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氢氧气与紫外线臭氧气体混合除积碳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879837 阅读: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17 13: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利用氢氧气与紫外线臭氧气体混合除积碳的装置,属于汽车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压力控制仪及电解槽;压力控制仪通过管路一连通电解槽的出气口一,电解槽的出气口二与管路二的一端连通,管路二的另一端在气体冷却瓶的内部并靠近气体冷却瓶内部的底部,靠近管路二另一端的管路二上具有出气孔,管路二从气体冷却瓶的上部进入气体冷却瓶的内部;气体冷却瓶的外壁面上具有水位计;气体冷却瓶的上部连接管路三的一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利用氢氧气与紫外线臭氧气体混合除积碳的装置,属于汽车

技术介绍
目前氢氧汽车除碳机是利用了电解水产生氢氧气体的原理对汽车发动机内部以及相关附件进行积碳清除。氢气与氧气、空气、燃油、积碳一起燃烧。达到除碳目的。臭氧反应活性远远比氧(02)强,通过研究发现,氢氧气与臭氧通过一定比例的混合,使其更具有燃烧催化性,达到富氧燃烧,比单一氢氧气更具活性的一种混合气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以上问题的提出,而研制一种利用氢氧气与紫外线臭氧气体混合除积碳的装置。本技术采取如下技术方案:—种利用氢氧气与紫外线臭氧气体混合除积碳的装置,包括压力控制仪及电解槽;压力控制仪通过管路一连通电解槽的出气口一,电解槽的出气口二与管路二的一端连通,管路二的另一端在气体冷却瓶的内部并靠近气体冷却瓶内部的底部,靠近管路二另一端的管路二上具有出气孔,管路二从气体冷却瓶的上部进入气体冷却瓶的内部;气体冷却瓶的外壁面上具有水位计;气体冷却瓶的上部连接管路三的一端,气体冷却瓶上部的管路三的一端与气体冷却瓶的内部连通,管路三的另一端与电磁阀四的一端连通,电磁阀四的另一端连通管路十三的一端;气体冷却瓶的上部与管路四的一端连接,气体冷却瓶上部管路四的一端与气体冷却瓶的内部连通,管路四的另一端连通调压表的一端,调压表的另一端与管路十七的一端连通,管路十七的另一端连通三通三,三通三与管路五的一端连通,管路五的另一端连通气阀流量阀的一端,气阀流量阀的另一端连通管路十的一端,管路十的另一端连通臭氧发生器的一端,臭氧发生器的另一端连通气栗,气栗与控制箱内的外接电源连接,控制箱内具有外接电源和控制端子;气栗与控制箱内的控制端子连接;三通三通过管路十八与三通一连通,三通一通过管路五与电磁阀一的一端连通,电磁阀一的另一端通过管路十四与三通四连通;三通一通过管路七与三通二连通,三通二通过管路十五与电磁阀二的一端连通,电磁阀二的另一端通过管路十六与三通五连通,三通五通过管路十一与三通四连通,管路九的一端与三通四连通;三通二通过管路八与电磁阀三的一端连通,电磁阀三的另一端通过管路十二与三通五连通。本技术工作原理:利用电解槽电解纯净水产生氢气和氧气,通由压力控制仪控制其出气压力在1.5kgf/cm2,氢气和氧气通过气体冷却瓶输出干燥纯净的氢气和氧气。臭氧发生器由控制箱控制,臭氧发生器通过控制端子控制产生臭氧气体。氢气和氧气通过调压表控制出气量大小,臭氧气体通过气阀流量阀控制输出臭氧气体的排量。氢气、氧气和臭氧通过三通三后成为混合气体。针对不同排气量的汽车设备选择不同的出气量,通过电磁阀一、电磁阀二和电磁阀三分别控制输出高、中、低三档出气量。当除碳结束后,关闭电源,氢气和氧气通过气体冷却瓶的管路三上的电磁阀四进行排气,排空设备中储存的氢气和氧气,防止回火发生。本技术有益效果:氢氧气体与臭氧是完全混合的气体,低成本,仅使用水、降温液及电力。臭氧反应活性远远比氧(02)强,通过研究发现,氢氧气与臭氧通过一定比例的混合,使其更具有燃烧催化性,达到富氧燃烧,比单一氢氧气更具活性的一种混合气体。【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简图。图中:1.压力控制仪,2.电解槽,3.气体冷却瓶,4.水位计,5.出气孔,6.三通一,7.三通二,8.调压表,9.三通三,10.臭氧发生器,11.气栗,12.控制箱,13.外接电源,14.控制端子,15.气阀流量阀,16.电磁阀一,18.电磁阀三,19.电磁阀四,20.管路一,21.管路二,22.管路三,23.管路四,24.管路五,25.管路六,26.管路七,27.管路八,28.管路九,29.管路十,30.三通四,31.管路^^一,32.三通五,33.管路十二,34.管路十三,35.管路十四,36.管路十五,37.电磁阀二,38.管路十六,39.管路十七,40.管路十八,41.出气口一,42.出气口二。【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利用氢氧气与紫外线臭氧气体混合除积碳的装置,包括压力控制仪1及电解槽2 ;压力控制仪1通过管路一 20连通电解槽2的出气口一 41,电解槽2的出气口二 42与管路二 21的一端连通,管路二 21的另一端在气体冷却瓶3的内部并靠近气体冷却瓶3内部的底部,靠近管路二 21另一端的管路二 21上具有出气孔5,管路二 21从气体冷却瓶3的上部进入气体冷却瓶3的内部;气体冷却瓶3的外壁面上具有水位计4 ;气体冷却瓶3的上部连接管路三22的一端,气体冷却瓶3上部的管路三22的一端与气体冷却瓶3的内部连通,管路三22的另一端与电磁阀四19的一端连通,电磁阀四19的另一端连通管路十三34的一端;气体冷却瓶3的上部与管路四23的一端连接,气体冷却瓶3上部管路四23的一端与气体冷却瓶3的内部连通,管路四23的另一端连通调压表8的一端,调压表8的另一端与管路十七39的一端连通,管路十七39的另一端连通三通三9,三通三9与管路五24的一端连通,管路五24的另一端连通气阀流量阀15的一端,气阀流量阀15的另一端连通管路十29的一端,管路十29的另一端连通臭氧发生器10的一端,臭氧发生器10的另一端连通气栗11,气栗11与控制箱12内的外接电源13连接,外接电源13为220伏交流电源;控制箱12内具有外接电源13和控制端子14 ;气栗11与控制箱12内的控制端子14连接;三通三9通过管路十八40与三通一 6连通,三通一 6通过管路五25与电磁阀一16的一端连通,电磁阀一 16的另一端通过管路十四35与三通四30连通;三通一 6通过管路七26与三通二 7连通,三通二 7通过管路十五36与电磁阀二 37的一端连通,电磁阀二37的另一端通过管路十六38与三通五32连通,三通五32通过管路^^一 31与三通四30连通,管路九28的一端与三通四30连通;三通二 7通过管路八27与电磁阀三18的一端连通,电磁阀三18的另一端通过管路十二 33与三通五32连通。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专利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主权项】1.一种利用氢氧气与紫外线臭氧气体混合除积碳的装置,包括压力控制仪(1)及电解槽(2),其特征在于:压力控制仪(1)通过管路一(20)连通电解槽(2)的出气口一(41),电解槽(2)的出气口二(42)与管路二(21)的一端连通,管路二(21)的另一端在气体冷却瓶(3)的内部并靠近气体冷却瓶(3)内部的底部,靠近管路二(21)另一端的管路二(21)上具有出气孔(5),管路二(21)从气体冷却瓶(3)的上部进入气体冷却瓶(3)的内部;气体冷却瓶⑶的外壁面上具有水位计⑷;气体冷却瓶⑶的上部连接管路三(22)的一端,气体冷却瓶(3)上部的管路三(22)的一端与气体冷却瓶(3)的内部连通,管路三(22)的另一端与电磁阀四(19)的一端连通,电磁阀四(19)的另一端连通管路十三(34)的一端;气体冷却瓶(3)的上部与管路四(23)的一端连接,气体冷却瓶(3)上部管路四(2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利用氢氧气与紫外线臭氧气体混合除积碳的装置,包括压力控制仪(1)及电解槽(2),其特征在于:压力控制仪(1)通过管路一(20)连通电解槽(2)的出气口一(41),电解槽(2)的出气口二(42)与管路二(21)的一端连通,管路二(21)的另一端在气体冷却瓶(3)的内部并靠近气体冷却瓶(3)内部的底部,靠近管路二(21)另一端的管路二(21)上具有出气孔(5),管路二(21)从气体冷却瓶(3)的上部进入气体冷却瓶(3)的内部;气体冷却瓶(3)的外壁面上具有水位计(4);气体冷却瓶(3)的上部连接管路三(22)的一端,气体冷却瓶(3)上部的管路三(22)的一端与气体冷却瓶(3)的内部连通,管路三(22)的另一端与电磁阀四(19)的一端连通,电磁阀四(19)的另一端连通管路十三(34)的一端;气体冷却瓶(3)的上部与管路四(23)的一端连接,气体冷却瓶(3)上部管路四(23)的一端与气体冷却瓶(3)的内部连通,管路四(23)的另一端连通调压表(8)的一端,调压表(8)的另一端与管路十七(39)的一端连通,管路十七(39)的另一端连通三通三(9),三通三(9)与管路五(24)的一端连通,管路五(24)的另一端连通气阀流量阀(15)的一端,气阀流量阀(15)的另一端连通管路十(29)的一端,管路十(29)的另一端连通臭氧发生器(10)的一端,臭氧发生器(10)的另一端连通气泵(11),气泵(11)与控制箱(12)内的外接电源(13)连接,控制箱(12)内具有外接电源(13)和控制端子(14);气泵(11)与控制箱(12)内的控制端子(14)连接;三通三(9)通过管路十八(40)与三通一(6)连通,三通一(6)通过管路五(25)与电磁阀一(16)的一端连通,电磁阀一(16)的另一端通过管路十四(35)与三通四(30)连通;三通一(6)通过管路七(26)与三通二(7)连通,三通二(7)通过管路十五(36)与电磁阀二(37)的一端连通,电磁阀二(37)的另一端通过管路十六(38)与三通五(32)连通,三通五(32)通过管路十一(31)与三通四(30)连通,管路九(28)的一端与三通四(30)连通;三通二(7)通过管路八(27)与电磁阀三(18)的一端连通,电磁阀三(18)的另一端通过管路十二(33)与三通五(32)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德宏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安科瑞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