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883117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17 15: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液晶显示领域,公开了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和光源,所述导光板上具有V-CUT槽,所述V-CUT槽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所述V-CUT槽的数量为1个或多个,所述光源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相对设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对导光板进行微结构处理,能够削弱入光面局部光强,并且将光强分布波峰波谷的差异性减小,有效的解决了亮暗不均的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液晶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器的液晶材料无法自主发光,必须提供背光模组以提供所需的光源。一般而言,背光模组可分为侧入式背光模组和直下式背光模组两种形式;而直下式背光模组需要具有一定的混光距离,因此采用直下式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器的厚度不理想;侧入式背光模组将光源由导光板的侧面射入,不涉及混光距离的问题,因此基于液晶显示器薄型化的考虑,现在技术通常采用侧入式背光模组。在液晶显示器侧入式背光模组中,一般使用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1de,LED)作为光源,多颗LED点光源按照线性排列方式分布在导光板的一侧或者多侧提供照明。由于LED点光源本身的发光角度以及相邻LED之间距离的因素,渗透到导光板外面的光中离LED点光源近的部分发亮,离LED点光源远的部分发暗,因此整个液晶显示器会呈现亮度不均匀的效果。现有技术中,为了解决亮暗不均的问题,一般通过在背光模组的光源和导光板之间增加装置,必然会造成制造成本升高,且使得背光模组的结构复杂化,因此,如何通过对导光板结构的改进,从而有效解决亮度不均的问题已成为本领域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之ο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对导光板进行微结构处理,能够削弱入光面局部光强,并且将光强分布波峰波谷的差异性减小,有效的解决了亮暗不均的现象。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和光源,所述导光板上具有V -⑶Τ槽,所述V -⑶Τ槽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所述V -⑶Τ槽的数量为1个或多个,所述光源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相对设置。优选地,所述V —⑶Τ槽为内凹结构,所述V —⑶Τ槽中间部位设有一个凸起,所述凸起的顶部朝向所述V —⑶Τ槽的开口方向。优选地,所述V-⑶Τ槽中所述凸起两侧的侧面均为弧形面。具体地,所述凸起为“V”字形凸起,所述“V”字形凸起中“V”字形结构的两个侧面形成V — CUT角。详细地,所述V — CUT角范围为60°?150° 优选地,所述光源和所述V -⑶T槽的数量相同且——对应,每一个V -⑶T槽与对应的光源正对设置,相邻的V -⑶T槽之间具有间隔。优选地,所述光源为LED灯。可选地,所述光源固定安装在灯条上,所述灯条平行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进一步地,所述光源在所述灯条上呈直线分布。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在导光板的入光面设有内凹结构,通过曲面对光线进行折射和反射,使得光强分布均匀,有效地减弱了亮暗不均的问题,改善入光面的品味。2.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的V -⑶T槽中间部位设有V —⑶T角,能够削弱光源正上方的光强。3.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对导光板进行微结构处理,无需增加其他辅助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成本较低,改善导光板入光侧的光强分布,减弱入光侧亮暗不均的现象,高效利用LED的发光效率。4.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由于改善了发光区与非发光区之间的光强分布,因此可以适当的减少光源的数量,节省能源。【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中V-⑶T槽的横截面示意图。图中:1—导光板,11 - V - CUT 槽,12 — V — CUT 角,2 —光源,3 —灯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I和光源2,所述导光板I上具有V —⑶T槽11,所述V —⑶T槽11设置在所述导光板I的入光面,所述V —⑶T槽11的数量为3个,所述光源2与所述导光板I的入光面相对设置。所述V —⑶T槽11为内凹结构,所述V-⑶T槽11中间部位设有一个凸起,所述凸起的顶部朝向所述V-CUT槽11的开口方向,所述V — CUT槽11的内凹结构能够有效的改善导光板入光侧的光强分布,减弱入光侧亮暗不均的现象,高效利用LED的发光效率,具体地,所述V —⑶T槽11中间部位设有一个“V”字形凸起,所述“V”字形凸起中“V”字形结构的两个侧面形成V-⑶T角12,所述V —⑶T角12的角度为60°,所述V-⑶T槽11中所述“V”字形凸起两侧的侧面均为弧形面,所述V — CUT角12位于所述光源2的正上方,所述V — CUT角12不仅能够削弱光源正上方的光强,而且能够对光线进行反射或折射,有利于光强分布均勾。所述光源2和所述V —⑶T槽11的数量相同,均为3个,且对应,每一个V —CUT槽11与对应的光源2正对设置,每一个V — CUT槽11与对应的光源2之间的距离相同,相邻的V -⑶T槽11之间具有间隔。所述光源2固定安装在灯条3上,所述灯条3平行于所述导光板I的入光面,所述光源2在所述灯条3上呈直线分布,本实施例中所述光源2为LED灯,相邻所述LED灯之间具有间隔,从而形成发光区和非发光区,通过所述V — CUT槽11的设计改善了发光区与非发光区之间的光强分布,因此可以适当的减少光源的数量,节省能源。在其他实施例中,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所述V —⑶T角12的角度还可以设定为90°或150°,同样可以改善导光板入光侧的光强分布,使得入光面接收到的光线角度各异,入光面的光强分布波峰波谷变得差异性较小,减弱入光侧亮暗不均的现象。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在导光板的入光面设有内凹结构,通过曲面对光线进行折射和反射,使得光强分布均匀,有效地减弱了亮暗不均的问题,改善入光面的品味。2.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的V -⑶T槽中间部位设有V —⑶T角,能够削弱光源正上方的光强。3.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对导光板进行微结构处理,无需增加其他辅助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成本较低,改善导光板入光侧的光强分布,减弱入光侧亮暗不均的现象,高效利用LED的发光效率。4.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由于改善了发光区与非发光区之间的光强分布,因此可以适当的减少光源的数量,节省能源。以上所述是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主权项】1.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光板(I)和光源(2),所述导光板(I)上具有V-CUT槽(11),所述V-CUT槽(11)设置在所述导光板(I)的入光面,所述V-CUT槽(11)的数量为I个或多个,所述光源(2)与所述导光板(I)的入光面相对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光板(1)和光源(2),所述导光板(1)上具有V‑CUT槽(11),所述V‑CUT槽(11)设置在所述导光板(1)的入光面,所述V‑CUT槽(11)的数量为1个或多个,所述光源(2)与所述导光板(1)的入光面相对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谦余亚军苏文华姚键潘柏宇王冀
申请(专利权)人:合一智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