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黄土沟壑区的造林整地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067965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24 03: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黄土沟壑区的造林整地方法,它是通过以下步骤予以实现的:1).在坡面上选择地形条件具备的地点,开挖出一个开口直径为1.2m、深0.8m的半圆形栽植穴a;2).将下坡位处的土围绕栽栽植穴,修筑成垂直高0.5m的外埂(1);3).将外埂(1)内侧和上方铲下的表土,再次回填入坑内,使坑内形成反坡状(2);4).在经过整形的外埂(1)的两端内侧开挖两条对称设置的引水沟(3);5).在大鱼鳞坑内进行一乔一灌或一乔一草的植物栽植。本发明专利技术在提高储水量满足植物生长需要的同时,减少土壤扰动和工作量,减少土壤侵蚀,适合于黄土沟壑区及地形破碎地区造林整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是绿化
,具体涉及。
技术介绍
鱼鳞坑(一种黄土高原地区造林前的整地方式。可以改善地形,利于植株栽植;提高植株附近土壤水分含量,减少土壤侵蚀,提高植株成活率);主要应用在坡度大于25°的荒山、农田、侵蚀沟坡等部位展开,改善地形地貌,以适合作物、林木的种植。鱼鳞坑沿坡面自上而下交错排列,相邻两行鱼鳞坑呈“品”字形布设,植树穴整体似鱼鳞状排列。每个鱼鳞坑沿坡面开挖开口直径60_80cm (黄土高原地区通常为80cm),深60-80cm (黄土高原通常为80cm)的类半圆形栽植穴,底部直径可小于开口。每个鱼鳞坑之间的距离,视其栽植的树种和地区水分状况而定。黄土高原地区一般两坑之间间隔一坑的距离,两棵植株间有2m左右的间距。挖出的土置于栽植穴的下坡位,并修筑30cm高的外埂。栽植时将内埂上方的表土填入坑底,把坑面修整成外高内低的反坡状。在坑的上坡方向挖两条较细的引水沟,引导上坡径流流入坑中。1.鱼鳞坑对地形要求较严格,适合较为平整的造林区。黄土高原的部分黄土沟壑区地形破碎、起伏较大,不能进行大面积、规则的鱼鳞坑布设; 2.鱼鳞坑的集水蓄水能力一般。很多研究表明,鱼鳞坑相比包括本专利技术在内的其他黄土高原地区的整地方式(水平沟、水平阶等),虽然布设简单,但集水效果较差; 3.鱼鳞坑的土壤扰动较大,会带来更多碳排放; 4.鱼鳞坑单位面积的栽植数量相对较少。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它能有效地解决
技术介绍
中所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
技术介绍
中所存在的问题,它是通过以下步骤予以实现的: 1).在坡面上选择较为平整的点,开挖出一个开口直径为1.2m、深0.8m的半圆形栽植穴a,挖出的土先堆于坑口下坡位; 2).将下坡位处的土围绕栽栽植穴,修筑成垂直高0.5m的外埂1 ;3).将外埂1内侧和上方铲下的表土,再次回填入坑内,使坑内形成反坡状2; 4).在经过整形的外埂1的两端内侧开挖两条对称设置的引水沟3; 5).当大鱼鳞坑修筑完成后,进行树木的栽植,将一株乔木4和一株灌木5分别栽在坑内的左右两边,间距约0.8m。所述的大鱼鳞坑之间为上下坡面之间错开布置,同一等高线上的大鱼鳞坑间距约0.8m,相邻两行大鱼鳞坑间距约为1.5m。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储水量大,同时可以有效防止径流的冲刷,既可以加强蓄水,还可减少土壤侵蚀;通过乔灌混交种植的办法可以加快成林速度,同时由于乔木和灌木在森林中不占用相同的垂直空间位置,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最适合黄土沟壑区,同时也适于其他地区。【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下面将结合附图对实施例作简单的介绍。图1是本专利技术中步骤1的剖视图; 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步骤2的剖视图; 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步骤3的俯视图; 图4是本专利技术中步骤3的剖视图; 图5是本专利技术中步骤4的俯视图; 图6是本专利技术中步骤4的剖视图; 图7是本专利技术中大鱼鳞坑的布置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本【具体实施方式】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1).参看图1,在坡面上选择较为平整的点,开挖出一个开口直径为1.2m、深0.8m的半圆形栽植穴a,挖出的土先堆于坑口下坡位; 2).参看图2,将下坡位处的土围绕栽栽植穴,修筑成垂直高0.5m的外埂1 ; 3).参看图3-4,将外埂1内侧和上方铲下的表土,再次回填入坑内,使坑内形成反坡状2 ; 4).参看图5,在经过整形的外埂1的两端内侧开挖两条对称设置的引水沟3; 5).参看图5-6,当大鱼鳞坑修筑完成后,进行树木的栽植,将一株乔木4和一株灌木5分别栽在坑内的左右两边,间距约0.8m。参看图7,由于黄土沟壑区地形破碎,布设大鱼鳞坑需要根据地形,在适合的地点布设。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大鱼鳞坑由于栽植穴面积增大,同时外埂高度提高,可以更有效地拦蓄降雨,为树木生长蓄积更多水分; 2).大鱼鳞坑可以依据地形布设,操作灵活,适合地形起伏较大的黄土沟壑区。(大鱼鳞坑单坑的蓄水能力远比鱼鳞坑强,所以不需严格的规则布设); 3).大鱼鳞坑内“一坑双苗”,在直径1.2m的栽植穴里栽植两棵植株,而鱼鳞坑0.8m的栽植穴只能栽植一株植株,所以大鱼鳞坑节约土地,减少了土壤扰动;同时,研究表明,大鱼鳞坑内乔木与灌木根系不在同一深度,彼此对水分竞争较少,互相生长不受影响,同时乔木灌木不仅可以利用不同土层深度的水分养分,成林后,乔木灌木可以为地表形成双层保护,减小降雨对地面的侵蚀,而且还提高里林分的物种多样性。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专利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主权项】1.,其特征在于它是通过以下步骤予以实现的: 1).在坡面上选择地形条件具备的地点,开挖出一个开口直径为1.2m、深0.8m的半圆形栽植穴a,挖出的土先堆于坑口下坡位; 2).将下坡位处的土围绕栽栽植穴,修筑成垂直高0.5m的外埂(1); 3).将外埂⑴内侧和上方铲下的表土,再次回填入坑内,使坑内形成反坡状⑵; 4).在经过整形的外埂(1)的两端内侧开挖两条对称设置的引水沟(3); 5).当大鱼鳞坑修筑完成后,进行树木的栽植,将一株乔木(4)和一株灌木(或草本植物)(5)分别栽在坑内的左右两边,间距约0.8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其特征在于:1)借鉴传统鱼鳞坑,适于地形破碎地区造林整地;2)减少土壤扰动,降低土壤侵蚀风险;3)单坑双苗造林,便于控制乔灌(草)比。【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它是通过以下步骤予以实现的:1).在坡面上选择地形条件具备的地点,开挖出一个开口直径为1.2m、深0.8m的半圆形栽植穴a;2).将下坡位处的土围绕栽栽植穴,修筑成垂直高0.5m的外埂(1);3).将外埂(1)内侧和上方铲下的表土,再次回填入坑内,使坑内形成反坡状(2);4).在经过整形的外埂(1)的两端内侧开挖两条对称设置的引水沟(3);5).在大鱼鳞坑内进行一乔一灌或一乔一草的植物栽植。本专利技术在提高储水量满足植物生长需要的同时,减少土壤扰动和工作量,减少土壤侵蚀,适合于黄土沟壑区及地形破碎地区造林整地。【IPC分类】A01G17/00, A01B79/02【公开号】CN105409376【申请号】CN201510751797【专利技术人】不公告专利技术人 【申请人】北京林业大学【公开日】2016年3月23日【申请日】2015年11月9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黄土沟壑区的造林整地方法,其特征在于它是通过以下步骤予以实现的:1). 在坡面上选择地形条件具备的地点,开挖出一个开口直径为1.2m、深0.8m的半圆形栽植穴a,挖出的土先堆于坑口下坡位;2). 将下坡位处的土围绕栽栽植穴,修筑成垂直高0.5m的外埂(1);3). 将外埂(1)内侧和上方铲下的表土,再次回填入坑内,使坑内形成反坡状(2);4). 在经过整形的外埂(1)的两端内侧开挖两条对称设置的引水沟(3);5). 当大鱼鳞坑修筑完成后,进行树木的栽植,将一株乔木(4)和一株灌木(或草本植物)(5)分别栽在坑内的左右两边,间距约0.8m。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林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