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降解球形人工膀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865523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13 14: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降解球形人工膀胱,是一种医用原位植入式内衬小肠粘膜下层的可降解球形人工膀胱,由人工输尿管襻、人工膀胱本体、人工尿道襻、内衬小肠粘膜下层组成,人工输尿管襻、人工尿道襻为网状管道结构,人工膀胱本体为网状球形结构,人工尿道襻与人工输尿管襻、人工膀胱本体三者一体成型,小肠粘膜下层内衬于三者内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设计合理,充分发挥天然-人工复合材料的优势,网状外支架在植入早期起到机械支撑作用,方便手术端口缝合操作,能维持膀胱的储尿囊结构,起到临时储尿的功能以及便于固定至盆腔内组织的功能。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应用于膀胱切除手术中,替代切除的病变膀胱,最后形成与自体膀胱类似的器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可降解球形人工膀胱,是一种医用原位植入式内衬小肠粘膜下层的可降解球形人工膀胱,由人工输尿管襻、人工膀胱本体、人工尿道襻、内衬小肠粘膜下层组成,人工输尿管襻、人工尿道襻为网状管道结构,人工膀胱本体为网状球形结构,人工尿道襻与人工输尿管襻、人工膀胱本体三者一体成型,小肠粘膜下层内衬于三者内侧。本技术结构设计合理,充分发挥天然-人工复合材料的优势,网状外支架在植入早期起到机械支撑作用,方便手术端口缝合操作,能维持膀胱的储尿囊结构,起到临时储尿的功能以及便于固定至盆腔内组织的功能。将本技术应用于膀胱切除手术中,替代切除的病变膀胱,最后形成与自体膀胱类似的器官。【专利说明】一种可降解球形人工膀胱
本技术属于医用人造脏器,具体涉及一种可降解球形人工膀胱,适用于膀胱肿瘤,坏死性及间质性膀胱炎,结核性膀胱挛缩及先天畸形等需要进行尿流改道及膀胱重建的患者。
技术介绍
目前在治疗晚期膀胱癌作全膀胱切除后,必须尿流改道,即用人工膀胱来替代原有膀胱的功能。现有临床上使用的方法是利用患者自身肠段来制作成一个容纳量约30(T500ml的储尿囊——人工膀胱,但该方法不仅破坏患者消化道正常结构与功能,而且,肠段结构与膀胱结构相差甚远,因此术后可能有诸多并发症如肠梗阻、代谢异常或营养障碍,以及人工膀胱内粘液分泌、易发感染、结石形成等,严重影响了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一种合适的材料,制作外源性人工膀胱。 小肠粘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 SIS)是一种取材于猪小肠的一种异体组织。其在制作时通过去除小肠的粘膜层、浆膜层以及肌层,从而形成一层厚0.1mm的膜状组织。其中含有胶原成分以及一些促进组织再生的生长因子,因其与细胞外基质十分接近,而有利于细胞的粘附和生长,去除细胞后的SIS无免疫原性,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Metzger用SIS在1000例动物身上进行了异种交叉移植实验,没有发现有直接排斥反应。Kropp等先后在鼠及狗的身上用SIS作为补片,进行了扩大膀胱术。术后组织学检测发现补片处可见到正常膀胱的三层组织(上皮、肌层、浆膜层),且与正常的膀胱组织难以区分。这些实验提示SIS植入体内后可诱导细胞移行增殖和分化,能形成与膀胱类似的结构,因此有望应用于人工膀胱的构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降解球形人工膀胱,是一种医用原位植入式内衬小肠粘膜下层的可降解球形人工膀胱,由人工输尿管襻、人工膀胱本体、人工尿道襻、小肠粘膜下层组成,人工输尿管襻为直径0.6-0.8cm的网状管道结构,人工尿道襻为直径0.8-1.0cm的网状管道结构,人工膀胱本体为网状球形结构,容量为20(T300ml,人工尿道襻分别连接人工输尿管襻、人工膀胱本体,小肠粘膜下层内衬于人工输尿管襻、人工膀胱本体和人工尿道襻的内侧。 内衬的小肠粘膜下层由3飞层SIS按照彼此纤维方向垂直的位置重叠,交联复合后形成较厚的SIS。人工输尿管襻、人工膀胱本体、人工尿道襻由可降解的生物相容性高分子材料制成,如聚轻乙酸(Poly-Glycolic Acid, PGA)、聚乳酸(Ploy-Lactic Acid, PCA)等。网状结构在压力作用下能弹性形变,容积相应扩大。 脱细胞小肠粘膜下层(SIS)基质材料的制备为现有技术,并已有相关专利,在此不做详述(参见专利号:CN200710177285.6)。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结构设计合理、新颖,充分发挥天然-人工复合材料的优势,网状外支架在植入早期起到机械支撑作用,一方面方便手术端口缝合操作,另一方面能维持膀胱的储尿囊结构,起到临时储尿的功能以及便于固定至盆腔内组织的功能。内衬猪小肠粘膜下层没有明显免疫原性,成分与细胞外基质十分接近,有利于细胞的粘附和生长,能诱导自体输尿管细胞移行增殖和分化;与此同时网状外支架逐渐降解,将本技术应用于膀胱切除手术中,替代切除的病变膀胱,最后形成与自体膀胱类似的器官。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中膀胱本体的截面图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技术结合附图和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参见图1、图2,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降解球形人工膀胱,是一种医用原位植入式内衬小肠粘膜下层的可降解球形人工膀胱,由人工输尿管襻1、人工膀胱本体2、人工尿道襻3、小肠粘膜下层4组成,人工输尿管襻I为直径0.6-0.8cm的网状管道结构,人工尿道襻3为直径0.8-1.0cm的网状管道结构,人工膀胱本体2为网状球形结构,容量为20(T300ml,人工尿道襻3分别连接人工输尿管襻1、人工膀胱本体2,三者一体成型,小肠粘膜下层4内衬于人工输尿管襻1、人工膀胱本体2和人工尿道襻3的内侧。 内衬的小肠粘膜下层4由:Te层SIS按照彼此纤维方向垂直的位置重叠,交联复合后形成较厚的SIS。人工输尿管襻1、人工膀胱本体2、人工尿道襻3由可降解的生物相容性高分子材料制成,如聚轻乙酸(Poly-Glycolic Acid, PGA)、聚乳酸(Ploy-Lactic Acid,PCA)等。网状结构在压力作用下能弹性形变,容积相应扩大。 实施例2 本技术的植入方法如下:在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下,对患者实施全膀胱切除术,止血完全后,将本技术的人工膀胱置入原位盆腔内,调整合适位置后,将临床常用5Fr输尿管支架一端置入人工输尿管襻1,另一端置入自体输尿管残端,然后将人工输尿管襻I与自体输尿管残端吻合,此时注意尽量将正常输尿管的粘膜缝合于人工输尿管的SIS层,可先将自体输尿管残端适当外翻,用可吸收线将自体输尿管粘膜与人工尿管的SIS层间断缝合,再使用丝线缝合外支架与输尿管浆膜层,以利于移行细胞爬行至SIS层。同法吻合对侧输尿管。将人工尿道襻3插入人体后尿道0.5cm,用可吸收缝线将SIS层与尿道粘膜下层间断缝合。最后将人工膀胱本体2的网状外支架与盆腔周围组织适当缝合,进一步固定其在盆腔内的位置,通过尿道置入20Fr双腔导尿管并穿过人工尿道襻3与尿道残端的吻合口。人工膀胱植入结束后,逐层关闭腹腔完成手术。【权利要求】1.一种可降解球形人工膀胱,其特征在于,由人工输尿管襻(I)、人工膀胱本体(2)、人工尿道襻(3)、小肠粘膜下层(4)组成,人工输尿管襻(I)为直径0.6^0.8cm的网状管道结构,人工尿道襻(3)为直径0.Cl.0cm的网状管道结构,人工膀胱本体(2)为网状球形结构,容量为20(T300ml,人工尿道襻(3 )分别连接人工输尿管襻(I)和人工膀胱本体(2 ),小肠粘膜下层(4)内衬于人工输尿管襻(I)、人工膀胱本体(2)和人工尿道襻(3)的内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降解球形人工膀胱,其特征在于,内衬的小肠粘膜下层(4)由3飞层SIS按照彼此纤维方向垂直的位置重叠,交联复合后形成较厚的SIS。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降解球形人工膀胱,其特征在于,人工输尿管襻(I)、人工膀胱本体(2)、人工尿道襻(3)由可降解的生物相容性高分子材料制成,选自聚羟乙酸或聚乳酸。【文档编号】A6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降解球形人工膀胱,其特征在于,由人工输尿管襻(1)、人工膀胱本体(2)、人工尿道襻(3)、小肠粘膜下层(4)组成,人工输尿管襻(1)为直径0.6~0.8cm的网状管道结构,人工尿道襻(3)为直径0.8~1.0cm的网状管道结构,人工膀胱本体(2)为网状球形结构,容量为200~300ml,人工尿道襻(3)分别连接人工输尿管襻(1)和人工膀胱本体(2),小肠粘膜下层(4)内衬于人工输尿管襻(1)、人工膀胱本体(2)和人工尿道襻(3)的内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大宏王帅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省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