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污水生物处理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064731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24 02: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体化污水生物处理设备,包括处理罐、进水管、出水管以及污泥排放管,所述处理罐下端形成一集泥斗;所述集泥斗的上方横向设有下纤维网,在处理罐内竖直设有一内筒,在内筒的中部设有一滤料盒,在内筒与处理罐之间设有数个曝气盘,在好氧区内设有若干悬浮吸附球,所述进水管的出水端从处理罐一侧穿过后进入内筒,所述出水管的进水端从处理罐的另一侧伸入处理罐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体积小、占地面积小,处理工艺流程简单,运营管理方便,并且出水质量稳定达标,并能够有效降低运营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环境治理
,尤其涉及一体化污水生物处理设备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一体化污水生物处理设备采用的工艺五花八门,既有传统的生物处理工艺,也有先进的膜生物处理工艺。但传统的污水生物处理设备往往需要利用潜水搅拌器、污水回流栗及污泥回流栗、排泥栗等设备,所以工艺流程长,运营管理复杂,且占地面积大。同时,由于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处理水量较小,其沉淀池往往采用竖流或斜板(管)沉淀方式,竖流式沉淀池容积利用率低,斜板(管)沉淀池填料上生化污泥易粘结,造成出水悬浮物超标、运营管理困难,也造成出水的部分水质指标不能满足要求等问题。先进的膜生物处理技术虽然对有机物、氨氮等去除效果较好,但由于排泥量极少,无法解决出水总磷超标的问题,且运行成本较高,操作也不简便。总之,现有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大多没有真正实现出水稳定达标、占地面积小、运营管理方便、运营成本低廉的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怎样解决现有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体积大,运营管理复杂,出水质量差,并且运营成本高的问题,提供一体化污水生物处理设备,体积小、占地面积小,处理工艺流程简单,运营管理方便,并且出水质量稳定达标,并能够有效降低运营成本。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体化污水生物处理设备,包括处理罐、进水管、出水管以及污泥排放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罐为全封闭的结构,其下端收缩形成一集泥斗;所述集泥斗的上方横向设有下纤维网,所述下纤维网的边缘与处理罐的内壁固定,该集泥斗的底部与污泥排放管相连;在处理罐内竖直设有一上端开放下端封闭的内筒,该内筒内的区域形成缺氧区;所述内筒位于下纤维网上方,在内筒的中部设有一滤料盒,在滤料盒内填充有碱性滤料,所述滤料盒的外壁与内筒的内壁紧密贴合,从而将内筒上部和下部隔离;在内筒与处理罐之间设有数个曝气盘,所述爆气盘靠近内筒的下端,所述曝气盘通过气管与曝气设备相连,从而使内筒与处理罐之间的区域形成好氧区;在好氧区内设有若干悬浮吸附球,所述悬浮吸附球的直径大于下纤维网的孔径;所述进水管的出水端从处理罐一侧穿过后进入内筒,并位于滤料盒下方,且进水管的出水方向与内筒内壁的切向一致;所述出水管的进水端从处理罐的另一侧伸入处理罐内,且出水管的进水端位于曝气盘上方。进一步地,所述内筒的外壁通过支架与处理罐内壁固定连接,在内筒的上端设有上纤维网,所述上纤维网的边缘与内筒的上端边缘固定。进一步地,所述内筒的上端与处理罐的顶部固定连接,在内筒的上部设有若干过水孔,所述过水孔的孔径小于悬浮吸附球的直径。进一步地,所述进水管的出水端向上倾斜。进一步地,所述滤料为陶瓷滤料;所述悬浮吸附球由聚丙烯制成,且悬浮吸附球上具有若干通孔。进一步地,在污泥排放管上还设有排泥阀。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一体化设计使得体积更小,整个设备只有好氧区、缺氧区及积泥区,大大降低了投资成本和土地使用面积。2、设备的缺氧区内前端设有滤料盒,由于滤料呈碱性,其含有大量的阳离子,可选择吸附呈酸性的磷酸根阴离子,因此可高效去除污水中磷素,同时通过悬浮吸附球对微生物进行吸附,从而使出水水质稳定达标,并且污泥量较少,现场卫生条件好。3、结构简单,设备的缺氧区进水采用旋流式,混合效果好,不需设置搅拌设备,好氧区硝化液通过曝气系统的推力回流进入缺氧池,不需设置回流栗,从而使投资省,运营管理方便,从而使运维工作量小,耗电量少,运行成本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不意图。图中:1一处理罐,2—进水管,3—出水管,4一污泥排放管,5—集泥斗,6—内筒,7—滤料盒,8—下纤维网,9 一爆气盘,10—悬浮吸附球,11 一上纤维网。【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参见图1,一种化污水生物处理设备,包括处理罐1、进水管2、出水管3以及污泥排放管4。所述处理罐1为全封闭的结构,其下端收缩形成一(漏斗状的)集泥斗5;所述集泥斗5的上方横向(或水平)设有下纤维网8,所述下纤维网8的边缘与处理罐1的内壁固定,该集泥斗5的底部与污泥排放管4相连;在污泥排放管4上还设有排泥阀,以根据需要,适时进行污泥排放。在处理罐1的下方设有脚架,以便于处理罐1的安装等。在处理罐1内竖直设有一上端封闭下端开放内筒6,从而使内筒6内的区域形成缺氧区。所述内筒6位于下纤维网8上方,在内筒6的中部设有一滤料盒7,在滤料盒7内填充有碱性滤料,所述滤料盒7的外壁与内筒6的内壁紧密贴合,从而将内筒6上部和下部隔离;该滤料盒7的上下侧面分别设有若干滤孔,以能使水通过。具体实施时,所述滤料为陶瓷滤料,吸附效果好,能有效对磷元素进行吸附;该滤料盒7通过螺栓与内筒6的侧壁固定连接。在内筒6与处理罐1之间设有数个曝气盘,所述爆气盘9靠近内筒6的下端,所述曝气盘通过气管与曝气设备相连,从而使内筒6与处理罐1之间的区域形成好氧区。在好氧区内设有若干悬浮吸附球10,通过悬浮吸附球10能有效对微生物进行吸附,所述悬浮吸附球10的直径大于下纤维网8的孔径。具体实施时,所述悬浮吸附球10由聚丙烯制成,更有利于微生物的着陆,且悬浮吸附球10上具有若干通孔,从而使悬浮吸附球10的吸附能力更强。所述进水管2的出水端从处理罐1一侧穿过后进入内筒6,并位于滤料盒7下方,且进水管2的出水方向与内筒6内壁的切向一致;具体制作时,所述进水管2的出水端向上倾斜,从而使污水向上移动的动力更强。所述出水管3的进水端从处理罐1的另一侧伸入处理罐1内,且出水管3的进水端位于曝气盘上方。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内筒6的外壁通过支架与处理罐1内壁固定连接,在内筒6的上端设有上纤维网11,所述上纤维网11的边缘与内筒6的上端边缘固定。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内筒的上端与处理罐的顶部固定连接,在内筒的上部设有若干过水孔,所述过水孔的孔径小于悬浮吸附球的直径。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那些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主权项】1.一体化污水生物处理设备,包括处理罐、进水管、出水管以及污泥排放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罐为全封闭的结构,其下端收缩形成一集泥斗;所述集泥斗的上方横向设有下纤维网,所述下纤维网的边缘与处理罐的内壁固定,该集泥斗的底部与污泥排放管相连;在处理罐内竖直设有一上端开放下端封闭的内筒,该内筒内的区域形成缺氧区;所述内筒位于下纤维网上方,在内筒的中部设有一滤料盒,在滤料盒内填充有碱性滤料,所述滤料盒的外壁与内筒的内壁紧密贴合,从而将内筒上部和下部隔离;在内筒与处理罐之间设有数个曝气盘,所述曝气盘靠近内筒的下端,所述曝气盘通过气管与曝气设备相连,从而使内筒与处理罐之间的区域形成好氧区;在好氧区内设有若干悬浮吸附球,所述悬浮吸附球的直径大于下纤维网的孔径; 所述进水管的出水端从处理罐一侧穿过后进入内筒,并位于滤料盒下方,且进水管的出水方向与内筒内壁的切向一致;所述出水管的进水端从处理罐的另一侧伸入处理罐内,且出水管的进水端位于曝气盘上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体化污水生物处理设备,包括处理罐、进水管、出水管以及污泥排放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罐为全封闭的结构,其下端收缩形成一集泥斗;所述集泥斗的上方横向设有下纤维网,所述下纤维网的边缘与处理罐的内壁固定,该集泥斗的底部与污泥排放管相连;在处理罐内竖直设有一上端开放下端封闭的内筒,该内筒内的区域形成缺氧区;所述内筒位于下纤维网上方,在内筒的中部设有一滤料盒,在滤料盒内填充有碱性滤料,所述滤料盒的外壁与内筒的内壁紧密贴合,从而将内筒上部和下部隔离;在内筒与处理罐之间设有数个曝气盘,所述曝气盘靠近内筒的下端,所述曝气盘通过气管与曝气设备相连,从而使内筒与处理罐之间的区域形成好氧区;在好氧区内设有若干悬浮吸附球,所述悬浮吸附球的直径大于下纤维网的孔径;所述进水管的出水端从处理罐一侧穿过后进入内筒,并位于滤料盒下方,且进水管的出水方向与内筒内壁的切向一致;所述出水管的进水端从处理罐的另一侧伸入处理罐内,且出水管的进水端位于曝气盘上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启东邓中田王军刚张文张译之陈江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梅安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