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底通风系统和钻井平台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2886137 阅读: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17 17: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层底通风系统和钻井平台,双层底通风系统包括:船体,舱体的机舱与舱体的双层底相通;供气单元,一端与外界相通、另一端与机舱相通,用于自外界吸气来向机舱内供空气;加热单元,安装在机舱内,用于加热供气单元供入到机舱内的空气;和第一排气单元,位于机舱的外侧、且其吸气端与双层底相通,用于将双层底内的空气排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双层底通风系统,将机舱与双层底连通,这样在供气单元和第一排气单元的作用下,机舱内的热空气就进入到双层底内,再由第一排气单元排出至外界,实现了对双层底内的电缆和管线进行了加热保护,消除了外界低温环形下管线冻裂的风险,更好地保证了钻井平台正常运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石油开采设备
,尤指一种双层底通风系统和钻井平台
技术介绍
绝大多数新建或在建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在甲板盒中均布置了双层底,双层底内布置了电缆和管线。对于双层底内的冬季防寒问题【例如防止管线内的介质(水)在0°C结冰】,目前的作法:1、双层底内设置独立的通风系统(带加热器),将双层底内的空气温度加热到+5°C,来保护管线。此种方法缺点是:系统繁锁,所需要设备多,平台整体重量增加。2、双层底内不加通风系统,管线上加装保温绝缘结构来保护管线。此种方法缺点是:绝缘工作量加大,平台整体重量增加;当管线内的介质处于非流动状态时(设备故障或管路系统故障),管线存在被冻裂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双层底通风系统,能够在基本不增加钻井平台重量的情况下,有效对双层底内的电缆和管线进行防冻保护,且整个系统结构也比较简单。另外,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钻井平台。为了达到本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双层底通风系统,包括:船体,所述舱体的机舱与所述舱体的双层底相通;供气单元,一端与外界相通、另一端与所述机舱相通,用于自外界吸气来向所述机舱内供空气;加热单元,安装在所述机舱内,用于加热所述供气单元供入到所述机舱内的空气;和第一排气单元,位于所述机舱的外侧、且其吸气端与所述双层底相通,用于将所述双层底内的空气排出。可选地,所述双层底通风系统还包括:供气管,一端连接所述供气单元的排气端、另一端穿过所述机舱的壁而伸入到所述机舱内,所述加热单元安装在所述供气管上。可选地,所述第一排气单元的排气端与外界相通。可选地,所述双层底通风系统还包括:第二排气单元,安装在所述机舱上,用于排出部分所述机舱内的空气。可选地,所述第一排气单元、所述第二排气单元和/或所述供气单元包括风机和过滤器。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钻井平台,包括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双层底通风系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双层底通风系统,将机舱与双层底连通,这样在供气单元和第一排气单元的作用下,机舱内的热空气就进入到双层底内,再由第一排气单元排出至外界,实现了对双层底内的电缆和管线进行了加热保护,消除了外界低温环形下管线冻裂的风险,更好地保证了钻井平台正常运行。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制。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钻井平台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钻井平台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和图2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11机舱,12双层底,2供气单元,3加热单元,4第一排气单元,5供气管,6第二排气单元。【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所述的双层底通风系统和钻井平台。本技术提供的双层底通风系统,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船体,舱体的机舱11与舱体的双层底12相通;供气单元2,一端与外界相通、另一端与机舱11相通,用于自外界吸气来向机舱11内供空气;加热单元3,安装在机舱11内,用于加热供气单元2供入到机舱11内的空气;和第一排气单元4,位于机舱11的外侧、且其吸气端与双层底12相通,用于将双层底12内的空气排出。本技术提供的双层底通风系统,将机舱与双层底连通,这样在供气单元和第一排气单元的作用下,机舱内的热空气就进入到双层底内,再由第一排气单元排出至外界,实现了对双层底内的电缆和管线进行了加热保护,消除了外界低温环形下管线冻裂的风险,更好地保证了钻井平台正常运行。图1和图2中的箭头表示空气的流向。另外,本技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双层底通风系统还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双层底通风系统还包括:供气管5,一端连接供气单元2的排气端、另一端穿过机舱11的壁而伸入到机舱11内,加热单元3安装在供气管5上。这样,自供气管5供入到机舱11内的空气在供入的过程中,就被加热单元3加热到了设定的温度,保证机舱11内的温度位于零度以上,实现防冻的目的。较好地,设定温度设定为5度,当然,也可以是6度、10度等数值,也可实现本申请的目的,其宗旨未脱离本技术的设计思想,在此不再赘述,但用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其中,第一排气单元4的排气端与外界相通,直接将双层底12内的热空气排入到外界中,实现船体与外界进行空气循环,保证船体内吸入新鲜空气。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双层底通风系统还包括:第二排气单元6,安装在机舱11上,用于排出部分机舱11内的空气。其中,供气单元2的供气量不小于优选为等于第二排气单元6和第一排气单元4的排气量之和。具体地,如图2所示,第一排气单元4、第二排气单元6和/或供气单元2包括风机和过滤器;加热单元3为加热丝。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钻井平台,其上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双层底通风系统。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双层底通风系统,将机舱与双层底连通,这样在供气单元和第一排气单元的作用下,机舱内的热空气就进入到双层底内,再由第一排气单元排出至外界,实现了对双层底内的电缆和管线进行了加热保护,消除了外界低温环形下管线冻裂的风险,更好地保证了钻井平台正常运行。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虽然本技术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仅为便于理解本技术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任何本技术所属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及细节上进行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主权项】1.一种双层底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船体,所述舱体的机舱(11)与所述舱体的双层底(12)相通; 供气单元(2),一端与外界相通、另一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层底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船体,所述舱体的机舱(11)与所述舱体的双层底(12)相通;供气单元(2),一端与外界相通、另一端与所述机舱(11)相通,用于自外界吸气来向所述机舱(11)内供空气;加热单元(3),安装在所述机舱(11)内,用于加热所述供气单元(2)供入到所述机舱(11)内的空气;和第一排气单元(4),位于所述机舱(11)的外侧、且其吸气端与所述双层底(12)相通,用于将所述双层底(12)内的空气排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晓宁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