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结合力换向铜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934439 阅读:2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29 20: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结合力换向铜壳,包括由若干个相互绝缘的铜换向片围成的筒状本体,每个铜换向片内壁上均设有至少两个相对且沿本体轴向设置的钩体,两个钩体与铜换向片内壁形成连接槽,在两个钩体之间的铜换向片内壁上设有拉紧连接件,拉紧连接件包括第一内齿和第二内齿,第一内齿和第二内齿各自的一端与铜换向片内壁固定连接,另一端朝本体中轴线延伸,并形成开口端大、封闭端小的开口槽。张开的两个内齿能够伸入到熔融态的模塑料基体内部,并在模塑料基体冷却固化收缩时拉紧模塑料基体与相应位置处的铜换向片,使得铜换向片内壁与模塑料基体之间不易出现缝隙,提高铜壳内壁与模塑料基体之间连接的牢固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高结合力换向铜壳,属于换向器用铜壳

技术介绍
目前普遍使用的换向器一般包括铜壳,所述铜壳沿其周向被分割成若干个均匀分布且相互绝缘的铜换向片,所述铜换向片的内壁上设置连接件,所述铜壳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模塑料基体连接,模塑料基体的内腔中安装电机轴,使用时,铜壳随模塑料基体一起高速转动。如图1-5所示,现有铜壳10中,每个铜换向片沿铜壳10的轴向两端都设有至少2个内钩11,2个内钩11向铜壳10内部弯折后与其所在的铜换向片的内壁形成连接槽,连接槽的开口大小从所述铜换向片的内壁出发向着铜壳10内部的方向逐渐减小,即连接槽为封闭型的连接槽,并且铜换向片的内壁为光滑内壁。使用时,向铜壳内部注入模塑料基体,模塑料基体进入上述连接槽,并且内钩11进入模塑料基体内部,从而将铜壳10与模塑料基体固定连接在一起。但是,现有技术中的铜壳在使用时至少存在以下缺陷:1.由于铜壳与模塑料基体为不同材质,以熔融态注入到铜壳内部的模塑料基体冷却固化时会发生收缩,容易在铜壳与模塑料基体之间连接不紧密的位置出现缝隙,从而造成铜壳与模塑料基体之间的接触面小,连接牢固性能差;2.换向器在高速旋转时,模塑料基体作用于内钩的旋转作用力较大,而上述现有铜壳的两个内钩沿着铜换向片的内壁轴向设置,内钩上用于承受上述旋转作用力的面积较小,造成铜壳内钩的用于承受上述旋转作用力的局部受力过大,长期使用容易造成内钩甚至铜换向片的弯曲变形,并导致模塑料基体跟随变形了的内钩发生位置变动,造成模塑料基体在整个整流子上的分布不均,降低整个整流子的使用性能,造成碳刷快速磨损。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的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铜壳容易与注入到其内部且老化收缩后的模塑料基体之间出现缝隙,造成铜壳内壁与模塑料基体结合不牢固的技术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能够增强铜壳与模塑料基体之间结合强度,从而提高整流子在高速旋转时使用性能的高结合力换向铜壳。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高结合力换向铜壳,包括由若干个相互绝缘的铜换向片围成的筒状本体,每个所述铜换向片内壁上均设有至少两个相对且沿所述本体轴向设置的钩体,两个所述钩体与所述铜换向片内壁形成连接槽,在两个所述钩体之间的所述铜换向片内壁上设有拉紧连接件,所述拉紧连接件包括第一内齿和第二内齿,所述第一内齿和第二内齿各自的一端与所述铜换向片内壁固定连接,另一端朝所述本体中轴线延伸,并形成开口端大、封闭端小的开口槽。所述开口槽为V形和/或梯形开口槽。所述拉紧连接件环绕所述本体周向均匀设有至少3圈。每个所述铜换向片内壁上沿所述本体轴向均匀设有3排,每排4个,共12个所述拉紧连接件。形成所述开口槽的所述第一内齿、第二内齿沿所述本体的轴向分布。所述连接槽为开口端小、封闭端大的梯形连接槽。每个所述铜换向片上设有2对所述钩体。本技术的一种高结合力换向铜壳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的一种高结合力换向铜壳,通过在位于两钩体之间的铜换向片内壁上固定设置由第一内齿和第二内齿形成开口槽的拉紧连接件,使得在向铜壳内部注入模塑料基体时,张开的两个第一内齿和第二内齿能够伸入到熔融态的模塑料基体内部,并在模塑料基体冷却固化收缩时拉紧模塑料基体与相应位置处的铜换向片,使得铜换向片内壁与模塑料基体之间不易出现缝隙,从而增大铜壳内壁与模塑料基体的结合面积,提高铜壳内壁与模塑料基体之间连接的牢固性。2.本技术的一种高结合力换向铜壳,上述开口槽为V形和/或梯形开口槽,即由张开的第一内齿和第二内齿形成开口端大、封闭端小的V形或梯形开口槽,张开的内齿外壁能够更好的拉紧模塑料基体和铜换向片内壁,从而能够提高拉紧连接效果。3.本技术的一种高结合力换向铜壳,沿铜壳周向在其内壁上设有至少3圈上述拉紧连接件,即在每一个铜换向片内壁上均设有至少3个拉紧连接件,从而在每一个铜换向片内壁上都具有至少3个与模塑料基体紧密连接的连接点,在模塑料基体固化收缩时拉紧铜换向片内壁与模塑料基体,减少缝隙出现并增大铜壳内壁与模塑料基体的结合面积。进一步的,可在每个铜换向片内壁上沿铜壳内壁轴向均匀设置3排,每排4个共12个上述拉紧连接件,从而在每一个铜换向片内壁上都具有至少12个与模塑料基体紧密连接的连接点,大大减少缝隙出现并可增大铜壳内壁与模塑料基体的结合面积,增加二者的连接牢固性。4.本技术的一种高结合力换向铜壳,设置形成开口槽的第一内齿和第二内齿沿铜壳轴向分布,便于制造,易于实现。5.本技术的一种高结合力换向铜壳,设置由两个钩体以及位于两个钩体之间的铜换向片内壁形成的连接槽为开口端小、封闭端大的梯形连接槽,以及在每个铜换向片上设置2对钩体,均能够增强铜壳与模塑料基体的结合力,增强铜壳与模塑料基体的连接牢固性。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换向器用铜壳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A向视图。图3是图1中B-B向视图。图4是图1中两个相邻铜换向片在其内钩未弯折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C-C向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实施例1中换向器用铜壳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中A-A向视图。图8是图6中B-B向视图。图9是图6中两个相邻铜换向片在其内钩未弯折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中C-C向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10中G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中:10-铜壳,11-内钩;20-本体,21-钩体,22-拉紧连接件,221-第一内齿,222-第二内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一种高结合力换向铜壳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高结合力换向铜壳,如图6-11所示,包括由若干个相互绝缘的铜换向片围成的筒状本体20,每个所述铜换向片内壁上均设有两个相对且沿所述本体20轴向设置的钩体21,两个所述钩体21与所述铜换向片内壁形成连接槽,在两个所述钩体21之间的所述铜换向片内壁上设有拉紧连接件22,所述拉紧连接件22包括第一内齿221和第二内齿222,所述第一内齿221和第二内齿222各自的一端与所述铜换向片内壁固定连接,另一端朝所述本体20中轴线延伸,并形成开口端大、封闭端小的开口槽。如图10-11所示,上述开口槽为V形开口槽,张开的两个第一内齿221和第二内齿222能够伸入到熔融态的模塑料基体内部,并在模塑料基体冷却固化收缩时拉紧模塑料基体与相应位置处的铜换向片,使得铜换向片内壁与模塑料基体之间不易出现缝隙,从而增大本体20内壁与模塑料基体的结合面积,提高本体20内壁与模塑料基体之间连接的牢固性。张开的第一内齿221和第二内齿222外壁能够更好的拉紧模塑料基体和铜换向片内壁,从而能够提高拉紧连接效果。事实上根据实际需要,上述开口槽还可以设置成梯形开口槽,均可实现专利技术目的。形成上述开口槽的第一内齿221和第二内齿222可沿本体20的轴向分布,也可沿其他方向分布。事实上,在生产工艺允许的情况下,形成上述开口槽的第一内齿221和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结合力换向铜壳,包括由若干个相互绝缘的铜换向片围成的筒状本体(20),每个所述铜换向片内壁上均设有至少两个相对且沿所述本体(20)轴向设置的钩体(21),两个所述钩体(21)与所述铜换向片内壁形成连接槽,其特征在于:在两个所述钩体(21)之间的所述铜换向片内壁上设有拉紧连接件(22),所述拉紧连接件(22)包括第一内齿(221)和第二内齿(222),所述第一内齿(221)和第二内齿(222)各自的一端与所述铜换向片内壁固定连接,另一端朝所述本体(20)中轴线延伸,并形成开口端大、封闭端小的开口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结合力换向铜壳,包括由若干个相互绝缘的铜换向片围成的筒状本体(20),每个所述铜换向片内壁上均设有至少两个相对且沿所述本体(20)轴向设置的钩体(21),两个所述钩体(21)与所述铜换向片内壁形成连接槽,其特征在于:在两个所述钩体(21)之间的所述铜换向片内壁上设有拉紧连接件(22),所述拉紧连接件(22)包括第一内齿(221)和第二内齿(222),所述第一内齿(221)和第二内齿(222)各自的一端与所述铜换向片内壁固定连接,另一端朝所述本体(20)中轴线延伸,并形成开口端大、封闭端小的开口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结合力换向铜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槽为V形和/或梯形开口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浩宇陆威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凯中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