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01592 阅读:1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梯控制装置,在电梯乘用处出入口的侧方设有设置室,在设置室内形成有与暗箱空间的电梯乘用处侧邻接的设置空间。在设置空间中设置容纳控制设备的不燃材料制的壳体,在设置室设有从电梯乘用处侧检查控制设备用的检查门。在壳体上设有与检查门相对的吸气口及排气口,在检查门与壳体间设有间隙,由该间隙构成风洞部,用于防止控制设备着火时火焰到达升降空间内。(*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面向升降道内的升降空间而设置的电梯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图10是表示例如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开1992年第365773号公报所揭示的现有的电梯控制装置,图11是图10的控制装置的剖视图。图中,升降道1与电梯乘用处2之间的出入口3由电梯乘用处的门4开闭。在出入口3的侧方设有在打开时移动电梯乘用处的门4的暗箱空间5。形成设置空间7的设置室8与暗箱空间5的电梯乘用处2侧邻接设置。设置空间7通过暗箱空间5而与升降空间6连通。在设置室8上,设有从电梯乘用处2侧开闭设置室8用的作为壁部的检查门9。在设置室8内设置有不燃材料制的壳体10。在壳体10上设有面对暗箱空间5的作为通气口的排气口10a。在排气口10a的内侧设有冷却风扇11。在壳体10内容纳有控制设备12。在这种控制装置中,通过驱动冷却风扇11使因控制设备12而被加热的壳体10内的空气经排气口10a而向壳体10外排出。图12是表示现有的电梯控制装置的另一例子的剖视图。在该例子中,散热翅片13与功率元件或发热设备等的控制设备12连接。散热翅片13固定在排气口10a的内侧。冷却风扇11朝向散热翅片13而设在壳体10内,以送给冷却风。在上述那样结构的现有的控制装置中,由于排气口10a与升降空间6相对,故当因电梯乘用处2侧的火灾影响或控制设备12自身过热而使控制设备12着火时,从排气口10a向壳体10外喷出的火焰到达升降空间6,从而有火灾通过升降空间6而扩散到上方楼层之虞。一般,在设有电梯的大楼中,为防止火灾通过升降道1的蔓延燃烧,而要求将出入口3的周边做成防火结构。但是,如上所述,当在与升降空间6连通的设置空间7设置壳体10时,因在防火结构的内侧配置有成为某种可能性火灾发生源的控制设备12,故希望在控制设备12与升降空间之间设置与上述防火结构不同的防火装置。专利技术的公开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以解决上述那样的问题为课题,从而提供一种即使控制设备着火时也可防止通过升降空间向上方楼层蔓延燃烧的电梯控制装置。本专利技术的电梯控制装置具有设在与轿厢升降的升降空间连通的设置空间内、且设有通气口的不燃材料制的壳体;容纳在壳体内的控制设备;以及设在控制设备与升降空间之间、在控制设备着火时用于防止火焰到达升降空间内的风洞部。附图的简单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形态1的电梯控制装置的主视图。图2是图1的控制装置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形态2的电梯控制装置的主视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形态3的电梯控制装置的主视图。图5是从升降道侧看本专利技术实施形态4的电梯控制装置的主视图。图6是图5的装置的剖视图。图7表示图5壳体内的侧视图。图8是图5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9是沿图8的Ⅸ—Ⅸ线剖视图。图10是表示现有电梯控制装置一例子的主视图。图11是图10的控制装置的剖视图。图12是表示现有的电梯控制装置的另一例子的剖视图。实施专利技术用的较佳形态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形态。实施形态1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形态1的电梯控制装置的主视图,图2是图1的控制装置的剖视图。图中,升降道1与电梯乘用处2之间的出入口3由电梯乘用处的门4开闭。在出入口3的侧方,设有在打开时移动电梯乘用处的门4的暗箱空间5。形成设置空间7的设置室8与暗箱空间5的电梯乘用处2侧邻接设置。设置空间7通过暗箱空间5而与升降空间6连通。在设置室8上设有从电梯乘用处2侧开闭设置室8用的作为壁部的检查门9。在设置室8内设有不燃材料制的壳体21。在壳体21上分别设有与检查门9相对的作为通气口的吸气口21a及排气口21b。在排气口21b的内侧上设有冷却风扇22。在壳体21内,容纳有控制电梯运行的控制设备23。另外,在检查门9与壳体21之间及壳体21的两侧设有间隙,由这些间隙构成风洞部24。在这种电梯控制装置中,通过驱动冷却风扇22而使升降道1内的空气经风洞部24而从吸气口21a流入壳体21内。流入后的空气对控制设备23冷却后,从排气口21b向壳体21外排出,经风洞部24而返回升降道1内。另外,当控制设备23着火、从吸气口21a或排气口21b向壳体10外喷出火焰时,在吸气口21a及排气口21b与升降空间6之间,因设有图2箭头所示那样的形成弯曲的路径的足够长度的风洞部24,故可防止火焰到达升降空间,防止向上方楼层的蔓延燃烧。此外,由于将壳体10的周围间隙用作为风洞部24,故不必在壳体10内配置形成风洞部的构件,可有效利用壳体10内的空间。实施形态2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形态2的电梯控制装置的主视图。在该例子中,除了下方外,围住吸气口21a及排气口21b的周围的多个不燃材料25被部分充填在壳体21与检查门9之间。不燃材料25既可安装在壳体21上也可安装在检查门9上。其他结构与实施形态1相同。在这种控制装置中,当从吸气口21a或排气口21b喷出火焰时,火焰向上方蔓延,但由于在吸气口21a及排气口21b的周围设有不燃材料25,故能可靠地防止火焰向周围蔓延燃烧。实施形态3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形态3的电梯控制装置的主视图。在该例子中,由不燃材料构成的多个加强构件26与检查门9的背面形成一体,或固定在其上。加强构件26与壳体21抵接,由此,除了下方外,吸气口21a及排气口21b的周围由加强构件26围住。其他结构与实施形态1相同。在这种控制装置中,当从吸气口21a或排气口21b喷出火焰时,火焰向上方蔓延,但由于在吸气口21a及排气口21b的周围设有加强构件26,故能可靠地防止火焰向周围蔓延燃烧。另外,由于利用了检查门9的加强构件26,故不必使用实施形态2中所示那样的特别的不燃材料。实施形态4图5是从升降道侧看本专利技术实施形态4的电梯控制装置的主视图,图6是图5装置的剖视图,图7是表示图5壳体内的侧视图,图8是图5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9是沿图8中Ⅸ—Ⅸ线的剖视图。图中,在设置室8内设有不燃材料制的壳体31。在壳体31的底部上设有作为通气口的吸气口31a。另外,在壳体31上设有面向升降空间6的作为通气口的排气口31b。在壳体31内,容纳有控制电梯运行的控制设备32和作为风洞部的筒状构件(管道)33。筒状构件33的一端部(下端部)33a与排气口31b连接。而筒状构件33的另一端部(上端部)33b配置在一端部33a的上方。此外,在筒状构件33的中间部上设有略呈Z形的弯曲部33c。在壳体31内,设有与筒状构件33的另一端部33b相对的冷却风扇34。如图7所示,在冷却风扇34与筒状构件33的另一端部33b之间,配置有连接功率元件或发热设备等控制设备12的散热翅片35。在筒状构件33内,部分充填有如钢丝棉之类的通气性的不燃材料36。在壳体31的外周部上,设有开闭排气口31b的板状的遮蔽体(防护门)37和对遮蔽体37的移动进行导向的一对导向体38a、38b。在通常时,遮蔽体37由保持构件39保持在将排气口31b打开的位置。保持构件39由低熔点金属等的低熔点材料、例如软钎料(ぱんた)构成。而保持构件39的一端部与遮蔽体37连接,保持构件39的另一端部引入壳体31内而固定在筒状构件33的内壁部上。当保持构件39因火灾等而被熔断时,遮蔽体37因自重而落下,排气口31b被封住。在这种控制装置中,通过驱动冷却风扇34,空气被从吸气口31a流入壳体31内。流入后的空气对控制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梯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设在与轿厢升降的升降空间连通的设置空间内、且设有通气口的不燃材料制的壳体;容纳在所述壳体内的控制设备;以及设在所述控制设备与所述升降空间之间、在所述控制设备着火时用于防止火焰到达所述升降空间内 的风洞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川茂树高桥达司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