启与关闭,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具有连通进水管的进水通道和连通所述出水管的出水通道,所述防虹吸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进水通道的出水端和出水通道的进水端之间的防虹吸胶垫及开设在进水阀之顶部的进气口,所述防虹吸胶垫上下活动装设在进水阀之顶部并可打开和关闭该进气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进水阀的防虹吸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纵向穿设并限位于所述出水管内,所述上盖装设在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之上端部且所述止水组件和防虹吸结构与进水管和出水管同轴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进水阀的防虹吸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阀还包括抬杆,抬杆的一端活动装设在上盖上并通过打开或关闭开设在上盖的泄压孔以控制进水阀进水或止水,所述防虹吸结构进气口的位置不低于所述抬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进水阀的防虹吸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的周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贵阳潘东东钟志军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瑞尔特卫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