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热蒸汽产生装置及煮饭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989200 阅读:1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10 00: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过热蒸汽产生装置及煮饭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过热蒸汽产生装置具备:管(31),其由非磁性金属构成;热交换器(32),其被配置于管(31)内;绕线管(33),其被配置为包围管(31)的外周面;以及感应加热线圈(34),其被配置于绕线管(33)的外周面。感应加热线圈(34)对管(31)与热交换器(32)双方进行感应加热,使得被取入到管(31)内的蒸汽过热成为超过100℃的过热蒸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成超过100℃的蒸汽(以下,称为过热蒸汽)的过热蒸汽产生装置及具备该过热蒸汽产生装置的煮饭器。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这种过热蒸汽产生装置,例如,公知有专利文献1(参照日本特开2012-176195号公报)所述的装置。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过热蒸汽产生装置,该过热蒸汽产生装置具有棒状的加热器,该加热器被设置为,发热部贯穿壳体的侧壁而被配置于壳体内,末端部与该壳体接触。根据专利文献1的过热蒸汽产生装置,由于加热器的末端部被设置为与壳体接触,因此,加热器的热量直接传递到壳体,能够从加热器以及壳体的内表面双方对壳体内的蒸汽进行加热。由此,能够使过热蒸汽的温度进一步升高并且实现装置的小型化。在专利文献1的过热蒸汽产生装置中,棒状的加热器被设置为,发热部贯穿壳体的侧壁而被配置于壳体内,末端部与该壳体接触。由此,如图14所示,存在加热器与壳体的连接部等多个连接部100。因此,需要通过粘合剂或焊接等将全部连接部100良好地密封。但是,在壳体内生成过热蒸汽时,壳体内的压力变高,由于该压力,可能导致连接部100的密封解除。因此,从提高可靠性的角度考虑,专利文献1的过热蒸汽产生装置还有改善的余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解决上述课题,提供了能够减少连接部的个数而提高可靠性的过热蒸汽产生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煮饭器。本专利技术的过热蒸汽产生装置具备:管,其由非磁性金属构成;热交换器,其被配置于管内;绕线管,其被配置为包围所述管的外周面;以及感应加热线圈,其被配置于所述绕线管的外周面,并且,所述感应加热线圈对管与热交换器双方进行感应加热,使得被取入到管内的蒸汽过热成为超过100℃的过热蒸汽。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过热蒸汽产生装置,由于使用了感应加热线圈作为加热源,因此,例如,能够使得连接部只有管的两端部。由此,能够减少连接部的个数而提高可靠性。此外,由非磁性金属构成取入蒸汽的管,对管以及配置于该管内的热交换器双方进行感应加热,因此,还能够抑制加热效率下降。附图说明图1是具备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过热蒸汽产生装置的煮饭器的示意剖视图。图2是示出将图1的煮饭器的盖的一部分部件取下的状态的俯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过热蒸汽产生装置的侧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过热蒸汽产生装置的俯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过热蒸汽产生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沿图4的6-6线的剖视图。图7是沿图4的7-7线的剖视图。图8是沿图3的8-8线的剖视图。图9是沿图4的9-9线的剖视图。图10是示出第1温度检测传感器及第2温度检测传感器的检测温度的一例的曲线图。图11是示出对奥氏体系不锈钢制的棒材与铁素体系不锈钢制的棒材进行感应加热时的发热分布的曲线图。图12是示出热交换器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图13是示意性地示出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过热蒸汽产生装置搭载于微波炉上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4是示出现有的过热蒸汽产生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专利技术不被本实施方式所限定。使用图1及图2对具备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过热蒸汽产生装置的煮饭器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具备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过热蒸汽产生装置的煮饭器的示意剖视图。图2是示出将图1的煮饭器的盖的一部分部件取下的状态的俯视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煮饭器具备:大致有底筒状的煮饭器主体1,其在内部形成有锅收纳部1a;以及锅2,其收纳于锅收纳部1a,供烹调物的放入。在煮饭器主体1的上部安装有能够使煮饭器主体1的上部开口部开闭的中空结构的盖3。在盖3的内侧(覆盖锅2的开口部的一侧),可拆装地安装有能够将锅2的上部开口部密闭的大致圆盘状的内盖4。煮饭器主体1的锅收纳部1a由上框1b以及线圈座1c构成。上框1b具备:筒状部分1ba,其被配置为与收纳的锅2的侧壁隔开规定的间隙;以及凸缘部1bb,其从筒状部分1ba的上部向外侧突出并且嵌合于煮饭器主体1的上部开口部的内周部。此外,在凸缘部1bb上形成有收纳水箱5的水箱收纳部1bc。水箱5是放入用于生成蒸汽的水的有底筒状的容器。在水箱收纳部1bc的外周面上安装有作为对水箱5进行加热(感应加热)的水箱加热装置的一例的水箱加热线圈6。另外,也可以取代水箱加热线圈6,而利用加热器对水箱5进行加热。通过用水箱加热线圈6对水箱5进行加热,使得水箱5内的水沸腾,生成大约100℃的蒸汽。此外,在水箱收纳部1bc的侧部设有开口。在该开口部分处,用于测定水箱5的温度的水箱温度传感器(未图示)被配置为能够与收纳于水箱收纳部1bc的水箱5的侧部抵接。线圈座1c与锅2的下部的形状相对应地形成为有底筒状,其上部安装于上框1b的筒状部分1ba的下端部。在线圈座1c的外周面上,安装有作为对锅2进行加热(感应加热)的锅加热装置的一例的锅底加热单元7。锅底加热单元7由底内加热线圈7a与底外加热线圈7b构成。底内加热线圈7a被配置为隔着线圈座1c而与锅2的底部的中央部周围相对。底外加热线圈7b被配置为隔着线圈座1c而与锅2的底部的角部相对。在底内加热线圈7a的下方配置有多个铁素体8,该多个铁素体8将由底内加热线圈7a产生的磁通引导至内部而防止磁通的泄露。在线圈座1c的底部的中央部分处设有开口。在该开口部分处,用于测定锅2的温度的锅温度传感器9被配置为能够与收纳于锅收纳部1a的锅2的底部抵接。由于锅2的温度与锅2内的烹调物的温度大致相同,因此,通过利用锅温度传感器9检测锅2的温度,能够得知锅2内的烹调物的温度。盖3具备构成盖3的外廓的上外廓部件3a与下外廓部件3b。此外,盖3具备铰链轴3A。铰链轴3A是盖3的开闭轴,其两端部自由转动地保持于煮饭器主体1的上框1b上。在盖3上,以沿着盖3的厚度方向贯穿其中央部附近的方式设有贯通孔3c。贯通孔3c的上端部与设于下外廓部件3b上的凹部3aa的底部连通。在凹部3aa上可拆装地安装有蒸汽筒10。在盖3的内盖4侧的贯通孔3c的周围安装有环装的密封件11。密封件11被设置为在内盖4被安装于盖3上时,紧密贴合于内盖4上设置的蒸汽释放孔4a的周围。在蒸汽筒10的上壁上设有蒸汽释放孔10a,使得通过蒸汽释放孔4a及贯通孔3c供给到凹部3aa内的锅2内的多余蒸汽能够排出到煮饭器的外部。在内盖4的外周部的锅2侧的面上安装有环装的密封件12。密封件12被设置为在盖3处于关闭状态时与锅2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过热蒸汽产生装置,该过热蒸汽产生装置具备:管,其由非磁性金属构成;热交换器,其被配置于所述管内;绕线管,其被配置为包围所述管的外周面;以及感应加热线圈,其被配置于所述绕线管的外周面,所述感应加热线圈对所述管与所述热交换器双方进行感应加热,使得被取入到所述管内的蒸汽过热成为超过100℃的过热蒸汽。

【技术特征摘要】
2014.08.22 JP 2014-1694001.一种过热蒸汽产生装置,该过热蒸汽产生装置具备:
管,其由非磁性金属构成;
热交换器,其被配置于所述管内;
绕线管,其被配置为包围所述管的外周面;以及
感应加热线圈,其被配置于所述绕线管的外周面,
所述感应加热线圈对所述管与所述热交换器双方进行感应加热,使得被取入到所
述管内的蒸汽过热成为超过100℃的过热蒸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热蒸汽产生装置,其中,
所述管由奥氏体系不锈钢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热蒸汽产生装置,其中,
所述热交换器由与所述管相同的非磁性金属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热蒸汽产生装置,其中,
所述绕线管被配置为与所述管隔开空间。
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矢弘细井弘一北木宏水谷幸二郎冈本大辅绀野誉史后藤隆博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