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负压吸附高脉冲电压减肥仪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032562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17 04: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负压吸附高脉冲电压减肥仪,包括:主机、充电座和吸杯,吸杯插设于主机上,当人体肌肤紧贴于吸杯上时,主机在吸杯内产生20~60Kpa的吸力,并使得吸杯内的空气流量处于50升/小时以上,同时主机向吸杯提供从30±10V到115±10V的峰值脉冲电压,且峰值脉冲电压根据调节档位按照台阶方式上升,每个电压台阶作为一个调节档位,峰值脉冲频率处于0.5-100Hz。本发明专利技术创新结合了电刺激、负压吸力和机械滚压对人体进行减肥,通过电击刺激皮肤、利用真空吸力抽起脂肪、使用滚轮压制脂肪,达到了良好的脂肪燃烧效果,大大提高了减肥效率和效果,而且整个装置结构的创新设计保证了电刺激安全性和负压吸附、机械滚压的舒适性,可作为新一代减肥仪。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减肥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电刺激减肥仪,尤其是一种负压吸附下的高脉冲电压减肥仪。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多数减肥仪一般都是由马达、转盘再加多个软胶滚轮组成,其中多个软胶滚轮设于转盘一侧并且与转盘固定连接,马达驱动转盘转动。在使用的时候,开启马达,带动转盘转动,从而带动多个软胶滚轮转动,与此同时使用人手使软胶滚轮在皮肤表面前后运动,压紧皮肤,利用旋转和滚动产生的热量达到燃烧脂肪的目的。现有的这种减肥仪都是基于单一的机械产热方式来实现减肥的功能,减肥效果较差,而且需要使用者频繁滚动软胶滚轮,使用者需要花费一定体力参与其中,导致减肥效率低,使用操作较为繁琐,使用者往往使用一段时间后会放弃,导致减肥中断,而且这种现有的减肥仪无法在用户休息的时候自动实施减肥,不但减肥效果、效率差,而且使用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基于上述现有技术问题,创新的提出一种全新结构的基于负压吸附下高脉冲电压的减肥仪,通过创新结合高脉冲电压、负压吸附和软胶滚轮的方式进行减肥,相对于传统单一依赖机械滚压减肥的方式,本专利技术首创的结合了电刺激、负压吸力和机械滚压对人体进行减肥,通过电击刺激皮肤、利用真空吸力抽起脂肪、使用滚轮压制脂肪,达到了良好的脂肪燃烧效果,大大提高了减肥效率和效果,而且本专利技术创新设计减肥仪结构能够为人体提供可调的真空吸力和电压刺激,首创设计了 EMS-CUP(肌肉刺激系统吸杯:E for电,M for肌肉,S for系统)结合机械滚压结构,通过EMS刺激皮肤,利用吸杯以负压吸引皮肤,再用滚轮压制皮肤,整个装置结构的创新设计不但保证了减肥效率,而且保证了电刺激安全性和负压吸附、机械滚压的舒适性,同时经过长期的试验总结出最佳的刺激电压、负压吸附参数,达到了最佳的减肥效果,具有广泛的市场推广应用前景,可作为新一代减肥仪。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种负压吸附高脉冲电压减肥仪,包括:主机100、充电座200和吸杯,所述充电座200作为主机100的充电设备,所述吸杯插设于所述主机100上,当人体肌肤紧贴于所述吸杯上时,所述主机在所述吸杯内产生20?60Kpa的吸力,并使得吸杯内的空气流量处于50升/小时以上,同时所述主机100向所述吸杯提供从30±10V到115±10V的峰值脉冲电压,且峰值脉冲电压根据调节档位按照台阶方式上升,每个电压台阶作为一个调节档位,峰值脉冲频率处于0.5-lOOHz ;所述主机100包括:下盖1、电池2、释放键弹簧4、充电接口 5、解锁键9、中盖11、控制电路板15、机芯组件16、释放按键17、滑动开关键18、三通19、面盖20、消音盒21和消音软管22,所述中盖11结合于下盖1上形成主机的安装壳体,所述机芯组件16和所述三通19连接并处于所述安装壳体内,其中所述机芯组件16作为主机的吸气栗组件,所述三通19的直通管53的一端密封连接于所述机芯组件16的抽气口 51,所述三通19的直通管53的另一端伸出于下盖1的底座之外,所述消音软管2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机芯组件16,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消音盒21,所述消音盒21设置于所述安装壳体内,所述控制电路板15在所述安装壳体内安装于所述机芯组件16的上方,所述电池2、充电接口 5以及所述机芯组件16在所述安装壳体内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15,且所述充电接口 5安装于所述下盖1的底端,所述解锁键9、滑动开关键18突出于安装壳体的侧面设置,并在安装壳体内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的对应操控按钮连接,所述中盖上开设有释放按键孔、电压调节键孔和吸力调节键孔,所述释放按键17处于所述释放按键孔内,且释放按键17底面的释放杆穿过控制电路板后插入机芯组件16的释放孔52内,所述释放键弹簧4套设于所述释放杆上,所述控制电路板表面上设置的电压调节键和吸力调节键分别穿过中盖上的电压调节键孔和吸力调节键孔,所述面盖20盖设于所述中盖表面,且在所述面盖上设置有与所述释放按键、电压调节键和吸力调节键对应的操作垫;所述主机100中的机芯组件16包括:栗壳30、牙箱盖32、驱动马达37、马达支架38、栗芯41、软胶活塞42、放气软胶塞43、放气杆44、单向阀片45、蜗杆46、释放软管47和复位弹簧48,所述栗壳30的底部形成有抽气口 51,所述单向阀片45设置于所述栗壳30内,所述栗芯41设置于所述栗壳30内并处于所述单向阀片45之上,且栗芯41的底部开口与单向阀片45的进气口连通,单向阀片45的进气口与栗壳的抽气口 51连通,所述软胶活塞42密封安装于所述栗芯41上,所述栗壳30安装于所述马达支架38上,且所述软胶活塞42的活塞前端穿过所述马达支架38的中部开口,所述驱动马达37固定于所述马达支架38上,所述驱动马达37的输出转轴上连接有蜗杆46,所述蜗杆46连接于所述软胶活塞42的活塞前端,所述驱动马达电性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在所述马达支架38上设置有放气支架49和放气管柱50,所述放气杆44的中部转动安装于所述放气支架49上,所述放气杆44的前端连接于所述放气软胶塞43,所述放气杆44的后端连接有复位弹簧48,当所述放气杆处于平衡状态时所述放气软胶塞43抵接于所述放气管柱50的一端并对其进行密封,所述放气管柱50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释放软管47的一端,所述牙箱盖32结合于所述马达支架38上,且在所述牙箱盖32开设有所述释放孔52,所述放气杆44的后端处于所述释放孔52的底部;所述三通19包括相互连通的直通管53、第一侧通管54和第二侧通管55,所述直通管53通过栗嘴密封圈密封连接于所述抽气口 51,所述释放软管47的另一端密封连接于所述第一侧通管54,所述第二侧通管55处于常闭状态;当按下释放按键17时,释放杆将穿过释放孔52推动放气杆44的后端,迫使放气杆44前端的放气软胶塞43与所述放气管柱50分离,从而通过三通的第一侧通管54进行放气,放气结束后所述放气杆在所述复位弹簧48的作用下再次回到平衡状态;所述吸杯包括杯体301、EMS电极302、过滤网303、过滤棉304、滚轮芯轴305、滚轮306和滚轮芯轴盖307,所述杯体301的底部向内形成有两个卡接槽,两个卡接槽之间形成有抽气孔,每个卡接槽的内侧壁上形成有一组第一电极触点,所述EMS电极302包括有两个,并分别嵌入形成于杯体的两相对侧壁的内部,每个EMS电极302的底端连接于对应的一组第一电极触点,每个EMS电极302的顶端外漏于杯体的杯口边缘,所述杯体的两相对内侧壁上分别设置有滚轮槽,所述滚轮306套设于所述滚轮芯轴305上,所述滚轮芯轴盖307结合于所述滚轮芯轴305的一端,所述滚轮芯轴305和滚轮芯轴盖307的外端均形成有支撑转轴,所述支撑转轴卡嵌在所述滚轮槽内;所述过滤网303和过滤棉304在所述杯体301的内部安装于所述抽气孔上;所述主机100的下盖1的底部外表面向外凸出形成有两个卡接凸台,两个卡接凸台之间形成所述直通管53的出口,每个卡接凸台的外侧壁上形成有与控制电路板连接的一组第二电极触点,所述吸杯结合于所述主机上时,所述吸杯的杯体底部的两个卡接槽卡套于所述主机的下盖底部的两个卡接凸台,且所述主机的三通的直通管53密封连接于所述吸杯的杯体的抽气孔,同时所述第一电极触点电性接触于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负压吸附高脉冲电压减肥仪

【技术保护点】
一种负压吸附高脉冲电压减肥仪,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机(100)、充电座(200)和吸杯,所述充电座(200)作为主机(100)的充电设备,所述吸杯插设于所述主机(100)上,当人体肌肤紧贴于所述吸杯上时,所述主机在所述吸杯内产生20~60Kpa的吸力,并使得吸杯内的空气流量处于50升/小时以上,同时所述主机(100)向所述吸杯提供从30±10V到115±10V的峰值脉冲电压,且峰值脉冲电压根据调节档位按照台阶方式上升,每个电压台阶作为一个调节档位,峰值脉冲频率处于0.5‑100Hz;所述主机(100)包括:下盖(1)、电池(2)、释放键弹簧(4)、充电接口(5)、解锁键(9)、中盖(11)、控制电路板(15)、机芯组件(16)、释放按键(17)、滑动开关键(18)、三通(19)、面盖(20)、消音盒(21)和消音软管(22),所述中盖(11)结合于下盖(1)上形成主机的安装壳体,所述机芯组件(16)和所述三通(19)连接并处于所述安装壳体内,其中所述机芯组件(16)作为主机的吸气泵组件,所述三通(19)的直通管(53)的一端密封连接于所述机芯组件(16)的抽气口(51),所述三通(19)的直通管(53)的另一端伸出于下盖(1)的底座之外,所述消音软管(2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机芯组件(16),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消音盒(21),所述消音盒(21)设置于所述安装壳体内,所述控制电路板(15)在所述安装壳体内安装于所述机芯组件(16)的上方,所述电池(2)、充电接口(5)以及所述机芯组件(16)在所述安装壳体内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15),且所述充电接口(5)安装于所述下盖(1)的底端,所述解锁键(9)、滑动开关键(18)突出于安装壳体的侧面设置,并在安装壳体内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的对应操控按钮连接,所述中盖上开设有释放按键孔、电压调节键孔和吸力调节键孔,所述释放按键(17)处于所述释放按键孔内,且释放按键(17)底面的释放杆穿过控制电路板后插入机芯组件(16)的释放孔(52)内,所述释放键弹簧(4)套设于所述释放杆上,所述控制电路板表面上设置的电压调节键和吸力调节键分别穿过中盖上的电压调节键孔和吸力调节键孔,所述面盖(20)盖设于所述中盖表面,且在所述面盖上设置有与所述释放按键、电压调节键和吸力调节键对应的操作垫;所述主机(100)中的机芯组件(16)包括:泵壳(30)、牙箱盖(32)、驱动马达(37)、马达支架(38)、泵芯(41)、软胶活塞(42)、放气软胶塞(43)、放气杆(44)、单向阀片(45)、蜗杆(46)、释放软管(47)和复位弹簧(48),所述泵壳(30)的底部形成有抽气口(51),所述单向阀片(45)设置于所述泵壳(30)内,所述泵芯(41)设置于所述泵壳(30)内并处于所述单向阀片(45)之上,且泵芯(41)的底部开口与单向阀片(45)的进气口连通,单向阀片(45)的进气口与泵壳的抽气口(51)连通,所述软胶活塞(42)密封安装于所述泵芯(41)上,所述泵壳(30)安装于所述马达支架(38)上,且所述软胶活塞(42)的活塞前端穿过所述马达支架(38)的中部开口,所述驱动马达(37)固定于所述马达支架(38)上,所述驱动马达(37)的输出转轴上连接有蜗杆(46),所述蜗杆(46)连接于所述软胶活塞(42)的活塞前端,所述驱动马达电性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在所述马达支架(38)上设置有放气支架(49)和放气管柱(50),所述放气杆(44)的中部转动安装于所述放气支架(49)上,所述放气杆(44)的前端连接于所述放气软胶塞(43),所述放气杆(44)的后端连接有复位弹簧(48),当所述放气杆处于平衡状态时所述放气软胶塞(43)抵接于所述放气管柱(50)的一端并对其进行密封,所述放气管柱(50)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释放软管(47)的一端,所述牙箱盖(32)结合于所述马达支架(38)上,且在所述牙箱盖(32)开设有所述释放孔(52),所述放气杆(44)的后端处于所述释放孔(52)的底部;所述三通(19)包括相互连通的直通管(53)、第一侧通管(54)和第二侧通管(55),所述直通管(53)通过泵嘴密封圈密封连接于所述抽气口(51),所述释放软管(47)的另一端密封连接于所述第一侧通管(54),所述第二侧通管(55)处于常闭状态;当按下释放按键(17)时,释放杆将穿过释放孔(52)推动放气杆(44)的后端,迫使放气杆(44)前端的放气软胶塞(43)与所述放气管柱(50)分离,从而通过三通的第一侧通管(54)进行放气,放气结束后所述放气杆在所述复位弹簧(48)的作用下再次回到平衡状态;所述吸杯包括杯体(301)、EMS电极(302)、过滤网(303)、过滤棉(304)、滚轮芯轴(305)、滚轮(306)和滚轮芯轴盖(307),所述杯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晓川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雅思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