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盾构机的防撞型拖车,包括拖车车架、拖车行走轮、防撞架和防撞架行走轮,且拖车车架通过铰接组件与防撞架铰接,而拖车行走轮和防撞架行走轮分别设置在拖车车架和防撞架底端;防撞架呈“U”形,且其内部设有容纳空腔,而容纳空腔中设有管片小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用于盾构机的防撞型拖车不仅结构简单,而且还可避免管片小车与皮带机和拼装机发生碰撞,安全系数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拖车,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盾构机的防撞型拖车。
技术介绍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道路交通和地下管网等的建设进入到一个开发的高峰期,为了解决道路交通的压力,不少城市已经开始将建设城市轨道交通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由于城市的布局,市内的轨道大多以地下隧道的形式存在。盾构机具有施工速度快、施工对城市影响小等优点,因此盾构机成为了轨道交通隧道工程的首选。但是现有的盾构机系统在进行隧道内管片运输时,管片小车的行驶位置完全靠驾驶员观察,或者靠管片拼装人员指挥,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如果稍微大意,很容易出现管片小车和皮带机、拼装机等发生碰撞的情况,造成严重的事故,并且影响工程进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可避免管片小车与皮带机和拼装机发生碰撞的用于盾构机的防撞型拖车。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盾构机的防撞型拖车,包括拖车车架、拖车行走轮、防撞架和防撞架行走轮,且拖车车架通过铰接组件与防撞架铰接,而拖车行走轮和防撞架行走轮分别设置在拖车车架和防撞架底端;防撞架呈“U”形,且其内部设有容纳空腔,而容纳空腔中设有管片小车。本技术所述用于盾构机的防撞型拖车包括拖车车架、拖车行走轮、防撞架和防撞架行走轮,其中,拖车车架通过铰接组件与防撞架铰接,而拖车行走轮和防撞架行走轮分别设置在拖车车架和防撞架底端,结构十分简单,而且因为防撞架内部设有容纳空腔,而该容纳空腔中设有管片小车,管片小车可在该容纳空腔中行驶,当管片小车行驶到防撞架内部底端位置时,防撞架会阻止管片小车继续前进,从而避免管片小车与皮带机和拼装机发生碰撞,安全系数高。在本技术所述技术方案中,上述拖车车架通过铰接组件与防撞架铰接,这样的连接方式使得整体长度过长的所述用于盾构机的防撞型拖车不受隧道内高低起伏和转弯的影响。作为对本技术所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上述防撞架包括第一纵梁、横梁和第二纵梁,且该第一纵梁、横梁和第二纵梁依次相连并围成上述容纳空腔;该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上背离横梁的一端均设有上述铰接组件,而该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底端均设有上述防撞架行走轮。在本技术所述技术方案中,由第一纵梁、横梁和第二纵梁依次相连围成的容纳空腔主要用于限制管片小车的行驶位置,当管片小车向前行驶到横梁位置并与横梁发生碰撞时,管片小车即被横梁阻挡,从而避免管片小车与皮带机和拼装机发生碰撞,由此可知,在防撞架中,主要起到避免管片小车与皮带机和拼装机发生碰撞的是横梁。作为对本技术所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上述横梁内侧设有防撞结构。当管片小车行驶到横梁内侧并与防撞结构发生碰撞时并不会继续前进,故防撞结构的设置进一步保证了所述管片小车不会与皮带机和拼装机发生碰撞。作为对本技术所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上述防撞结构为缓冲块或防撞传感器。将防撞结构选择为缓冲块,一方面,可以起到避免管片小车与皮带机和拼装机发生碰撞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起到减缓管片小车与上述横梁之间碰撞力度的作用;将防撞结构选择为防撞传感器,当管片小车与该防撞传感器发生碰撞时,该防撞传感器会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给主控并在主控的作用下阻止管片小车继续前进。作为对本技术所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上述防撞架行走轮的外侧表面设有第一缓冲结构。第一缓冲结构的设置可以起到减缓防撞架行走轮与轨道和隧道管片之间磨损的作用。作为对本技术所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上述铰接组件包括上连接件、下连接件和中间连接件;上述上连接件右端和下连接件右端均通过销轴与中间连接件左端铰接,而该上连接件左端和下连接件左端均与拖车车架相连,且上述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上背离横梁的一端均与中间连接件的右端连接。作为对本技术所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上述拖车行走轮的外侧表面设有第二缓冲机构。同理,该第二缓冲机构的设置也可以起到减缓拖车行走轮与轨道和隧道管片之间磨损的作用。另外,在本技术所述技术方案中,凡未作特别说明的,均可通过采用本领域中的常规手段来实现本技术方案。因此,本技术提供的用于盾构机的防撞型拖车不仅结构简单,而且还可避免管片小车与皮带机和拼装机发生碰撞,安全系数高。【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1是本实施例中用于盾构机的防撞型拖车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防撞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施例中用于盾构机的防撞型拖车的使用状态图;图5是图4的右视图;现将附图中的标号说明如下:1为拖车车架,2为拖车行走轮,3为防撞架,4为防撞架行走轮,5为铰接组件,6为第一纵梁,7为横梁,8为第二纵梁,9为容纳空腔,10为防撞结构,11为第一缓冲结构,12为上连接件,13为下连接件,14为中间连接件,15为销轴,16为拖车安装板,17为防撞安装板,18为隧道管片,19为管片小车,20为轨道。【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在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中,一种用于盾构机的防撞型拖车,如图1所示,包括拖车车架1、拖车行走轮2、防撞架3和防撞架行走轮4,且该拖车车架1通过铰接组件5与防撞架3铰接,而该拖车行走轮2和防撞架行走轮4分别设置在拖车车架1和防撞架3底端;上述防撞架3呈“U”形,且如图3所示,该防撞架3包括第一纵梁6、横梁7和第二纵梁8,且该第一纵梁6、横梁7和第二纵梁8依次相连并围成容纳空腔9,该横梁7内侧设有防撞结构10,该防撞结构10为缓冲块或防撞传感器;该第一纵梁6和第二纵梁8上背离横梁7的一端均设有上述铰接组件5,而该第一纵梁6和第二纵梁8底端均设有上述防撞架行走轮4,且该防撞架行走轮4的外侧表面设有第一缓冲结构11。 上述铰接组件5包括上连接件12、下连接件13和中间连接件14,如图2所示,上连接件12右端和下连接件13右端均通过销轴15与中间连接件14左端铰接,而该上连接件12左端和下连接件13左端均通过拖车安装板16与上述拖车车架1相连,且上述第一纵梁6和第二纵梁8上背离横梁7的一端均通过防撞安装板17与中间连接件14的右端连接。上述拖车安装板16的设置方便了上连接件12左端和下连接件13左端与拖车车架1之间的连接,而且有助于增强上连接件12左端和下连接件13左端与拖车车架1之间的连接强度;同理,上述防撞安装板17的设置也方便了第一纵梁6和第二纵梁8与中间连接件14右端之间的连接,而且也有助于增强第一纵梁6和第二纵梁8与中间连接件14之间的连接强度。在本实施例中,上述防撞架行走轮4倾斜设置在防撞架3底端,且该防撞架行走轮4与竖直面之间的夹角为30°~45°,具体可为30°、35°、38°、40°、42°或45 °,因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盾构机的防撞型拖车的质量不大,这样的设计使得用于盾构机的防撞型拖车可以直接在隧道内已经拼装好的管片上行走,避免对管片造成损伤。上述拖车行走轮2的外侧表面设有第二缓冲机构(图中未显示),且该第二缓冲机构和上述第一缓冲机构11均由橡胶制成。如图4和图5所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盾构机的防撞型拖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拖车车架(1)、拖车行走轮(2)、防撞架(3)和防撞架行走轮(4),且所述拖车车架(1)通过铰接组件(5)与防撞架(3)铰接,而所述拖车行走轮(2)和防撞架行走轮(4)分别设置在所述拖车车架(1)和防撞架(3)底端;所述防撞架(3)呈“U”形,且其内部设有容纳空腔(9),而所述容纳空腔(9)中设有管片小车(19)。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延奇,徐昊朗,韩真,赵小庆,
申请(专利权)人:徐工集团凯宫重工南京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