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换针和控制入针深度的针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859304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12 16: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换针和控制入针深度的针笔,包括针座和定位座,针座滑动配合套装在定位座内,且定位座的外周壁上并列设有至少两条限位通道,针座的外周壁上设有与限位通道配合的限位卡子;针座的中心设有用于安装针灸针的夹紧机构,夹紧机构包括设置在针座内的夹紧座和盖装在针座上并与针座螺纹配合上的夹紧盖,夹紧盖的中心设有与夹紧座配合的夹紧杆,夹紧杆内设有用于针灸针穿过的安装孔,夹紧杆与夹紧座配合的自由端的外周壁为圆锥面,夹紧座内设有与夹紧杆的自由端配合的圆锥孔,且夹紧杆的自由端分体设置为至少三瓣;定位座上设有用于针灸针通过的通孔,且定位座与针座之间设有用于将针座推离定位座的弹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具体的涉及一种可换针和控制入针深度的针笔
技术介绍
针灸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刺激人体特定部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刺入点称为人体腧穴,简称穴位。根据最新针灸学教材统计,人体共有361个正经穴位。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艾灸,另有隔药灸、柳条灸、灯芯灸、桑枝灸等方法。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的多是艾条灸。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汉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现有的针灸治疗过程中,对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很高,不仅需要准确找准穴位,而且入针的深度等均具有一定的要求。因而,针灸技能对于大部分医务人员来说很难掌握,这大大限制的针灸治疗的推广运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换针和控制入针深度的针笔,能够有效降低针灸治疗的入针技能要求,有利于针灸治疗的推广运用。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种可换针和控制入针深度的针笔,包括针座和定位座,所述针座滑动配合套装在所述定位座内,且所述定位座的外周壁上并列设有至少两条限位通道,所述针座的外周壁上设有与所述限位通道配合的限位卡子;所述针座的中心设有用于安装针灸针的夹紧机构,所述夹紧机构包括设置在针座内的夹紧座和盖装在所述针座上并与所述针座螺纹配合上的夹紧盖,所述夹紧盖的中心设有与所述夹紧座配合的夹紧杆,所述夹紧杆内设有用于针灸针穿过的安装孔,所述夹紧杆与所述夹紧座配合的自由端的外周壁为圆锥面,所述夹紧座内设有与所述夹紧杆的自由端配合的圆锥孔,且所述夹紧杆的自由端分体设置为至少三瓣;所述定位座上设有用于所述针灸针通过的通孔,且所述定位座与所述针座之间设有用于将所述针座推离所述定位座的弹簧。进一步,所述限位通道靠近所述通孔的一端设有用于定位所述限位卡子位置的定位侧孔。进一步,所述限位通道的中部间隔设有至少一个用于固定所述限位卡子位置的中部侧孔。进一步,所述限位通道的侧壁上设有用于测量所述针灸针的入针深度的刻度线。进一步,所述限位通道为螺旋状通道。进一步,所述定位座和所述针座之间对应设有弹簧座,所述弹簧套装在所述弹簧座上。进一步,所述定位座采用透明材料制成或所述定位座上设有用于观察所述针灸针的位置的观察窗。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可换针和控制入针深度的针笔,使用时,将夹紧盖拧松,将针灸针从安装孔内深入针座和定位座内,当针灸针安装到合适位置时,拧紧夹紧盖,夹紧杆的自由端在夹紧座的作用下闭合,将针灸针夹紧固定;入针时,将定位座接触入针位置,按下针座,在限位通道和限位卡子的配合作用下,针灸针向前入针,当入针到合适位置时,将限位卡子的位置固定,即实现了针灸入针;拔针时,仅需向下轻按针座,将限位卡子的位置松开,在弹簧的作用下,即可将针灸针拔出,简单方便。【附图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本技术提供如下附图进行说明:图I为本技术可换针和控制入针深度的针笔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定位座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技术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如图I所示,为本技术可换针和控制入针深度的针笔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可换针和控制入针深度的针笔,包括针座I和定位座2,针座I滑动配合套装在定位座2内,且定位座2的外周壁上并列设有至少两条限位通道3,针座I的外周壁上设有与限位通道3配合的限位卡子4。针座I的中心设有用于安装针灸针5的夹紧机构,本实施例的夹紧机构包括设置在针座I内的夹紧座6和盖装在针座I上并与针座I螺纹配合上的夹紧盖7,夹紧盖7的中心设有与夹紧座6配合的夹紧杆8,夹紧杆8内设有用于针灸针5穿过的安装孔9,夹紧杆8与夹紧座6配合的自由端的外周壁为圆锥面,夹紧座6内设有与夹紧杆8的自由端配合的圆锥孔,且夹紧杆8的自由端分体设置为至少三瓣,本实施例的夹紧杆8的自由端分体设置为三瓣。定位座2上设有用于针灸针5通过的通孔10,且定位座2与针座I之间设有用于将针座I推离定位座2的弹簧11。进一步,限位通道3靠近定位座2顶端的一端设有用于定位限位卡子4位置的定位侧孔12,限位通道3的中部间隔设有至少一个用于固定限位卡子位置的中部侧孔13,本实施例的限位通道3的中部间隔设有2个用于固定限位卡子位置的中部侧孔13。本实施例的限位通道3的侧壁上设有用于测量针灸针5的入针深度的刻度线14,能够精确测量针灸针5的入针深度,使用更加方便精确。进一步,限位通道3为螺旋状通道,通过将限位通道3设置为螺旋状,当按下针座I进针的过程中,用手固定定位座2,针座I在限位通道3的导向作用下旋转,方便入针,减轻患者的刺痛感。进一步,定位座2和针座I之间对应设有弹簧座15,弹簧11套装在弹簧座15上,便于安装弹簧。进一步,定位座2采用透明材料制成或定位座2上设有用于观察针灸针的位置的观察窗,本实施例的定位座2采用透明材料制成,能够直观判断针灸针5的安装位置。本实施例可换针和控制入针深度的针笔,使用时,将夹紧盖拧松,将针灸针从安装孔内深入针座和定位座内,当针灸针安装到合适位置时,拧紧夹紧盖,夹紧杆的自由端在夹紧座的作用下闭合,将针灸针夹紧固定;入针时,将定位座接触入针位置,按下针座,在限位通道和限位卡子的配合作用下,针灸针向前入针,当入针到合适位置时,将限位卡子的位置固定,即实现了针灸入针;拔针时,仅需向下轻按针座,将限位卡子的位置松开,在弹簧的作用下,即可将针灸针拔出,简单方便。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技术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主权项】1.一种可换针和控制入针深度的针笔,其特征在于:包括针座和定位座,所述针座滑动配合套装在所述定位座内,且所述定位座的外周壁上并列设有至少两条限位通道,所述针座的外周壁上设有与所述限位通道配合的限位卡子;所述针座的中心设有用于安装针灸针的夹紧机构,所述夹紧机构包括设置在针座内的夹紧座和盖装在所述针座上并与所述针座螺纹配合上的夹紧盖,所述夹紧盖的中心设有与所述夹紧座配合的夹紧杆,所述夹紧杆内设有用于针灸针穿过的安装孔,所述夹紧杆与所述夹紧座配合的自由端的外周壁为圆锥面,所述夹紧座内设有与所述夹紧杆的自由端配合的圆锥孔,且所述夹紧杆的自由端分体设置为至少三瓣;所述定位座上设有用于所述针灸针通过的通孔,且所述定位座与所述针座之间设有用于将所述针座推离所述定位座的弹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可换针和控制入针深度的针笔,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通道靠近所述通孔的一端设有用于定位所述限位卡子位置的定位侧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可换针和控制入针深度的针笔,其特征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换针和控制入针深度的针笔,其特征在于:包括针座和定位座,所述针座滑动配合套装在所述定位座内,且所述定位座的外周壁上并列设有至少两条限位通道,所述针座的外周壁上设有与所述限位通道配合的限位卡子;所述针座的中心设有用于安装针灸针的夹紧机构,所述夹紧机构包括设置在针座内的夹紧座和盖装在所述针座上并与所述针座螺纹配合上的夹紧盖,所述夹紧盖的中心设有与所述夹紧座配合的夹紧杆,所述夹紧杆内设有用于针灸针穿过的安装孔,所述夹紧杆与所述夹紧座配合的自由端的外周壁为圆锥面,所述夹紧座内设有与所述夹紧杆的自由端配合的圆锥孔,且所述夹紧杆的自由端分体设置为至少三瓣;所述定位座上设有用于所述针灸针通过的通孔,且所述定位座与所述针座之间设有用于将所述针座推离所述定位座的弹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园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