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初雨水力自动控制弃流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005025 阅读:2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10 16:25
一种新型初雨水力自动控制弃流井,在壳体内设有格栅井、导流室、雨水收集室、浮球井室和弃流井,格栅井侧壁上设有雨水进口,雨水收集室侧壁上设有雨水出口,在导流室中设有导流槽,格栅井通过进水孔与导流槽相通,进水孔上设有格栅,导流槽的外侧设有一对导流堰,一导流堰低端设有雨水收集室,另一导流堰低端设有浮球井室,弃流井中设有回流平台,回流平台中设有弃流室,弃流室于其上表面形成开口,开口对接一筒状筛网,筛网通过弃流管与导流槽连通,弃流井与浮球井室通过回流过水孔相通,回流过水孔处于回流平台的上方,浮球井室内设有浮球水力控制机构。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实现全水力控制启闭、自动复位,完成降雨初期雨水的弃流、降雨中后期雨水的收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初雨水力自动控制弃流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初期雨水弃流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初雨水力自动控制弃流井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主推节水绿色设计,雨水回收技术广泛应用于南方地区。在雨水回收过程中,如何去除初期雨水径流所挟带的管网的树叶、泥土、油垢等杂质成为该技术中一项亟待解决的难题。解决上述难题的现有措施是雨水弃流处理井。但是,一般的雨水弃流处理井较难实现水力自动控制,虽然,有些雨水弃流处理井可以实现水力自动控制,但在其运行过程中,实现水力控制的部件易于产生各种故障,使整个雨水弃流处理井动作失灵。中国授权专利技术专利(专利号:200910191015.X)公开了一种初期雨水弃流装置,包括一个与雨水收集管道连通的容置体,在容置体内部设有弃流隔断,弃流隔断将容置体内部分成两个空间,一个空间为弃流前室,另一空间的中部横向设有多功能隔板,多功能隔板下方为弃流后室,多功能隔板上方为并列的汇水室和分流导流室,汇水室和分流导流室之间靠分流溢流堰使其下部隔开;其中,汇水室外侧壁开孔设置雨水进水管,汇水室内与雨水进水管对应处设有格栅槽,格栅槽内设有格栅;弃流隔断上方设有连通汇水室和弃流前室的弃流通水管和对应的水流控制机构,弃流隔断下方设有连通弃流前室和弃流后室的弃流室通水孔;分流导流室上连接有清洁雨水出水管;弃流通水管底面高度位于多功能隔板上表面高度和分流溢流堰堰口底高度之间。其工作过程是:雨水进水管→格栅井→汇水室,然后初雨水通过弃流通水管进入弃流前室,弃流前、后室差不多满时,弃流通水管被水流控制机构关闭,弃流前、后室的水在停雨后被延时自动排空机构开启放空管放空。上述初期雨水弃流装置存在以下缺陷:⑴雨水弃流的关键是弃掉初期雨水,初期雨水经过上述装置的格栅后还有泥土等诸多杂质,而初期雨水先进入延时控制室,初期雨水挟带的泥土一方面容易堵塞延时放空管道,造成弃流系统复位失败,另一方面延时控制室内泥土长期堆置,会造成浮球阀失效。⑵上述装置采用浮球阀、绳子、滑轮联动控制,这些部件长期浸泡在水里,容易造成滑轮失灵导致整个系统失效。⑶上述装置的初期雨水全部积压在弃流前室,待雨停止,延时控制室水位降低后,雨水才能够排弃,造成初期雨水的泥土等杂质长时间在前室内积压,容易使浮球控制机制和水流控制机构失效。⑷上述装置在系统需要检修或失效时,缺乏应有的辅助控制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可实现全自动水力有效控制的新型初雨水力自动控制弃流井,能够去除初期雨水所包含的树叶、泥土等残渣,便于雨水收集调蓄的后期处理,可广泛应用于雨水收集调蓄等领域。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措施来实现:一种新型初雨水力自动控制弃流井,包括壳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内设有格栅井、导流室、雨水收集室、浮球井室和弃流井,所述格栅井的侧壁上设有用于连接雨水收集系统的雨水进口,所述雨水收集室的侧壁上设有用于连接雨水原水池的雨水出口,所述导流室中设有导流槽,所述格栅井通过进水孔与导流槽相通,在所述进水孔上设有遮挡住进水孔的格栅,在所述导流槽的外侧设有一对上表面自导流槽的槽壁向下倾斜且相隔的导流堰,其中一个导流堰的低端设有雨水收集室,另一个导流堰的低端设有浮球井室,在所述弃流井中设有回流平台,且回流平台的周缘与弃流井的井壁相连,所述回流平台中设有弃流室,所述弃流室于回流平台的上表面形成开口,所述开口对接一筒状的筛网,所述筛网通过穿过弃流井侧壁的弃流管与导流槽连通,弃流管位于导流室中的管口作为弃流口,所述弃流井与浮球井室通过回流过水孔相通,且所述回流过水孔处于回流平台的上方,在所述浮球井室内设有用于在降雨初期开启弃流口并在降雨中后期关闭弃流口的浮球水力控制机构,以便在降雨初期,雨水由格栅井滤除杂质,经过导流槽从开启的弃流口沿筛网圆周切线方向呈旋流状流入筛网直至流到弃流室中输送至市政管网,随着雨量逐渐增大,部分雨水穿过筛网流至回流平台上,并通过回流过水孔流到浮球井室中,随着浮球井室中的水位逐步升高,所述浮球水力控制机构控制关闭弃流口,一部分雨水漫过导流堰流至雨水收集室中,另一部分雨水则漫过导流堰流至浮球井室中以保持其水位而使弃流口继续处于关闭状态。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是:在降雨初期,雨水收集系统收集的雨水(2mm厚降雨)进入格栅井,通过格栅滤除树叶等杂质,经过进水孔进入导流室,雨水经导流槽汇集到弃流管并沿筛网的切线方向流入筛网。由于在降雨初期,筛网表面干燥,因此在水的表面张力和筛网坡度作用下,雨水在筛网表面以旋转的状态流向弃流室中,随着降雨延续,筛网表面不断被浸润,水在湿润的筛网表面上的张力作用将大大减少,中后期的部分雨水就会穿过筛网汇集到回流平台,回流平台上的雨水通过回流过水孔流向浮球井室,随着浮球井室的水位升高,浮球水力控制装置控制关闭弃流口,导流室的水位升高,最终一部分雨水漫过导流堰进入雨水收集室,与此同时,另一部分雨水流向浮球井室补充,以确保弃流口持续处于关闭状态。本专利技术通过格栅能够去除初期雨水中的树叶、泥土等残渣,相对洁净的雨水通过回流筛网进入浮球井室,浮球水力控制机构不易失效,且可实现全水力控制启闭、自动复位,实现降雨初期雨水的弃流,降雨中后期雨水的收集,便于雨水收集调蓄的后期处理,可广泛应用于雨水收集调蓄等领域。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推荐方式,所述雨水收集室和浮球井室并列排置且具有共用侧壁,该共用侧壁延伸以分隔该对导流堰,所述导流堰的高端高于导流槽的槽壁。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新型初雨水力自动控制弃流井还包括控制井,所述控制井位于弃流井的旁侧,所述控制井由一根排水管穿过,排水管的一端伸至弃流井的弃流室中,另一端伸出控制井外连接市政管网,所述控制井内设有手动控制阀和电动控制阀,所述电动控制阀连接外部的用于测量雨量的雨量传感器,手动控制阀和电动控制阀均设置在一旁通管上,所述旁通管的两端连接在排水管位于控制室的管段上。本专利技术设置控制井主要是考虑了浮球水力控制装置失灵的情况,控制室采取两种应急控制方式,其一是手动控制方式,当浮球水力控制装置失灵时,可由人工关闭控制室的手动控制阀以确保雨水收集;其二是电动控制方式,控制室的电动控制阀与室外的雨量传感器联动,当降雨厚度达2mm时,关闭排水管,雨水通过导流堰进入雨水收集室。以上两种控制方式可以确保浮球水力控制装置失灵时,降雨中后期的雨水不会被排走,同时若是长期绵绵细雨的天气,浮球水力控制装置难以确保发挥作用,此时,可在降雨初期过后,直接关闭电动控制阀或手动控制阀来实现雨水收集。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浮球水力控制装置浮球、杠杆、具有弧形滑槽的固定板、滑动支座、铰支座和闸板,所述杠杆为一向上拱起的弯折杆,所述浮球和闸板分别位于杠杆的两个杆端上,所述固定板设置在弃流井的外侧壁上且靠近浮球,所述滑动支座固定在杠杆上且伸入滑槽中与之滑动配合,所述铰支座固定在杠杆上并铰接在弃流井的外侧壁上,所述铰支座靠近所述弃流口,在降雨中后期,浮球井室中的水位上升而使浮球上浮,带动杠杆以铰支座为转动中心转动,同时滑动支座沿着滑槽滑动,使闸板遮挡住弃流口以关闭弃流口,反之亦然。滑槽和滑动支座滑动配合,可比较精确地关闭弃流口,不容易造成失误。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新型初雨水力自动控制弃流井还包括延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新型初雨水力自动控制弃流井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初雨水力自动控制弃流井,包括壳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内设有格栅井、导流室、雨水收集室、浮球井室和弃流井,所述格栅井的侧壁上设有雨水进口,所述雨水收集室的侧壁上设有雨水出口,所述导流室中设有导流槽,所述格栅井通过进水孔与导流槽相通,在所述进水孔上设有遮挡住进水孔的格栅,所述导流槽的外侧设有一对上表面自导流槽的槽壁向下倾斜且相隔的导流堰,其中一个导流堰的低端设有雨水收集室,另一个导流堰的低端设有浮球井室,在所述弃流井中设有回流平台,且回流平台的周缘与弃流井的井壁相连,所述回流平台中设有弃流室,所述弃流室于回流平台的上表面形成开口,所述开口对接一筒状的筛网,所述筛网通过穿过弃流井侧壁的弃流管与导流槽连通,弃流管位于导流室中的管口作为弃流口,所述弃流井与浮球井室通过回流过水孔相通,且所述回流过水孔处于回流平台的上方,在所述浮球井室内设有用于在降雨初期开启弃流口并在降雨中后期关闭弃流口的浮球水力控制机构,以便在降雨初期,雨水由格栅井滤除杂质,经过导流槽从开启的弃流口沿筛网圆周切线方向呈旋流状流入筛网直至流到弃流室中输送至市政管网,随着雨量逐渐增大,部分雨水穿过筛网流至回流平台上,并通过回流过水孔流到浮球井室中,随着浮球井室中的水位逐步升高,所述浮球水力控制机构控制关闭弃流口,一部分雨水漫过导流堰流至雨水收集室中,另一部分雨水则漫过导流堰流至浮球井室中以保持其水位而使弃流口继续处于关闭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初雨水力自动控制弃流装置,包括壳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内设有格栅井、导流室、雨水收集室、浮球井室和弃流井,所述格栅井的侧壁上设有雨水进口,所述雨水收集室的侧壁上设有雨水出口,所述导流室中设有导流槽,所述格栅井通过进水孔与导流槽相通,在所述进水孔上设有遮挡住进水孔的格栅,所述导流槽的外侧设有一对上表面自导流槽的槽壁向下倾斜且相隔的导流堰,其中一个导流堰的低端设有雨水收集室,另一个导流堰的低端设有浮球井室,在所述弃流井中设有回流平台,且回流平台的周缘与弃流井的井壁相连,所述回流平台中设有弃流室,所述弃流室于回流平台的上表面形成开口,所述开口对接一筒状的筛网,所述筛网通过穿过弃流井侧壁的弃流管与导流槽连通,弃流管位于导流室中的管口作为弃流口,所述弃流井与浮球井室通过回流过水孔相通,且所述回流过水孔处于回流平台的上方,在所述浮球井室内设有用于在降雨初期开启弃流口并在降雨中后期关闭弃流口的浮球水力控制机构,以便在降雨初期,雨水由格栅井滤除杂质,经过导流槽从开启的弃流口沿筛网圆周切线方向呈旋流状流入筛网直至流到弃流室中输送至市政管网,随着雨量逐渐增大,部分雨水穿过筛网流至回流平台上,并通过回流过水孔流到浮球井室中,随着浮球井室中的水位逐步升高,所述浮球水力控制机构控制关闭弃流口,一部分雨水漫过导流堰流至雨水收集室中,另一部分雨水则漫过导流堰流至浮球井室中以保持其水位而使弃流口继续处于关闭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初雨水力自动控制弃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收集室和浮球井室并列排布且具有共用的侧壁,该共用侧壁延伸以分隔该对导流堰,所述导流堰的高端高于导流槽的槽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初雨水力自动控制弃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型初雨水力自动控制弃流装置还包括控制井,所述控制井位于弃流井的旁侧,所述控制井由一根排水管穿过,排水管的一端伸至弃流井的弃流室中,另一端则伸出控制井外连接市政管网,所述控制井内设有手动控制阀和电动控制阀,所述电动控制阀连接外部的雨量传感器,所述手动控制阀和电动控制阀均设置在一旁通管上,所述旁通管的两端连接在排水管位于控制井中的管段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初雨水力自动控制弃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球水力控制机构包括浮球、杠杆、具有弧形滑槽的固定板、滑动支座、铰支座和闸板,所述杠杆为一向上拱起的弯折杆,所述浮球和闸板分别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福光余小明赵煜灵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