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控制杯形件反挤压底部形状的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889404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17 23: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控制杯形件反挤压底部形状的模具,包括冲头套、反挤冲头、导向套、下模和退料销。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控制杯形件反挤压底部形状的模具,结构简单,在不改变原有的挤压方法的前题下,通过变更下模设计的方法使得原先的翘曲折叠等挤压缺陷得到解决,本杯形件反挤压模具的下模消除了由于底厚与壁厚比值小于1而在挤压时产生的翘曲折叠等缺陷,提高了产品合格率及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挤压模具,具体涉及一种控制杯形件反挤压底部形状的模具
技术介绍
在汽车、机械、船舶等诸多领域中,很多种零件是杯形件,尤其是在汽车行业中使用这种零件较多,如汽车转向机中滑动块、制动器中的制动活塞等。此类零件的需求批量较大,如果用机械加工方法来获得,不仅费工费料,而且是好多零件其杯形内部还具有各种如齿形、凹槽等,难以通过机械加工的方法获得。并且此类反挤件的底厚超出了传统的挤压理论下限,即反挤压件的最小底厚等于壁厚。故采用传统的反挤压方法常在杯形件底部形成一个难变形区,通常称为“死区”。由于该区金属不变形,当底厚做到小于壁厚的时候与其相邻的上部金属有变形和流动,于是便在交界处发生强烈的变形,这样会导致由于上部金属的大量流动带着“死区”金属流动而底部金属形成翘曲折叠等缺陷。在严重时将引起金属剪裂,即“死区”裂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控制杯形件反挤压底部形状的模具,克服上述缺陷,解决产品难加工,易产生缺陷等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控制杯形件反挤压底部形状的模具,包括冲头套、反挤冲头、导向套、下模和退料销,所述导向套具有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应的第二表面,所述导向套呈中空结构,第一通孔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冲头套自所述第一表面插入所述第一通孔的上部,所述下模自第二表面插入所述第一通孔的下部,所述第一通孔的上部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一通孔的下部的孔径,所述冲头套在所述第一通孔内上下滑动,所述冲头套呈中空结构,所述冲头套具有第三表面和与所述第三表面相对应的第四表面,第二通孔贯通所述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反挤冲头插设在所述第二通孔内,所述反挤冲头在所述第二通孔内上下滑动,所述下模具有第五表面和与所述第五表面相对应的第六表面,所述第五表面上开设有用于放置工件的凹槽,所述凹槽的直径大于所述反挤冲头的直径,所述下模具有贯穿所述第五表面和第六表面的若干个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内设有若干个所述退料销,所述退料销在所述第三通孔内上下滑动。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控制杯形件反挤压底部形状的模具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控制杯形件反挤压底部形状的模具还包括预应力圈,所述预应力圈套设在所述下模的外侧。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控制杯形件反挤压底部形状的模具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凹槽的底部具有第一球面和第二球面,所述第一球面设置在所述第二球面的外围,所述第一球面的半径小于所述第二球面的半径。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控制杯形件反挤压底部形状的模具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球面的两端的直线距离dl为lOmmo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控制杯形件反挤压底部形状的模具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球面的半径为18mm。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控制杯形件反挤压底部形状的模具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球面的半径为19.5m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控制杯形件反挤压底部形状的模具,其结构简单,不改变原有的挤压方法,通过变更下模设计的方法使得原先的翘曲折叠等挤压缺陷得到解决,具有产品稳定性强,合格率高,使用寿命长的特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控制杯形件反挤压底部形状的模具的主视图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控制杯形件反挤压底部形状的模具的下模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冲头套、2为反挤冲头、3为导向套、4为下模、5为退料销。【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控制杯形件反挤压底部形状的模具,其包括:冲头套1、反挤冲头2、导向套3、下模4和退料销5。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首先,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专利技术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其次,本专利技术利用结构示意图等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时,为便于说明,表示一种控制杯形件反挤压底部形状的模具结构的示意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实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深度的三维空间。实施例一请参阅图1,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控制杯形件反挤压底部形状的模具的主视图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的左侧部分表示一种控制杯形件反挤压底部形状的模具在工件加工后的结构示意图,图1的右侧部分表示一种控制杯形件反挤压底部形状的模具在工件加工前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一种控制杯形件反挤压底部形状的模具,其包括:冲头套1、反挤冲头2、导向套3、下模4和退料销5。下面具体介绍上述的结构。所述导向套3具有第一表面(未图示)和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应的第二表面(未图示),所述导向套3呈中空结构,第一通孔(未图示)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冲头套1自所述第一表面插入所述第一通孔的上部,所述下模4自第二表面插入所述第一通孔的下部,所述第一通孔的上部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一通孔的下部的孔径,所述冲头套3在所述第一通孔内上下滑动,所述冲头套3呈中空结构,所述冲头套3具有第三表面(未图示)和与所述第三表面相对应的第四表面(未图示),第二通孔(未图示)贯通所述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反挤冲头2插设在所述第二通孔内,所述反挤冲头2在所述第二通孔内上下滑动,所述下模4具有第五表面(未图示)和与所述第五表面相对应的第六表面(未图示),所述第五表面上开设有用于放置工件的凹槽(未图示),所述凹槽的直径大于所述反挤冲头2的直径,所述下模4具有贯穿所述第五表面和第六表面的若干个第三通孔(未图示),所述第三通孔内设有若干个所述退料销5,所述退料销5在所述第三通孔内上下滑动。退料销5的数量与所述第三通孔的数量一一对应。在工件加工时,冲头套1和反挤冲头2向下压时,第四表面接触第五表面。为了避免在挤压时因产生向外扩张的力而导致工件变形,所述控制杯形件反挤压底部形状的模具还包括预应力圈(未图示),所述预应力圈套设在所述下模的外侧。请继续参阅图1并结合图2,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控制杯形件反挤压底部形状的模具的下模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所述凹槽的底部具有第一球面(未图示)和第二球面(未图示),所述第一球面设置在所述第二球面的外围,所述第一球面的半径小于所述第二球面的半径。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球面的两端的直线距离dl为10mm,所述第一球面的半径为18mm,所述第二球面的半径为19.5mm。这样不仅在反挤冲头2以外的部分预先加工出一个比原产品要求曲率小的一个球面,而且使得下模4的曲面是由两个曲率的球面组成,这个曲率变化有利于金属的变形和流动,得以消除产品的缺陷。上述一种控制杯形件反挤压底部形状的模具的部件包括但不限于以上提到的种类。所属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能够理解的是,本专利技术的特点或目的之一在于: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控制杯形件反挤压底部形状的模具,结构简单,在不改变原有的挤压方法的前题下,通过变更下模设计的方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控制杯形件反挤压底部形状的模具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控制杯形件反挤压底部形状的模具,其特征是:包括冲头套、反挤冲头、导向套、下模和退料销,所述导向套具有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应的第二表面,所述导向套呈中空结构,第一通孔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冲头套自所述第一表面插入所述第一通孔的上部,所述下模自第二表面插入所述第一通孔的下部,所述第一通孔的上部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一通孔的下部的孔径,所述冲头套在所述第一通孔内上下滑动,所述冲头套呈中空结构,所述冲头套具有第三表面和与所述第三表面相对应的第四表面,第二通孔贯通所述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反挤冲头插设在所述第二通孔内,所述反挤冲头在所述第二通孔内上下滑动,所述下模具有第五表面和与所述第五表面相对应的第六表面,所述第五表面上开设有用于放置工件的凹槽,所述凹槽的直径大于所述反挤冲头的直径,所述下模具有贯穿所述第五表面和第六表面的若干个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内设有若干个所述退料销,所述退料销在所述第三通孔内上下滑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玉兵何祝斌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森威集团飞达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