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液收集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848450 阅读:1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11 14:19
本专利属于医用器械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渗液收集袋,包括吸盘和渗液袋,所述渗液袋连接在吸盘上,吸盘上被渗液袋罩住的区域内设有供渗液通过的第一通道,吸盘上设有穿过渗液袋的凸块,该凸块与渗液袋接触处密封,且凸块上设有供引流管穿过的第二通道。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有效的克服了患者伤口处渗液因得不到妥善处理而导致伤口发炎、溃烂的难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医用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渗液收集袋
技术介绍
临床上,胸水、腹水和心包积液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尤其对于恶性肿瘤患者,顽固性积液更为多见。通常采用穿刺引流术进行处理,穿刺引流术的全称为经皮穿刺引流术(percutaneous puncture drainage technique ),即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和引流导管等器材,对人体管道、体腔或器官组织内的病理性积液、血肿、脓肿、胆汁、胰液或尿液等体液淤积进行穿刺抽吸、引流,达到减压和治疗的目的。穿刺引流术存在引流时间长,穿刺口处比较容易发生渗漏的缺陷,然而这些渗液多为碱性粘液,pH值为7.6-8.4之间,当穿刺口处的皮肤被渗液长时间侵泡,极易导致穿刺口处的皮肤发生溃烂,渗液指从患者伤口处渗漏出来的液体。尤其是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如果引流口混有胆汁,会对皮肤造成持续的刺激,导致皮肤糜烂溃疡,增加患者的痛苦,延迟愈合时间,增加医疗成本,同时也增加了患者和家属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对于持续渗液情况需要医护人员反复为患者更换辅料、衣物或床单等,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若更换不及时极易导致伤口发炎或感染。如何解决伤口处渗液的收集问题,是临床工作中的难点之一。目前是通过造口底盘和造口袋配合使用,对患者伤口处的渗液进行收集。患者身体上插引流管之前在需要插引流管处粘上造口底盘,然后将造口袋扎一个孔方便引流管穿过,将扎有孔的造口袋扣在造口底盘上,从而实现在引流管穿过造口袋的情况下,造口袋对伤口处的渗液进行收集。由于造口袋上有人为扎的通孔,当患者平躺或翻身时,因通孔处没有设置密封装置,此时造口袋中的渗液会从该通孔处流出,进而污染床单、污染环境。综上所述,急需一种能对患者伤口处的渗液进行收集并防止渗液外漏的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对患者伤口处的渗液进行收集并防止渗液外漏的渗液收集袋。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本方案提供的基础方案为:渗液收集袋,包括吸盘和渗液袋,所述渗液袋连接在吸盘上,吸盘上被渗液袋罩住的区域内设有供渗液通过的第一通道,吸盘上设有穿过渗液袋的凸块,该凸块与渗液袋接触处密封,且凸块上设有供引流管穿过的第二通道。采用本技术的渗液收集袋,渗液袋连接在吸盘上,确保渗液从患者伤口处流出后,从吸盘处流入到渗液袋中。吸盘上被渗液袋罩住的区域内设有供渗液通过的第一通道,患者伤口处的渗液从第一通道流出,该第一通道位于渗液袋口覆盖的范围内,确保从第一通道流过的渗液全部流入到渗液袋中。凸块从渗液袋上穿过,引流管穿过凸块从而达到引流管穿过渗液袋,插入到患者体内的目的。凸块与渗液袋接触处密封,避免流入到渗液袋中的液体从凸块与渗液袋的连接处流出。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将吸盘吸附在患者的伤口处,然后将引流管从第二通道内穿过,插入到患者的体内。引流管将患者体内液体引出时,伤口处渗漏出来的液体从吸盘上的第一通道流入到渗液袋中。渗液袋的袋口固定在吸盘上,渗液直接从吸盘上流入到渗液袋中;又由于供引流管穿过的凸块与渗液袋的连接处采用密封,杜绝了渗液从凸块与渗液袋的连接处外漏。本技术由于吸盘吸附在患者身上,且凸块与渗液袋的结合处采用密封处理,有效的对患者伤口处的渗液进行了收集,并防止渗液从本技术装置内外漏。优选方案一:作为基础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渗液袋与吸盘可拆卸连接,方便吸盘固定在患者身体上时,将渗液袋内的液体倒掉,减少患者的疼痛,能实现在不移动吸盘的情况下将渗液袋内的液体倒掉。优选方案二:作为优选方案一的优选方案,所述吸盘上设有卡槽,渗液袋的袋口处设有用于和卡槽连接的卡环。吸盘与渗液袋通过卡环连接,能实现快速安装和拆卸渗液袋的目的。优选方案三:作为优选方案一的优选方案,所述吸盘上设有第一吸附块,渗液袋的袋口处设有能和第一吸附块吸附在一起的第二吸附块。通过第一吸附块与第二吸附块之间通过吸附来实现固定,相对于通过卡扣实现吸盘与渗液袋连接而言,拆卸更加方便。优选方案四:作为基础方案、或优选方案一、二、三、四中任一项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二通道内设有膨胀套,膨胀套一方面对穿过的第二通道的引流管进行支撑固定,另一方面膨胀套将第二通道堵住,避免有渗液从第二通道处流出。优选方案五:作为优选方案四的优选方案所述吸盘上位于凸块的相对面上设有凹槽,相对于没有凹槽的吸盘而言,带有凹槽的吸盘的吸附能力更强,因为带有凹槽的吸盘形成的负压腔更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渗液收集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图3是图1中吸盘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渗液收集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吸盘1、渗液袋2、凸块3、第二通道4、卡槽5、卡环6、膨胀套7、凹槽8、第一磁铁块9、第二磁铁块10、第一通道11。实施例一实施例一基本如附图1、图2所示:渗液收集袋包括吸盘I和渗液袋2,渗液袋2可拆卸连接在吸盘I上,吸盘I上设有穿过渗液袋2的凸块3,该凸块3与渗液袋2接触处通过粘胶进行密封,且凸块3上设有供引流管穿过的第二通道4。吸盘I上设有卡槽5,渗液袋2的袋口处设有用于和卡槽5连接的卡环6。第二通道4内安装有膨胀套7,该膨胀套7的内孔为锥度孔,大孔径端处于膨胀套7的右端。吸盘I的左端面上设有凹槽8,且该凹槽8与第二通道4连通。如图3所示,吸盘I上被渗液袋2罩住的区域内设有供渗液通过的第一通道11。在具体使用本技术时,吸盘I和凸块3均采用硅胶制作而成,渗液袋2采用聚丙稀材质制作而成。将吸盘I吸附在患者的伤口处,将渗液袋2安装在吸盘I上,然后将引流管从第二通道4内的膨胀套7上穿过,并插入到患者的体内。引流管将患者体内液体引出时,伤口处渗漏出来的液体从吸盘I上的第一通道11流入到渗液袋2中。渗液袋2的袋口固定在吸盘I上,渗液直接从吸盘I上流入到渗液袋2中;又由于供引流管穿过的凸块3与渗液袋2的连接处采用粘胶密封,杜绝了渗液从凸块3与渗液袋2的连接处外漏。本技术由于吸盘I吸附在患者身上,且凸块3与渗液袋2的结合处采用密封处理,有效的对患者伤口处的渗液进行了收集,并防止渗液从本技术装置内外漏。并且渗液袋2与吸盘I通过卡环6进行连接,方便渗液袋2的拆卸,能实现不移动吸盘I的情况下,将渗液袋2内的液体倒掉。实施例二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如图4所示,吸盘I的右端面上嵌设有四块第一吸附块,该第一吸附块为第一磁铁块9,渗液袋2的袋口上嵌设有能与第一吸附块吸附在一起的第二吸附块,该第二吸附块为第二磁铁块10,且第二磁铁块10为环状。 通过第一磁铁块9与第二磁铁块10的吸附实现渗液袋2与吸盘I的连接,在拆卸时更加方便。实施例三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渗液袋2与吸盘I采用一体成型,均采用硅胶材质。减少了使用时的安装步骤。以上所述的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技术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渗液收集袋,其特征在于:包括吸盘和渗液袋,所述渗液袋连接在吸盘上,吸盘上被渗液袋罩住的区域内设有供渗液通过的第一通道,吸盘上设有穿过渗液袋的凸块,该凸块与渗液袋接触处密封,且凸块上设有供引流管穿过的第二通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娜李金铃谭静何娟邱昊陈颖杨小芳刘琳琳李晓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