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高速传输线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879176 阅读:1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17 13: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超高速传输线缆,由外向内依次包括外被层、编织屏蔽层、铝箔屏蔽层及被所述铝箔屏蔽层包覆的线组,所述线组包括至少一条第一信号传输线、第二信号传输线、识别控制线、电源线、地线和若干填充物,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线由外向内依次包括热融麦拉层、铜箔屏蔽层、缠绕屏蔽层、绝缘层和导体,所述第二信号传输线由两根控制线绞合形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原来的半双工传输模式更改为全双工传输模式,大大提高速据的传输效率;通过加强缠绕屏蔽层和铜箔屏蔽层,可有效防止每根信号线传输的信号之间相互干扰;通过设置填充物,使线缆具有较好的抗弯折和抗冲击;同时填充空隙,保证线材的圆整性及美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线电缆
,涉及一种超高速传输线缆
技术介绍
在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各种高新技术和产品不断更新,因此对传输信息的载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信息传输数量大,效率要高,兼容性广泛,能抵抗电磁干扰等等。目前USB线缆广泛用于数据传输领域,如从PC到手机、数码相机、扫描仪、图像设备、磁带和软驱等等,给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随着3D技术、云技术、4G以及5G的发展,信息量越来越大,需要处理的数据量也越大,目前的USB线缆传输在使用时会显得力不从心。如传输一个超高清2G dB甚至更大的视频需要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严重影响效率。因此需求一种超高速线缆来解决此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超高速传输线缆,可达到普通传输线缆USB传输速率的20倍,能克服现有技术传输速率较慢的问题。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超高速传输线缆,由外向内依次包括外被层、编织屏蔽层、铝箔屏蔽层及被所述铝箔屏蔽层包覆的线组,所述线组包括至少一条第一信号传输线、第二信号传输线、识别控制线、电源线、地线和若干填充物,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线由外向内依次包括热融麦拉层、铜箔屏蔽层、缠绕屏蔽层、绝缘层和导体,所述第二信号传输线由两根控制线绞合形成,用于兼容目前的数据传输线。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线采用双层屏蔽,可以有效防止信号传输之间相互干扰,并能起到较好的屏蔽效果,保证信号传输的稳定性。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线的缠绕屏蔽层由0.05mm?0.06mm的铜丝构成,经过缠绕机器均匀紧密的缠绕在所述绝缘层的表面,形成同轴线,屏蔽外界的电磁干扰。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线的铜箔屏蔽层由15um?25um厚度的铜箔构成。经过绕包机器光滑的包覆在所述缠绕屏蔽层的表面。铜箔作为一种很好的屏蔽材料包覆在缠绕屏蔽层外侧,营造一个密闭的环境,弥补铜丝缠绕屏蔽的不足,加强屏蔽效果。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线的热融麦拉层由15um?25um厚度的PET构成。经过高温以后,紧密包覆在铜箔外面,即起到绝缘作用又不至于铜箔松散。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进一步:所述外被层采用聚氯乙烯或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制成。增强线材的机械性能,提高线缆的抗弯折性,延长其使用寿命。进一步:所述编织屏蔽层由铜丝或铝镁丝绞合而成。所述编织屏蔽层优选由直径0.08mm或0.10mm铜丝构成,起到屏蔽效果同时也能抵抗线材的抗挤压性能。进一步:所述铝箔屏蔽层采用铝箔材质制成。铝箔可提高屏蔽效果,保证内部信号传输不受到外部电磁波的干扰。进一步:所述识别控制线由铜丝和包覆在其外层的聚氯乙烯或聚烯烃构成。所述识别控制线优选为4条,可以选取使用其中的部分或全部使用,其直径优选为0.50mm?0.80mm。其外层的绝缘材料还可以选择其他的绝缘材质,比如尼龙、聚苯醚和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进一步:所述电源线由铜丝和包覆在其外层的聚氯乙烯或聚烯烃构成。所述铜丝由绞合的镀锡铜构成,可提高强度,避免铜氧化及腐蚀,提高可焊性、可靠性、美观性。所述电源线的直径优选为0.8mm?1.0mm0其外层的绝缘材料还可以选择其他的绝缘材质,比如尼龙、聚苯醚和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进一步:所述地线采用铜丝制成。根据外部需要使用其中的一根或全部使用,由若干0.05?0.08mm铜丝构成。进一步: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线的导体由若干直径为0.05_的纯铜线组成。纯铜线的阻抗较小,传输效率较高,成本相对较低,性价比高。当然,也可采用镀银线,信号传输性能会更加稳定。进一步: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线的绝缘层为发泡聚烯烃。发泡聚烯烃具有等效介电常数小和介质损耗角正切小,在超高频率传输时信号衰减小,因此具有优良的传输性能。进一步:所述填充物采用棉绳、聚丙烯绳或玻璃纤维绳制成。棉绳用来增加内部线组的柔韧性,使得在弯折情况下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当然所述填充物也可以采用其他柔性材料,比如聚丙烯绳、玻璃纤维绳等。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增加第一信号传输线,使原来的半双工传输模式更改为全双工传输模式,大大提高速据的传输效率。为了有效防止每根信号线传输的信号之间相互干扰,通过加强缠绕屏蔽层和铜箔屏蔽层,从而解决了此问题。通过设置填充物,使线缆具有较好的抗弯折和抗冲击,同时填充空隙,保证线材的圆整性,外形也美观。此线材传输速率高,工艺易加工,能满足后续发展高传输的需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外被层,2.编织屏蔽层,3.铝箔屏蔽层,4.第一信号传输线,5.热融麦拉层,6.铜箔屏蔽层,7.缠绕屏蔽层,8.绝缘层,9.导体,10.第二信号传输线,11.识别控制线,12.地线,13.填充物,14.电源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如图1所示,一种超高速传输线缆,由外向内依次包括外被层1、编织屏蔽层2、铝箔屏蔽层3及被所述铝箔屏蔽层3包覆的线组,所述线组包括至少一条第一信号传输线4、第二信号传输线10、识别控制线11、电源线14、地线12和若干填充物13,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线4由外向内依次包括热融麦拉层5、铜箔屏蔽层6、缠绕屏蔽层7、绝缘层8和导体9,所述第二信号传输线10由两根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超高速传输线缆,其特征在于:由外向内依次包括外被层(1)、编织屏蔽层(2)、铝箔屏蔽层(3)及被所述铝箔屏蔽层(3)包覆的线组,所述线组包括至少一条第一信号传输线(4)、第二信号传输线(10)、识别控制线(11)、电源线(14)、地线(12)和若干填充物(13),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线(4)由外向内依次包括热融麦拉层(5)、铜箔屏蔽层(6)、缠绕屏蔽层(7)、绝缘层(8)和导体(9),所述第二信号传输线(10)由两根控制线绞合形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刘建杨文华
申请(专利权)人:新亚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