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东华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花式纱及其纺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2931405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29 03: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花式纱及其纺制方法,该花式纱为棉/粘胶混纺纱,包括基纱和第一粗节,花式纱纵向线密度在一个转杯周长的片段内规律变化,均匀地出现至少两段第一粗节,在其中相邻2段第一粗节的中间位置有1段长度和直径与第一粗节相比都小的第二粗节,第一粗节和第二粗节比基纱纱体蓬松、捻度小,花式纱利用一种单纤维流自进入转杯至合并凝聚之前的路径上且在一定长度上连续施加外力的方法纺制,所述施加外力的方式是指在所述转杯的开缝处施以正压或负压的外加气流。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花式纱风格独特,丰富了转杯纺产品的种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较高的经济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花式纱及其纺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纺纱
,涉及一种花式纱及其纺制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一种单纤维流自进入转杯至并合凝聚之前的路径上且在一定长度上连续施加外力的方法纺制纱线线密度呈纵向变化的转杯纺花式纱。
技术介绍
转杯纺属于自由端纺纱领域,具有纺纱速度高、卷装容量大、适纺性较好和能够兼纺优低原料的特点,已成为新型纺纱技术中技术最成熟、应用面最广、经济性较高的纺纱形式。转杯纺最初只使用低成本的原料,例如纺织厂的下脚料或可再利用的纺织材料等。20世纪70年代中期,转杯纺只应用于纺棉产品,且主要是以纺97.2tex(6S)、83.3tex(7S)纯棉纱为主,因此当时业界普遍认为转杯纺只适合粗特纯棉纱。但随着转杯纺技术的进步,转杯纺的适纺范围也在逐渐增加。如今,转杯纺不仅可以用于高档针织纱的生产,还可应用于低捻纱、竹节纱、S捻纱、包芯纱等诸多花式纱。利用转杯纺生产竹节纱等花式纱品种具有多种方法,基本上可有以下几种方案:(1)改变喂给罗拉速度;(2)改变引纱罗拉速度;(3)同时改变喂给罗拉和引纱罗拉速度;(4)在输纤通道或分梳辊的适当位置添置附加喂入纤维机构;(5)在转杯内设置阻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花式纱及其纺制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花式纱,其特征在于:所述花式纱为棉/粘胶混纺纱,包括基纱(3)和第一粗节(2a),所述花式纱(1)纵向线密度在一个转杯周长的片段内规律变化,均匀地出现至少两段第一粗节(2a),在所述其中相邻2段第一粗节(2a)的中间位置有1段长度和直径与第一粗节(2a)相比都小的第二粗节(2b),所述第一粗节(2a)和第二粗节(2b)比所述基纱(3)纱体蓬松且捻度小;所述基纱(3)的细度为25~120tex,所述相邻两段第一粗节(2a)之间基纱(3)的长度在10~100mm之间,相邻第一粗节(2a)和第二粗节(2b)之间的距离为5~90mm;所述第一粗节(2a)的长度为10~20mm,最大直径为0.3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花式纱的纺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花式纱为棉/粘胶混纺纱,所述花式纱包括基纱(3)和第一粗节(2a),所述花式纱(1)纵向线密度在一个转杯周长的片段内规律变化,均匀地出现至少两段第一粗节(2a),在相邻两段第一粗节(2a)的中间位置有1段长度和直径与第一粗节(2a)相比都小的第二粗节(2b),所述第一粗节(2a)和第二粗节(2b)比所述基纱(3)纱体蓬松且捻度小;所述基纱(3)的细度为25~120tex,所述相邻两段第一粗节(2a)之间基纱(3)的长度在10~100mm之间,相邻第一粗节(2a)和第二粗节(2b)之间的距离为5~90mm;所述第一粗节(2a)的长度为10~20mm,最大直径为0.35~0.6mm;所述第二粗节(2b)的长度为10~12mm,最大直径为0.15~0.3mm;所述花式纱(1)的纺制方法为转杯纺,转杯纺的单纤维流自进入转杯至合并凝聚之前的路径上且在一定长度上连续施加外力,所述外力的方向与转杯轴的轴心线成0~15°夹角,所述转杯包括杯体(4)和杯轴,杯体(4)由杯底(6)和杯沿(5)构成,杯沿(5)与杯底(6)相交形成凝聚槽(8),所述一定长度上连续施加外力是指所述杯底(6)底面圆周上均匀设置至少2组窄缝,每组窄缝有2-3条窄缝(7),在纤维滑移面(9)表面刻有1个凹陷于所述纤维滑移面(9)的沟槽(10),且在所述窄缝(7)施以正压或负压的外加气流;所述窄缝(7)与所述杯体(4)的直径方向呈0~60°的夹角,所述窄缝(7)为矩形连续平直窄缝、梯形连续平直窄缝、等宽弯曲窄缝或不等宽弯曲窄缝、矩形不连续平直窄缝,所述矩形连续平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军张玉泽闫进祥傅婷虞叔良龚以炜
申请(专利权)人:东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