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土育秧基质培养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028126 阅读:1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17 00: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无土育秧基质培养床,包括:无土育秧基质层;培养槽,所述培养槽包括底板和与所述底板连接的侧板,所述底板与所述侧板所围成的容腔用于盛装所述无土育秧基质层,所述侧板上设有若干通孔,所述底板形成有若干沟槽,所述沟槽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相对的所述侧板上的所述通孔连通。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育秧床易起盘脱苗,损坏秧盘,断根伤苗,培育的秧苗生长参差不齐,秧苗育苗质量差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农业
,具体涉及一种无土育秧基质培养床
技术介绍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于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重视,粮食生产的扶持政策增大,使得农业发展迅速,尤其是水稻机插秧技术实现了水稻生产的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及产业化,不仅极大的减轻了栽秧的劳动强度,还大幅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其中育秧盘是水稻机械化插秧生产中的一项重要的工具。现有的育秧盘通常包括底板和围设在底板边缘的边缘侧板,在底板上设置有漏水透气孔,其中每个底板上的漏水透气孔的孔数为196-400之间,孔径为3_,漏水透气孔与侧板之间的最近的距离为2-3mm。然而上述的育秧盘还有诸多不足,如由于育秧盘内靠近漏水透气孔部位的土壤与远离漏水透气孔的部位的土壤所含水分和空气有所不同,因此不同部位的秧苗在生长过程中的生长环境会有所差异,当秧苗秧龄比较小的时候,影响较小,随着秧龄的变大,不同部位的秧苗会出现分层严重,即生长参差不齐的现象,进而使得栽插时每穴秧苗均匀度差,成秧率低,返青成活慢,产量低、效益差,而且由于秧龄变大,秧苗的根也会进一步生长变长,因此部分秧苗的根更加容易穿透漏水透气孔,插入秧床上的土壤中,进一步导致秧苗不均匀的现象,也影响了秧苗盘结成毯和起秧,造成育秧床易起盘脱苗,损坏秧盘,断根伤苗。如现有技术中公开的一种微孔塑料平底育秧盘,由盘底联结盘壁再联结盘框组成,它是一个开口的方型容器,口部大底部略小,盘底、盘壁、盘框有微孔,微孔均勾分布呈微孔网状,盘底或盘壁有凸凹加强条或凸起加强条。上述育秧盘的微孔网眼具有均匀渗透水肥和防止根系扎入苗床的双重作用,因此育苗时育苗床中的水肥能均匀渗透入育秧盘内为幼苗提供较多的养分,育苗质量好,水肥利用率高,能防止串根,易起盘脱苗,不损坏秧盘,不断根伤苗。然而上述的育秧盘仍然存在如下不足:首先,育秧盘的底部仍然存在微孔,即使该微孔孔径小,仍可能有细小的根须透过微孔插入秧床上的土壤中,导致秧苗生长不均匀,同时由于微孔的限制,导致根须在孔中的部分生长的较细弱,而处于微孔外部的根须则生长的较粗壮,使其插入秧床更加牢固,导致在起盘时容易脱苗,损坏秧盘,断根伤苗,不利于秧苗的生长;其次,虽然育秧盘的盘壁也设有微孔,水分和空气可以通过盘壁上的微孔渗透入育秧盘内,但由于微孔的孔径过小,水分和空气容易渗透进入靠近育秧盘盘壁的育秧基质,而对于育秧盘内中部的育秧基质则不容易渗透到,使得育秧盘内的育秧基质的水分和空气分布不均匀,各部分秧苗的生长环境不同,导致秧苗生长参差不齐,不利于秧苗的生长。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育秧床易起盘脱苗,损坏秧盘,断根伤苗,培育的秧苗生长参差不齐,秧苗育苗质量差等缺陷,从而提供一种秧苗生长整齐,秧苗育苗质量好的无土育秧基质培养床。为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无土育秧基质培养床,包括:无土育秧基质层;培养槽,所述培养槽包括底板和与所述底板连接的侧板,所述底板与所述侧板所围成的容腔用于盛装所述无土育秧基质层,所述侧板上设有若干通孔,所述底板形成有若干沟槽,所述沟槽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相对的所述侧板上的所述通孔连通。优选的,所述沟槽之间相互平行。优选的,所述底板与所述侧板相互垂直。所述的无土育秧基质培养床,所述无土育秧基质层下方还设有通气层。优选的,所述通气层为可降解无纺布层。优选的,所述无土育秧基质层与所述通气层的厚度比值为3:1-10:1。所述无土育秧基质培养床,所述通孔顺序排列在所述侧板的下部。所述无土育秧基质培养床,所述通孔的孔径为10-30mm,相邻的两通孔之间的距离为 10_20mm。所述无土育秧基质培养床,在竖直方向上距离所述侧板顶部最近的所述通孔的圆心至所述侧板顶部的高度与所述侧板总高度的比值为1:2-1: 3。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本技术所述的无土育秧基质培养床,包括:无土育秧基质层;培养槽,所述培养槽包括底板和与所述底板连接的侧板,所述底板与所述侧板所围成的容腔用于盛装所述无土育秧基质层,所述侧板上设有若干通孔,所述底板形成有若干沟槽,所述沟槽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相对的所述侧板上的所述通孔连通;在所述无土育秧基质培养床中,通过在所述侧板上开设通孔,而没有在培养槽的底部开设通孔,避免秧苗的根须通过所述培养槽底部插入秧床上的土壤中造成所述培养床在起盘时易脱苗,损坏秧盘,断根伤苗的问题,同时保证通过所述通孔,水分和空气容易进入到所述育秧基质内部并分散均匀,然后通过在所述底板形成有若干沟槽,所述沟槽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相对的所述侧板上的通孔连通,水分和空气通过所述通孔进入到所述无土育秧基质层底部,又由于所述沟槽使得所述无土育秧基质层底部存在层次,凹凸不平,使得进入的水分和空气在所述沟槽中扩散时,可以容易的扩散到与所述沟槽邻近的所述无土育秧基质层底部中,同时所述无土育秧基质层内部多余的水也可以通过所述沟槽排出,进一步使得所述育秧基质内部水分分散均匀,保证所述无土育秧基质层中的所含水分和空气分布均匀,秧苗生长的整齐,有利于秧苗的生长,秧苗育苗质量提高,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育秧床易起盘脱苗,损坏秧盘,断根伤苗,培育的秧苗生长参差不齐,秧苗育苗质量差等问题;(2)本技术所述的无土育秧基质培养床,通过在所述无土育秧基质层下方设有通气层,所述通气层保证无土育秧基质层的通气,空气和水分通过所述通气层进入所述无土育秧基质层的底部,然后扩散到所述无土育秧基质层中,有利于水分和空气进入到所述无土育秧基质层内部,避免靠近所述通孔部位的基质与远离所述通孔部位的基质所含水分和空气有所不同,导致秧苗生长参差不齐;(3)本技术所述的无土育秧基质培养床,通过控制所述通孔顺序排列在所述侧板的下部,使得水分和空气可以均匀的透过通孔进入,保证无土育秧基质层中的水分和空气分散均勾;(4)本技术所述的无土育秧基质培养床,通过控制所述通孔的孔径为10-30mm,相邻的两通孔之间的距离为10_20mm,保证孔径足够大,便于水肥进入到所述无土育秧基质层的内部,进一步保证无土育秧基质层中的水分和空气分散均匀,有利于秧苗生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中所述的无土育秧基质培养床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所述的无土育秧基质培养床的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中所述的无土育秧基质培养床的仰视图;图4为本技术中所述的无土育秧基质层和通气层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无土育秧基质层,2-通气层,3-培养槽,4-底板,5-侧板,6_通孔,7_沟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土育秧基质培养床,其特征在于,包括:无土育秧基质层(1);培养槽(3),所述培养槽(3)包括底板(4)和与所述底板(4)连接的侧板(5),所述底板(4)与所述侧板(5)所围成的容腔用于盛装所述无土育秧基质层(1),所述侧板(5)上设有若干通孔(6),所述底板(4)形成有若干沟槽(7),所述沟槽(7)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相对的所述侧板(5)上的所述通孔(6)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松廖禺舒时富陈立才叶春李艳大陈盾董希慧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